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关键词,教你看懂中国画


6个关键词,教你看懂中国画




一直以来,都不太敢写中国古代艺术史的内容。因为我觉得,中国古代艺术,太玄奥了,你必须有足够的底蕴,有深刻的体验,才能体察到古人蕴藏在笔墨中的那些心境与情感。西方艺术则不太一样,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注重写实,注重绘画的教化作用,所以你可以很明白地看懂一幅画,有心一点的,还可以找到画中藏着的一些小彩蛋。这种“侦破”的乐趣,是中国画难以比拟的。


6个关键词,教你看懂中国画

博斯的画,里面藏着无数的“彩蛋”


但终归是老祖宗的东西,骨子里,还是非常向往的。底蕴不足是一回事,看画的技巧也很重要。现在我们常常在用西方的“思维”来欣赏中国画。在西方绘画语境中,用色、构图、明暗、空间等要素是绘画表现的重点。而这些,恰恰不是中国古代画家所追求的,甚至说是忽视的。如果用这些要素来评判中国画,那就真的是南辕北辙了。

说白了,我们模糊了焦点,没有基于彼时、彼地、彼情,去欣赏中国画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一画一世界:教你读懂中国画》。这是一本小书,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作品。我看过太多掉书袋的书,讲一堆深奥的术语,就是不教你基本的看画技巧。从这个角度来看,《一画一世界》做得还不错,适合入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看看。


6个关键词,教你看懂中国画

这本书还有另一个版本,叫《对焦中国画》,都是广西师大出版社


总的来说,书里给我们提供了六种中国画的欣赏方法。这里先直接列出来:传承、写意、人物画、留白、笔墨、手卷。我就直接讲前两个好了,其实后面四个关键词,都是基于传承和写意延伸出来的。

传承

这个词很重要啊,一下子,就把中国画和西方画做了个区分,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画那么难看懂。

传承的反义词,就是创新,这恰恰是西方绘画体系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我们回想一下西方艺术史,是不是这么个道理。16世纪文艺复兴绘画,追求的是完美主义,讲究构图的对称,用色的和谐;而之后的17世纪巴洛克艺术则完全不同,追求的是刹那间的戏剧感,画面明暗对比强烈。再比如说,为了对抗学院派的传统,印象派画家们开始去户外创作,捕捉大自然的光与影,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不同的艺术流派,有时候往往是相抗衡的,所以你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区别。


6个关键词,教你看懂中国画

左边是文艺复兴艺术风格,右边是巴洛克艺术风格,两者在构图、光影等方面完全不同



但是中国画呢?很惨,你会发现,宋元的山水和明清的山水比起来,风格差异并不那么明显,布局和构图往往大同小异,画作元素不外乎是大河山川、小桥流水,再点缀几个或垂钓、或赶路的人。时代风格并不是一个会被强调的用词,不同时期的画作,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时代特征。

在谈论中国画的时候,我们经常提到一个词:「师法古人」,这意味着,在我们的文化中,师承是非常重要的。古代的画家在创作时,思考的不是如何推倒前人的成就,而是怎样更好地继承前人的经验。所以说,一些好的范式、构图,会不断被后人学习、借鉴,甚至成为一种固有体例。


6个关键词,教你看懂中国画

宋代和明代的山水画相比,似乎并没有太大区别



这个时候,我们就懵逼了,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画都千篇一律?

其实不是的,强调「传承」,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啊。我们只要看一下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文献记载的画家的作品开始,到20世纪初清代结束之前这段时期,就不难发现,传统中国画其实是一直在发展的。这其中的奥妙,在于「转化」。对画家来说,就算你把传承做得再好,如果作品不融入个人气质和时代因素,也称不上是个好画家。

这里拿「皴法」来举例说明。什么叫做「皴法」呢?简单来说,就是用笔墨来表现山石的各种质感和线条变化的笔法。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大师们,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皴法」。董源喜欢用一条条长长的线条来表现江南山丘的质感,因为线条形状像麻丝,被后人称为「披麻皴」。五代时期的巨然早年间师承董源,后来在「披麻皴」基础上创造了「矾头皴」,形状像馒头,用来表现山峰、树丛间露出的岩石。这两位都是南方的画家,表现的山峰有一种江南的婉约感,而李成、郭熙、范宽三位属于北方的画家,他们笔下的山水,往往是崇山峻岭、怪石嶙峋,有一种独特的凛冽感。李成善于用类似蟹爪的笔触来描绘树木枯秃的状态,后人称之为「蟹爪皴」。郭熙在继承李成笔法的同时,创造了类似卷云状的「卷云皴」来表现奇峰异石的造型。而范宽则创造了顶天立地的巨碑式构图。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现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谿山行旅图》。


6个关键词,教你看懂中国画

各种不同的皴法



所以你看,即使那些看起来「千篇一律」的大山,如果细细琢磨,也是内有丘壑,富有变化的。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绘画在历史上的发展,没有激进的「推倒重来」,也没有标新立异的时代革命,它是在传承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可拨开云雾,进一步看清中国画的本质了。

写意


这个词大家都听说过,也大概都能明白是什么意思。在这一点上,中国画和西方画又有所区别。在20世纪现代主义绘画诞生之前,「写真」一直是西方绘画传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特征。这个观点一直影响着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画得像的画就是画得好的画。但是,如果硬要强调传统中国绘画的「写真」,就偏离了创作的本意。传统中国绘画,注重的不是细节的完美,而是意象的准确表达。


6个关键词,教你看懂中国画

画得像,一定是好的吗?



那么,这个所谓的「写意」传统,是如何产生的呢?

我们先搞清楚一个概念,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所有的中国画,它指的并不是一般的绘画艺术,而是一种属于文人雅士与特权阶级的「高级艺术」。古代的时候,民间绘画、壁画,甚至说雕塑、建筑这种,都不在艺术范畴之内。这些被认为是工匠该干的时候,所以敦煌石窟的壁画在古时候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在这种大环境下,古代的艺术家们认为,「工艺」强调的是技巧,而「艺术」看中的才是创意。可「写真」首要强调的就是技巧,自然就不被重视了。


6个关键词,教你看懂中国画

在古代文人阶层看来,壁画只能算是工匠之作,不能称为“艺术”



中国画中,不仅人物画注重写意,山水画也是如此。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同样是表现自然景物的画作,为什么西方叫「风景画」,而中国就叫 「山水画」。可能的原因是,西方的风景画,画中的景象往往非常真实,就像现实中的风景;而山水画表现的景象,似乎不能让人完全找到现实中确切的定位。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山水画,很难有风景画那样的「现场感」。怎么理解呢?

中国传统山水画,往往不是某处特定的景色,而是画家脑海中的山水记忆。画家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随着心之所至,根据记忆中涌现的景象,自由穿梭。

前面说过,中国的山水画家,并不是一般的工匠,大多是信奉儒家或道家之人,还有不少是隐逸之士。这些人在创作山水画的时候,肯定不会直观地表现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景象,而是要描述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他们看到的,往往是人和自然和谐的关系。所以在传统的山水画里,基本上不会出现山崩、海啸这样的异常景象,表现的通常是和谐悠然的气氛。


6个关键词,教你看懂中国画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所以,我们在看中国画时,不应该把眼光局限在细节是不是真实上,而是要去思考画作透露出的意象,传达的精神。

「传承」与「写意」,大概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它们为我们搭建了一套独属于中国画的语境。不过,要是光光了解这两个词,就能看懂中国画的话,那就太年轻了……


还是那句话,多读书,多看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