胡宗南軍事生涯的「巔峯」,最終卻只是個「一個華而不實的勝利」

文 | 馮傑

胡宗南軍事生涯的“巔峰”,最終卻只是個“一個華而不實的勝利”

胡宗南

1947年1月,充當調解員的美國駐華特使馬歇爾黯然回國,戰後國共和談徹底破裂。2月28日,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行色匆匆,“午前十時飛京,下午二時到明故宮飛機場,午後四時謁委座於官邸”。蔣介石開門見山:“對陝北攻擊有把握否?”“有把握”,胡宗南幾乎不假思索。晚餐後,蔣介石再問:“對陝北攻擊有把握否?”胡宗南仍然肯定“有把握”。談話間,蔣又問胡:“中共長處在什麼?”胡答:“下層組織健全,黨的力量可以控制到各細胞,如某連有三十名基本黨員,即控制一百六十名士兵。”

中共中央軍委分析情勢,正面抗衡不是辦法,確定必要時放棄延安,“與敵在延安以北山區周旋,陷敵於十分疲憊、十分缺糧的困境,然後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中逐次加以殲滅”。3月14日,國民黨軍大舉進攻延安,中共西北野戰軍教導旅、警備第7團在寬50多公里的陣地上,依託兩道防禦工事交替抗擊。據胡宗南日記,雙方交戰激烈,“七十八旅與六十一旅,於本日(16日)午前佔領金盆灣,匪陣地縱深達三公里,經六小時戰鬥,始攻克之”。18日,“二十九軍整日攻大小勞山,未得手。第一軍擊破三個旅之敵,於午後二時到達程家溝、楊家畔”。19日黃昏,胡宗南的起家部隊第1師進入延安。第90師師長陳武為此牢騷滿腹:“我們九十師連續兩天擔任強攻,犧牲很大,第一師行動遲緩,落後15裡。現在眼看延安唾手可得,卻來限制九十師的行動,偏袒第一師,要他去立功,真他媽豈有此理。”

胡宗南軍事生涯的“巔峰”,最終卻只是個“一個華而不實的勝利”

攻佔延安應該說是胡宗南個人軍事生涯的“巔峰”,但他一如既往低調、慎言,日記中找不到任何喜形於色的愉悅之情,只是照錄了一封蔣介石的嘉獎電報,內有“延安如期收復,為黨為國二十一年之恥辱,得以略慰矣,吾弟苦心努力、赤忱忠勇,天自有以報之也”云云。事實上,“收復延安”看似轟轟烈烈,熱鬧非凡,實際不過多佔一座縣城而已。3月25日,胡宗南即嚐到了苦頭,“三十一旅九十二團在青化砭附近全部覆沒,旅長李紀雲、團長謝養民被俘。一夜未睡,感慨無限”。4月14日,胡宗南又是一夜未睡,“一三五旅在馮家、石咀東西高地,匪以四個旅圍攻,於下午六時突圍,全部潰敗,麥(宗禹)代旅長、陳團長、成團長等皆失蹤”。5月4日,中共西北野戰軍攻克蟠龍鎮,國軍第167旅旅長李昆崗被俘,損失6700餘人。難怪美國政府的《白皮書》一針見血指出:“攻佔延安曾經被宣揚為一個偉大的勝利,實則是一個既浪費又空虛、華而不實的勝利。”

陝北戰場連遭敗績,蔣介石電召胡宗南“來京一行”。5月25日,蔣問:“陝北何時可結束?”胡答:“毛澤東現在綏德以西,周家釜附近,未過河。”蔣說:“既毛澤東尚在陝北,陝北兵力暫不南調,如何能生擒毛賊,你可與劉(斐)次長研究具報,但不知需時間若干?”胡表示“約一個半月到兩個月”。蔣半信半疑:“有把握否?”胡的答覆照舊堅定:“有把握。”6月8日,整編第29軍軍長劉戡率四個半旅,沿延河北進,先頭部隊距離中共中央機關住地王家灣只隔一個山頭。毛澤東當晚冒雨離開。反觀胡宗南日記:“大雨,各軍未動。第二十九軍到達臥牛城,兩日行一百七十里,實為匪區行動中僅見之事實。”言下之意,國軍機動能力已達極限。

1948年3月1日,整編第29軍在宜川瓦子街附近全軍覆沒,軍長劉戡自戕身亡。胡宗南聞訊幾乎暈厥,3月2日至4日日記只留下四個字:“痛心何極。”23日,毛澤東一行東渡黃河,離開陝北,進入山西臨縣。4月21日,整編第17師棄守延安。至此,胡宗南進攻陝北經年,損兵折將,不禁想起劉戡曾經說過的一番肺腑之言:“最糟的是將官,壓餉、吃空,十一二月鞋子不發。黃豆、鹽不夠,不發實物,發亦下面得不到。九十師旅經理不妥,後方存款數百億。長官對將級軍官特別要注意,積極考察,不可以老人而放鬆,嚴厲教訓,不可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