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谁扭曲了“起跑线”? 文

起跑线:谁扭曲了“起跑线”?

/王珉

从《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到《小萝莉的猴神大叔》,都在中国刮起一股印度旋风,收获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影射社会现实,一直是印度电影的特色,受邀提前欣赏的《起跑线》更在这些电影之上,挖掘“教育起跑线”这个严肃的社会话题,相信每位中国家长看到片名,都会感同身受。

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曾说:“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大学。现在的状元都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映照了永乐大帝二世所写的《寒门再难出贵子》,如今成绩好的孩子,愈来愈偏向富裕家庭,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印度电影《起跑线》写实了印度“填鸭式”的教育制度,也拍出中国无法完美呈现的现实题材——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用喜剧娱乐的手法,剖析印度中产阶级父母(伊尔凡·可汗饰演父亲拉吉、萨巴·卡玛尔饰演母亲米塔),所遭遇的社会歧视,和对印度教育的深刻拷问。

电影针砭印度教育的不平等问题,也反映了印度社会存在的严重贫富分化、阶级隔离、弄虚作假等现象,表现的不仅仅是家长的名校焦虑,为了抢名额报名深夜排队,找关系、塞钱、占用贫困生名额、不折手段上名校等等,揭露印度的国家伤疤。从更深的层次上说,剖析了人性的善和恶,罪与罚。反观中国教育体制,同样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起跑线》的题材很新颖,不由得让人联想起《神秘巨星》与《摔跤吧!爸爸》,都是探讨在印度社会环境下,对孩子的殷切栽培。叙述方法也一样曲折,从公立学校、贵族学校、学区房到兴趣班,从搬家、求老师、培训到装穷,电影用轻松风趣的幽默方式,呈现印度不公平的等级制度。教育能改变命运,因此需求催生市场,逐利滋长乱象,为了给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父亲拉吉吃尽了苦头,他所努力追求的,仅仅是为了给女儿一个高起点的名校平台。为此他不但要拼硬实力,还要兼顾软实力。每个孩子其实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样含玉出生。

教育,只是一个切入点,《起跑线》以小见大,聚焦了印度社会现实的沉重话题,从多个维度探讨,包含孩子成长、择校问题和教育现状,具有揭露现实的说教意味。电影的表现手法和立意不算高深,但是看到印度中产阶级父母,为了孩子能上优质名校假装贫困户,借宿如《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般脏乱差的贫民窟,颇有深意。不由得联想到中国家长为了孩子的升学问题,直指当下“孟母三迁”大费周折,“可怜天下父母心”,引起深刻的共鸣,表现出强烈的关怀意识。

爱与亲情是《起跑线》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母亲米塔的执拗令人心疼。富裕家庭的家长教育孩子,别跟作为中产阶级家庭的他们玩耍。母亲米塔却急于通过搬家和聚会,竭尽所能地让孩子融入上层社会。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挟丈夫拉吉,使出理论“杀手锏”:“如果不上名校,女儿就会害怕跟别人沟通,如果别人说英语,她就会害怕,她会不适应这个社会,最后她会孤立会沮丧,如果她开始吸毒怎么办?”每次被母亲米塔这番说教后,父亲拉吉只好加倍努力。母亲米塔不遗余力地给女儿争取最大的教育资源,学习“中国虎妈”,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给孩子报名校学前培训班,伟大母性的情感,打破文化的藩篱,从而调动观众的情绪。

喜剧只是《起跑线》的表现手法,反讽才是全篇的宗旨。电影最具讽刺意味的有2处:其一是父亲拉吉跟罗达校长坦诚自己造假贫困生资格时,以为会受到惩处,罗达校长却轻描淡写地说出实话:她也出自寒门,属于贫穷女仆的女儿。但如今她已忘了当初同学怎么冷落她,现在她的同学为了自己孩子入学,愿意为她做任何事……不由得让人反思,当今社会的等价交换和钱权交易。其二是当父亲拉吉在名校礼堂慷慨激昂地演讲:关于他自己倾尽所能,窃取贫困生指标而让女儿上了名校,一字一句都讲到心坎上,传递出正能量,揭示了对钱权社会的反抗。有家长想鼓掌,却迫于孩子在这里上学而放弃。这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现实的反映,对社会不合理之处的批判。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也是印度电影的高明之处,彰显了“宝莱坞”的成功之道。

香港首富李嘉诚曾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上的失败!”《起跑线》带给中国家长很多启迪,更给予他们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们到底爱的是孩子的未来?还是望子成龙的那份虚荣心?其实,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影响别人的人生轨迹,家长用自己的梦想绑架孩子,用流水线的方式拼装孩子,看似是关怀,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扼杀孩子的天性。在结局处,由于父亲拉吉检举自己的造假行为,女儿没能上名校,他却选择和贫困生一样上公立校。这其实,是导演破除对名校的崇拜,对底层寄予的关照,和对社会各阶层坦诚相待的一种期望。在这场《起跑线》的较量中,谁抹杀了天性,谁终结了兴趣,谁扭曲了教育,谁丢失了童年,也许,我们都应该冷静地思考和掂量。

(影评原创,未经作者允许,私自将文章用于商业用途,一经发现一切法律后果自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