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關鍵詞,教你看懂中國畫


6個關鍵詞,教你看懂中國畫




一直以來,都不太敢寫中國古代藝術史的內容。因為我覺得,中國古代藝術,太玄奧了,你必須有足夠的底蘊,有深刻的體驗,才能體察到古人蘊藏在筆墨中的那些心境與情感。西方藝術則不太一樣,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們注重寫實,注重繪畫的教化作用,所以你可以很明白地看懂一幅畫,有心一點的,還可以找到畫中藏著的一些小彩蛋。這種“偵破”的樂趣,是中國畫難以比擬的。


6個關鍵詞,教你看懂中國畫

博斯的畫,裡面藏著無數的“彩蛋”


但終歸是老祖宗的東西,骨子裡,還是非常向往的。底蘊不足是一回事,看畫的技巧也很重要。現在我們常常在用西方的“思維”來欣賞中國畫。在西方繪畫語境中,用色、構圖、明暗、空間等要素是繪畫表現的重點。而這些,恰恰不是中國古代畫家所追求的,甚至說是忽視的。如果用這些要素來評判中國畫,那就真的是南轅北轍了。

說白了,我們模糊了焦點,沒有基於彼時、彼地、彼情,去欣賞中國畫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一畫一世界:教你讀懂中國畫》。這是一本小書,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學術作品。我看過太多掉書袋的書,講一堆深奧的術語,就是不教你基本的看畫技巧。從這個角度來看,《一畫一世界》做得還不錯,適合入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來看看。


6個關鍵詞,教你看懂中國畫

這本書還有另一個版本,叫《對焦中國畫》,都是廣西師大出版社


總的來說,書裡給我們提供了六種中國畫的欣賞方法。這裡先直接列出來:傳承、寫意、人物畫、留白、筆墨、手卷。我就直接講前兩個好了,其實後面四個關鍵詞,都是基於傳承和寫意延伸出來的。

傳承

這個詞很重要啊,一下子,就把中國畫和西方畫做了個區分,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畫那麼難看懂。

傳承的反義詞,就是創新,這恰恰是西方繪畫體系裡面一個很重要的標準。我們回想一下西方藝術史,是不是這麼個道理。16世紀文藝復興繪畫,追求的是完美主義,講究構圖的對稱,用色的和諧;而之後的17世紀巴洛克藝術則完全不同,追求的是剎那間的戲劇感,畫面明暗對比強烈。再比如說,為了對抗學院派的傳統,印象派畫家們開始去戶外創作,捕捉大自然的光與影,開闢了一條全新的路徑。不同的藝術流派,有時候往往是相抗衡的,所以你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區別。


6個關鍵詞,教你看懂中國畫

左邊是文藝復興藝術風格,右邊是巴洛克藝術風格,兩者在構圖、光影等方面完全不同



但是中國畫呢?很慘,你會發現,宋元的山水和明清的山水比起來,風格差異並不那麼明顯,佈局和構圖往往大同小異,畫作元素不外乎是大河山川、小橋流水,再點綴幾個或垂釣、或趕路的人。時代風格並不是一個會被強調的用詞,不同時期的畫作,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時代特徵。

在談論中國畫的時候,我們經常提到一個詞:「師法古人」,這意味著,在我們的文化中,師承是非常重要的。古代的畫家在創作時,思考的不是如何推倒前人的成就,而是怎樣更好地繼承前人的經驗。所以說,一些好的範式、構圖,會不斷被後人學習、借鑑,甚至成為一種固有體例。


6個關鍵詞,教你看懂中國畫

宋代和明代的山水畫相比,似乎並沒有太大區別



這個時候,我們就懵逼了,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畫都千篇一律?

