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廣東籍世界首富,資產比朝廷全年收入的一半還要多!

說到世界首富你會想到誰?比爾蓋茨?貝索斯?那麼說到清朝時期的世界首富是誰?洛克菲勒?和珅?好吧,這些人似乎都曾經問鼎過世界首富的寶座,但是咱們今天說的這位大佬可能就有不少人並不熟悉了,他的名字叫做伍秉鑑!

清朝廣東籍世界首富,資產比朝廷全年收入的一半還要多!

老報刊上的伍秉鑑

在一本叫做《廣州番鬼錄》的書中,一位在廣東十三行待了幾十年的英國商人亨特說了這麼一句話:“伍秉鑑究竟有多少錢,是大傢伙常常辯論的主題。”1834年,伍秉鑑來了一次財產清算,把自己的田地,房屋,店鋪,銀號以及貨物等估算一番後,得出了2600萬銀元的財富,摺合2000萬兩銀子,要知道這時候美國最富有人的資產折算下來也不過700萬銀元,而當年的清朝全年收入也不過4000萬兩銀子,50年後,李鴻章購買的定遠鎮遠兩艘戰艦的價格也不過120萬兩一艘,由此也可見其的富有程度。在2001年,華爾街日報在“縱橫一千年”專輯中評選出了歷史上世界最富有的50個人,而伍秉鑑就與成吉思汗,宋子文,和珅等一起榜上有名。

清朝廣東籍世界首富,資產比朝廷全年收入的一半還要多!

與洋商談生意的伍秉鑑

話說清朝與其他中國朝代一樣,都是重農抑商的政策,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竟出了個世界首富呢?話說伍家祖籍福建,後舉家遷到廣東,以倒騰海產發家。伍秉鑑的父親早年在廣東商行打工,後積累下人脈資源,掙得第一桶金,創立怡和行,專門倒騰洋貨。後面的故事也好說,伍秉鑑子承父業,接過衣缽,開始了新的奮鬥。伍家倒騰的是洋貨,幹這行的原因還是因為此時的廣州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口岸”,有著官府下發的壟斷外貿權作為背書,生意自然好做,在如此的歷史機遇之下,不久後,廣東十三行群體急速壯大起來,與晉商,淮商並稱為清代三大商團。

清朝廣東籍世界首富,資產比朝廷全年收入的一半還要多!

伍秉鑑畫像

而伍秉鑑從父親手裡接下的怡和行也正是十三行之一,這些商行就專門從事外貿代理業務,不過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競爭,如此大的利益競爭自然是更為激烈,而伍秉鑑則正是靠著高超的運營理念將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既然是要從洋商手裡討生活,首先自然就是要“征服”洋商。1805年一外國商號運到廣州一船棉花,但是貨物到港後卻被發現是陳貨,各大商行們都不願碰,然而伍秉鑑明知虧錢,但還是收購了這船棉花,因為這事兒其還引來同行們的非議,說其對洋商膽小順從。一位欠了伍秉鑑7萬銀元的美國商人,因為經營不善而無法償還債務,離家多年無法重回故土,伍秉鑑得知其境況後,直接撕毀了借據,讓其安心回國。事實上,就像咱們長輩教育的一般,吃虧是福,伍秉鑑就是靠著不怕吃苦,能吃虧的運營理念而廣結善緣,與不少洋商建立了“私人友誼”。

清朝廣東籍世界首富,資產比朝廷全年收入的一半還要多!

清朝十三行

除了為人方面,伍秉鑑在經營上也十分精明,這當然也是生意雙方互信的基礎之一。等到伍秉鑑積累豐厚的財富之後,其開始注重籠絡其他行商,例如一位老同行因為得罪洋商公司而失去貿易份額後,伍秉鑑以在洋商那裡豐厚的人脈開始進行斡旋,使其恢復了份額。此後又有同行因為經營不善導致商行資不抵債,而按照當時的清朝律令,其被充軍伊犁,伍秉鑑得知後,聚集大家籌款資助其在新疆的生活。與此同時其還不斷的向負債的商行借款,以至於不少資金薄弱的商行開始依附於他,於是乎伍秉鑑開始成為十三行領袖總商,直至十三行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