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偷的是家庭亲情 文

日本电影常常着眼于家族,譬如《家族之苦》、《生存家族》和《小偷家族》,通过对家庭小人物的细致刻画,造就了以小见大的格局。特别是是枝裕和的电影,和小津安二郎神似相通,大多是亲情题材,源自现实主义的伟大传统。他融会贯通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界限,对社会现实的剖析,和对人情冷暖的感悟,揭示清淡如茶的家庭的背后故事,看似美好、实则不如意的心理暗示,在卑微挣扎的底层生活中渲染了脉脉温情。

充满烟火气的剧情

在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中,是枝裕和的影片《小偷家族》,摘得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其实早在2004年,14岁的柳乐优弥,因主演他的电影《无人知晓》成为戛纳最年轻的影帝;2013年,他执导的《如父如子》收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他的电影,像是与故人重逢,描绘家庭琐事,剧情简单,节奏舒缓,钢琴声清淡悦耳,家的温暖无处不在。

重温他的电影:《下一站,天国》《无人知晓》《奇迹》《步履不停》等,都以隐喻式的细节打动人,其中带着浓重的烟火气息。譬如,《比海更深》里,母亲在台风夜为留宿的儿子一家煮咖哩饭;《海街日记》中,姐妹四人依奶奶的手法做梅子酒;《步履不停》里,母亲为大哥的墓碑浇上清凉的水。特别是《下一站,天国》,当逝去的人们来到天国车站,被告知只能选择某段回忆离开,许多人难以割舍。最终,大多数人选择了看起来微乎其微的物事,比如坐公交车上学时窗口清风拂面,女孩随着樱花飘落翩跹舞蹈,母亲为自己挖耳屎的温情,久别重逢的恋人在桥上寒暄……

“拍摄本身即是发现。”是枝裕和如是说。徒劳的回首、发黄的信笺、阳光深处的微尘,固执地占据着人们回忆的底片。那些柔软的姿态,包容的气度,带着时光的温度。

《小偷家族》像极了其早期的纪录片,狠心地直面深入,而且如侦探片般抽丝剥茧,慢慢地让观众窥见底层生活如蛆般的浮世绘。审视的过程,无法眨眼,无法分心,无处可躲,愈是讲得不动声色,情感才愈深沉,直到摘掉伪装的盔甲,回归社会、家庭和生活的真相。

贫穷背后五层真相

《小偷家族》片名顾名思义,家族的生活窘境“凉凉”,依靠偷窃手段维持着家庭开支。小偷并非光彩的职业,而是实属无奈的谋生方式。他们生活的地方也毫不起眼,只是隐藏在东京高楼中的“牛皮癣”——一栋破旧平房,但却是六位社会边缘人的情感归宿,是永远守候家庭成员归来的避难所。这一爿小小的天地,是枝裕和构架出一个城市的社会符号,抽离的“在而不属于”的况味,传达出成员祈求逃离过去,开始融洽的新生活。他们虽然不务正业、食不果腹,但都收获了共同活下去的亲情和爱。

六位有血有肉的主人公,看似毫无血缘关系,又有着某种隐秘的关联,可以划分为三组“润滑剂”:“父子”,“母女”,“奶奶”和“姐姐”。每一位拼凑的成员,都有深陷其中的“黑洞”,却成为照亮彼此的救赎。每一组故事环环相扣,逻辑缜密,将生活中平凡而真实的小事,细腻温柔地延伸开来。他们心心相连,生死相依,形成牢固的羁绊。不是家人,胜似家人,命运交错恰似溪水潺潺,不知不觉就把感动注入观众心中。

他们挣扎在社会底层,揭示出由浅及深的五层残酷真相。第一层便是他们如何生存?“奶奶”是提供绵薄的退休金和救济金,聚拢整个家庭的长辈;建筑工人“父亲”搬运铁件摔断腿;洗衣房的“母亲”能干却被辞退;“姐姐”只能通过表演软色情的脱衣舞赚钱;两个孩子身无所长,所以在长辈们的授意下顺手牵羊。

残酷真相的第二层是“小偷家族”的“家族”二字。这个“家族”并非真正意义上家庭成员,这是一个具有东方伦理的没有血缘的家庭,像极了《水形物语》中那群被抛弃的边缘人和弱势群体,萍水相逢同病相怜,抱团取暖患难与共。

多次在“父亲”面前没有喊“爸爸”的“儿子”;“父母”之间吃着面打情骂俏的爱情;满头银发、向死而生的“奶奶”;以及寒冷冬日被冻僵、被带回家的“妹妹”。他们一无所有,唯有爱能超越一切,将六人紧密连结在一起。