其實不是的,強調「傳承」,並不意味著「泥古不化」啊。我們只要看一下從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文獻記載的畫家的作品開始,到20世紀初清代結束之前這段時期,就不難發現,傳統中國畫其實是一直在發展的。這其中的奧妙,在於「轉化」。對畫家來說,就算你把傳承做得再好,如果作品不融入個人氣質和時代因素,也稱不上是個好畫家。

這裡拿「皴法」來舉例說明。什麼叫做「皴法」呢?簡單來說,就是用筆墨來表現山石的各種質感和線條變化的筆法。五代和北宋時期的大師們,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皴法」。董源喜歡用一條條長長的線條來表現江南山丘的質感,因為線條形狀像麻絲,被後人稱為「披麻皴」。五代時期的巨然早年間師承董源,後來在「披麻皴」基礎上創造了「礬頭皴」,形狀像饅頭,用來表現山峰、樹叢間露出的岩石。這兩位都是南方的畫家,表現的山峰有一種江南的婉約感,而李成、郭熙、范寬三位屬於北方的畫家,他們筆下的山水,往往是崇山峻嶺、怪石嶙峋,有一種獨特的凜冽感。李成善於用類似蟹爪的筆觸來描繪樹木枯禿的狀態,後人稱之為「蟹爪皴」。郭熙在繼承李成筆法的同時,創造了類似捲雲狀的「捲雲皴」來表現奇峰異石的造型。而范寬則創造了頂天立地的巨碑式構圖。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現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谿山行旅圖》。


6個關鍵詞,教你看懂中國畫

各種不同的皴法



所以你看,即使那些看起來「千篇一律」的大山,如果細細琢磨,也是內有丘壑,富有變化的。

總的來說,中國傳統繪畫在歷史上的發展,沒有激進的「推倒重來」,也沒有標新立異的時代革命,它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的。瞭解了這一點,我們便可撥開雲霧,進一步看清中國畫的本質了。

寫意


這個詞大家都聽說過,也大概都能明白是什麼意思。在這一點上,中國畫和西方畫又有所區別。在20世紀現代主義繪畫誕生之前,「寫真」一直是西方繪畫傳統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特徵。這個觀點一直影響著我們,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畫得像的畫就是畫得好的畫。但是,如果硬要強調傳統中國繪畫的「寫真」,就偏離了創作的本意。傳統中國繪畫,注重的不是細節的完美,而是意象的準確表達。


6個關鍵詞,教你看懂中國畫

畫得像,一定是好的嗎?



那麼,這個所謂的「寫意」傳統,是如何產生的呢?

我們先搞清楚一個概念,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所有的中國畫,它指的並不是一般的繪畫藝術,而是一種屬於文人雅士與特權階級的「高級藝術」。古代的時候,民間繪畫、壁畫,甚至說雕塑、建築這種,都不在藝術範疇之內。這些被認為是工匠該乾的時候,所以敦煌石窟的壁畫在古時候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在這種大環境下,古代的藝術家們認為,「工藝」強調的是技巧,而「藝術」看中的才是創意。可「寫真」首要強調的就是技巧,自然就不被重視了。


6個關鍵詞,教你看懂中國畫

在古代文人階層看來,壁畫只能算是工匠之作,不能稱為“藝術”



中國畫中,不僅人物畫注重寫意,山水畫也是如此。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同樣是表現自然景物的畫作,為什麼西方叫「風景畫」,而中國就叫 「山水畫」。可能的原因是,西方的風景畫,畫中的景象往往非常真實,就像現實中的風景;而山水畫表現的景象,似乎不能讓人完全找到現實中確切的定位。也就是說,中國傳統山水畫,很難有風景畫那樣的「現場感」。怎麼理解呢?

中國傳統山水畫,往往不是某處特定的景色,而是畫家腦海中的山水記憶。畫家在創作的時候,往往會隨著心之所至,根據記憶中湧現的景象,自由穿梭。

前面說過,中國的山水畫家,並不是一般的工匠,大多是信奉儒家或道家之人,還有不少是隱逸之士。這些人在創作山水畫的時候,肯定不會直觀地表現某個時間、某個地點的景象,而是要描述自己對大自然的理解。他們看到的,往往是人和自然和諧的關係。所以在傳統的山水畫裡,基本上不會出現山崩、海嘯這樣的異常景象,表現的通常是和諧悠然的氣氛。


6個關鍵詞,教你看懂中國畫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融




所以,我們在看中國畫時,不應該把眼光侷限在細節是不是真實上,而是要去思考畫作透露出的意象,傳達的精神。

「傳承」與「寫意」,大概是中國畫區別於西方繪畫最重要的兩個關鍵詞,它們為我們搭建了一套獨屬於中國畫的語境。不過,要是光光了解這兩個詞,就能看懂中國畫的話,那就太年輕了……


還是那句話,多讀書,多看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