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上「產業飯」走上致富路

吃上“產業飯”走上致富路

——我州大力開展產業扶貧工作記

精準扶貧,產業是“根”。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離不開產業支撐。

近年來,我州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牛鼻子”,因地制宜制定了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持續加大產業扶貧力度,積極將扶貧產業與一、二、三產業聯動整合,推動了扶貧工作由“輸血”向“造血”轉變,寫下了一份亮眼答卷——

規劃引領:輸血造血雙管齊下

“若不是黨的精準扶貧好政策,我們家也不會這麼快脫貧。”自從實現了穩定脫貧後,東鄉縣趙家鄉牆頭村一社村民馬依不拉黑木逢人便誇黨的好政策。

原來,馬依不拉黑木家是該村的建檔立卡戶,以前,全家人的生活全靠他和妻子種莊稼維持,由於耕地面積少,除去肥料、種子的投入外,收入所剩無幾,生活水平在全村排名倒數。自從他家被列入建檔立卡戶後,縣上積極動員他參加烹飪技術培訓,學成之後他帶著妻子到浙江杭州一家牛肉拉麵館打工,一月下來兩人的工資收入達9300元左右,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現在這樣一直幹下去,我就能攢一些本錢,到時自己開一家牛肉麵館。”回家探親的馬依不拉黑木對今後的美好生活充滿信心。

這是我州大力發展勞務產業,以產業扶貧助農增收的一個片段。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州是六盤山片區乃至全國扶貧攻堅難度最大的地區之一,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對於這樣一個底子薄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來說,讓農民擺脫貧困,打贏打好這場史無前例的脫貧攻堅戰,關鍵在產業扶貧和精準扶貧,這是扶貧由“輸血”到“造血”的最佳選擇。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近年來,我州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圍繞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制定出臺《培育壯大特色農業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意見》和《牛、羊、蔬菜、果品、馬鈴薯、中藥材、油菜、百合八大特色產業精準扶貧三年行動工作方案》,大力實施到戶到人的產業增收項目,先後帶動了2.5萬貧困戶發展特色種植、6.25萬貧困戶發展畜牧養殖、2800名貧困戶發展經濟林果、1285名貧困戶大學生開展電商創業。同時,開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勞務技能培訓1.53萬人(次)、輸轉6.03萬人(次),基本實現了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至少有一項增收產業的目標。

創新模式:為貧困戶上多重保險

產業路鋪好了,貧困群眾願意動起來了,可是產出的農產品要是沒有銷路,群眾白費了力氣,也很難真正致富。為了破解一家一戶發展產業形不成規模效應、難以抵禦市場風險的難題,我州把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擺在重要位置,以合作社的“大手”,拉起貧困戶的“小手”,將各家各戶的小生產與變幻無常的大市場緊密地連接起來,有效實現了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與貧困戶幫扶帶動、互惠共贏,促進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和政縣三合鎮尕新莊村貧困戶曹勝輝家裡有4畝啤特果樹,可是因為缺乏技術,果子產量低,散賣也掙不了多少錢。本村的啤特果合作社不僅批量收購他們的鮮果,還幫他們管果樹、教技術,曹勝輝便毫不猶豫地加入了輝林啤特果倉儲銷售專業合作社。“有了八八啤特果集團和輝林合作社收購我家的啤特果,種多少都不擔心銷路,現在每畝純收入最好的可達5000元。”說起自家的啤特果產業,曹勝輝不禁喜上眉梢:“今年縣裡又有了‘1+3+5’扶持政策,多種多補,所以我把種植面積增加到了10畝,以後收入就更好了”。

的確,產業薄弱是貧困地區的“軟肋”,培育富民產業,是培養貧困地區“造血功能”的內生動力。在千變萬化的市場面前,單家獨戶家庭分散經營,很難抵禦大市場的狂風巨浪。只有凝聚起廣大貧困群眾,形成合力,使他們實現從單幹走向合作、從分散走向集約,才能以有效投入獲得最大產出,實現脫貧。

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州上先後為307個貧困村每村注資50萬元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特別是今年全州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社667家、累計達到2127家,實現了所有貧困村有2個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目標。同時,大力扶持康美集團、八坊清河源、八八啤特果、燎原乳業等州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加快自身發展、參與脫貧攻堅,形成了形式多樣的“合作社+企業+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使更多貧困戶分享到了產業發展紅利。

拓寬路徑:讓貧困群眾真正融入富民產業

臨夏是個窮地方。在這個民族貧困州,許多群眾的收入仍然在貧困線之下。

臨夏也是個美麗的地方,文化底蘊深厚,自然資源富集。

如何揚長避短,將兩者之間的差別最小化,使資源優勢轉變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巨大優勢?“今後五年要大力培育文化旅遊區域首位產業,著力打造旅遊產業升級版,實現綜合收入過百億的目標。”州上提出的這一發展思路,成為臨夏州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的現實需求和明智選擇。

實踐證明,通過這幾年的積極培育,旅遊產業已成為我州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以下這組數據就是很好的佐證:2017年全州旅遊接待人數達1586.1萬人次、同比增長42.9%,旅遊綜合收入70.3億元、增長46.3%;今年元至八月份旅遊接待人數達1571.5萬人次、增長36.2%,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0.65億元、增長40.2%,旅遊產業已經成為輻射帶動群眾增收的重要渠道。

進入旅遊季節的每逢雙休日,對於康樂縣竹子溝景區拔子溝村的群眾來說,是個“財神日”。拿了幾十年鋤頭的農民,如今成了開門迎客的“農家樂”老闆;過去爛在山裡的野菜,如今被遊玩的城裡遊客搶著買;農村裡的大娘也變成“星”級廚娘,像模像樣地燒上一桌桌農家菜。日漸越來越紅火的休閒農家樂,為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福音。

包阿里木是該村的貧困戶,這幾年隨著家鄉旅遊業的快速發展,頭腦靈活的他東拼西湊了些錢,將自家院落重新翻修後開起了農家院,在不到兩年時間內全家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從入夏以後,來這裡的遊客特別多,我的生意也很好,從早上8點開門,一直到晚上10點才歇業,平均每天有2000多元的收入。”包阿里木說道。

一個村就是一個故事,一個產業就是帶動貧困戶脫貧的一條致富路。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仗,我州既重視發展到戶的富民增收產業,也注重發展拉動縣域經濟和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村“三變”改革,在全州範圍內推廣“糧改飼”工作,既提高了玉米種植效益,又解決了畜牧養殖飼草不足的問題,產生了重要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推動實現了旱作農業的“第二次革命”,達到了“一子落而滿盤活”的綜合效應。同時,從臨夏實際出發,確定的旅遊、食品和民族用品生產加工、勞務“三個百億產業”,均保持了高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展望未來,發展前景催人奮進。我州產業扶貧的實踐證明,戰勝貧窮、實現共同富裕的夢想並不遙遠。如今,臨夏發展的路徑越來越清晰,前行的步履越來越矯健,崛起的夢想觸手可及,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全州上下萬眾一心,拿出敢死拼命的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幹,就一定能攻克深度貧困這一壁壘,實現與全國全省一道步入小康社會的目標。


記者:馬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