凡人的生活,由一场场微小的“暴风雨”构成,所以每位家庭成员背后,都交织着各自的思绪与隐藏的秘密。是枝裕和没有采用传统的闪回手段,交代人物的来龙去脉,仅仅通过六人不同的对话娓娓道出真相。这种特殊亲情的变相投射,在悲伤中透着明亮的底色。透过电视新闻介绍,只有被家暴、被抛弃的“妹妹”身世清晰。直到在负罪感中徘徊不定的“儿子”,悔悟到偷窃的耻辱,他用偷窃失手的方式来救赎长辈。东窗事发后,所有人进入警察的审讯室,困扰他们的大大小小的问题才暴露出来——“父母”是一对“亡命鸳鸯”,因正当防卫杀人而隐姓埋名;“姐姐”因缺乏父母的爱而离家出走;“儿子”是被家人在车旁遗弃,正好被行窃的“父亲”捡回家;“奶奶”是被世人遗忘、“一直不存在”的老人——这些属于残酷真相的第三层。

长辈的偷窃行为令人不齿,“奶奶”喂食“妹妹”面筋的画面,又令人动容。这些都是真实的表象,还有许多一闪而过的细节,让人回味。譬如,“父母”的对话“化上妆,再去干一票”,可以猜想两人早年为生活奔波;“姐姐”生父那句“在澳洲留学”和生母尴尬的微笑,又可以猜想出“姐姐”离家出走的悲伤;“儿子”对“父亲”说他“生活在车里”,又可以让人猜想到,幼年的他过着风餐露宿的流浪生活,那份艰难和温暖流淌进心田。

这些来龙去脉如果展开拍摄,或许会更加感人,但是枝裕和并没有。他的电影中遗落大量留白,润物无声地通过倾诉的对象,把只言片语埋在细节中,留给观众想象去补足,时光变得异常缓慢。而所有想象的东西倾泻出来,足以震颤心灵,让无法言说的秘密找到出口。看似剧情轻淡,背后却是充满张力的暗涌,这属于残酷真相的第四层。

大师是枝裕和的过人之处,在于两小时的时间,把故事讲得朴实平静而又节制,用力并不过度,埋下许多发人深省的伏笔。长辈在社会中都是卑微的,可在子女面前永远都是最温暖的依靠。片段性的事情点到为止,却讲了最复杂的故事,似乎没有一个镜头是被浪费的,好的作品不会把内涵全塞给观众,而是显得吝啬,隐藏得很深,抓住观众的心,亦实现了轻柔而质朴的温暖,寻找到了善意的答案。该片包容万象,以小见大,折射出社会底层许多现实窘境。同样这个可怜家庭接触的群体,无论是“父母”的工友,还是“姐姐”孤独对视的哑巴嫖客,山户屋小卖部孤独的老爷爷,他们也都是被生活压弯了腰的小人物。

片末,“奶奶”在去世前,随一家人在海边度假,她独自坐在沙滩远望五个戏水的背影,时光好像在她身上是静止的,她轻轻蠕动嘴唇呢喃了两句话:“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她或许无力抗拒死亡的车辙,但她很满足。这么多年,她和她的长辈姿态治愈了五个人,也治愈着自己。

是枝裕和曾言:“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正会因为不完美而变得丰富起来。”这个家庭如同乘一叶小舟,在不完美的世界颠沛流离,不仅欠缺能够保护弱者的政府,也欠缺维护边缘人尊严的社会。他们组成爱的家庭,温暖柔软的内心,最终却依然分崩离析。影片最后,“母亲”替所有人背下黑锅选择坐牢;“父亲”送“儿子”坐公交远行,而在后面狂追不舍,揪心地呐喊“儿子”的名字,那是无法割舍但又不得不放弃的牵挂;“妹妹”回到被家暴的家中,电影没有道德性的裁判,甚至没有指责遗弃孩子的母亲,仿佛一切又回到绝望的原点,这是残酷真相的第五层。以凄凉无奈的氛围收尾,塑造了爱别离的情感,属于现实主义美学的高峰。

《小偷家族》的开头和结尾,从成员到家庭再到社会层层深入,构成了一个圆。这个圆看似起点和终点,一模一样。五层残酷真相,构成了这家人悲情的闭合,紧紧纠结着观众的心,击碎了情感的胸膛。珍惜亲情是人性的本能,是每个人行于世最坚强的依靠,这也是是枝裕和的电影特质。以锐利之眼和敏感之心观察世事,以慈悲之怀句读人心,克制再克制,静水流深自有暗涌。(影评原创,未经作者允许,私自将文章用于商业用途,一经发现一切法律后果自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