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上倖存者——一位上海輪機長的故事

太平洋上倖存者

——二戰時一位上海輪機長的故事

太平洋上倖存者——一位上海輪機長的故事


曾經聽說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貨船被德軍潛艇襲擊擊沉後,海員們在南印度洋上漂泊了數月,最後在孤島上生存下來的傳奇故事。這位“中國魯濱遜”就是我國遠洋成立之初的老前輩沈祖挺輪機長。戰後,英王授予這位二戰英雄OBE官佐勳章。新中國成立後,擔任華夏輪船公司總輪機長。後在我們廣州遠洋任職。

事也湊巧,今年中秋節我與王以京船長一起拜訪了我們航海的啟蒙的船長、我們的師傅張啟令老船長。

老船長已80多歲了,但精神矍鑠,十分健談。拜訪中我和王船長聆聽張船長一段刻骨銘心的家族航海故事,是中國航海史中如同大海中一滴水一樣被遺忘的故事。


太平洋上倖存者——一位上海輪機長的故事


張船長至今在皮夾子內珍藏了一張他父親的照片。

他拿出了這張已經色澤斑黃的照片給我們看。張父穿了非常摩登的西裝領帶,顯示了上海老克勒的神態,讓我們對這位航海前輩肅然起敬。

張船長的祖籍在寧波,與大部分寧波人一樣,父輩兄弟四人都是海上打魚人,家境貧寒。

張船長的父親張定有(1891年——1949年、 以下稱張父)進入寧波鄉下私塾學堂學習,到了三年級就輟學了。年少的張父不甘與兄長們一樣到海上打魚,由此萌發了到上海謀生的想法。

在朋友的介紹下,張父不到16歲就獨自一人來到了上海,進入了在浦東馬勒修造船廠(今滬東造船廠),在船廠做起了鉗工學徒。

張父天資聰慧,很快把鉗工的技藝全部學到手了。但船廠的謀生很艱苦,工資很低,無法維持他在上海的生活和立足。

他聽說可以到遠洋船舶上工作可以獲得很高的薪酬,毅然決然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走上了遠洋船的舷梯,從此開始了他一輩子的航海生涯,演繹了一場波瀾不驚的航海故事。

張父憑藉他在馬勒船廠的鉗工手藝經歷,就在燃煤的蒸汽機船上當起了銅匠,專門在機艙和甲板上維修蒸汽管路,技術精湛,獲得了輪機長的大拇指讚揚。

雖然技術出眾,但在外國人稱道的遠洋船上,中國人一直受到壓制,外國人僅僅把中國海員作為勞動力使用,重要的崗位都給外國人把持。在壓抑的環境下,在張父不畏欺壓,努力學習機艙輪機員的知識,並很快掌握了機艙管理的技能。

他還自學了世界海員通用的英語,數年之後就掌握了流利的英語。使得他在外國人的船上語言和工作都沒有了障礙,在船上工作更是得心應手。

張父覺得他應該做輪機員的工作,於是在船工作期間,利用一切空閒機會挑燈夜戰學習輪機管理知識。數月之後,到上海海關船務部門進行輪機員職務證書考試。張父竟然在全英文的考卷中取得了優異考試成績。職務考試通過!

此後,他拿了證書就在船上開始了初級輪機員的職務工作。其輪機員技能突飛猛進,每天以流暢的英文書寫輪機日誌,記錄輪機運行的狀況,薪酬也極大提升了,不久就被提升為三管輪,生活也開始穩定了。

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走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1914年7月世界大戰爆發,影響了整個世界,也影響世界航運業。很多在中國船公司工作的外國船長、輪機長紛紛捲鋪蓋離開了商船,被召回國參戰。到了一戰結束時,中國航企的商船基本上沒有外國高級海員留下工作了。船公司上的重要崗位都空缺了。

但中國航運企業的商船還得運行,還得從事航運業務。由此,張父被船公司破格從二管輪崗位越過大管輪,直接提升為輪機長,成為當年中國少有的中國籍輪機長。後來,他一直在公司總部在上海的,香港的華勝公司的船舶上服務。

幾年之後,張父有了積蓄之後,就在上海虹口區的唐山路附近購買了房子,成家立業了。養家的責任全部落在了張父身上,他仍然一個人過著船舶上飄蕩異鄉的生活。

二次大戰硝煙滾滾,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出動軍隊侵略中國、和東南亞各國。一時間,中國南海、太平洋西岸燃起了硝煙烽火。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中國的商船在亞洲太平洋戰爭中向以美國為主的盟軍運送民生物資和軍用物資,成為西太平洋、東南亞和中國反抗日本法西斯的聯盟國家的第二海軍力量,這是一支海上戰爭的後勤保障的有生力量。

日本帝國主義感覺到敵對的商船對戰爭的控制的作用。為了切斷盟軍的海上運輸線,日本海軍就派出了大量的潛艇在北太平洋、東南亞、南中國海上實施了海上打擊盟軍商船。

在1941年的冬季,鑑於太平洋戰爭剛剛爆發,日本海軍就在這條商船習慣航線上派遣了大量潛艇伏擊盟軍的商船。

張父的商船也在此時執行了向關島運送民生、軍用後勤物資的任務。

船公司告誡船長,航行在習慣航線的敏感洋區一定要加強瞭望,對日本海軍的潛艇多加防備。具體落實了將吊放式救生艇旋轉到舷外,簡便式救生筏隨時投放洋麵的措施,海員必須將救生衣放在隨時能夠拿到的地方。

作為輪機長,張父還對蒸汽機和推進設備特別維護保養,以便維持正常航行外,還能在應變時能夠及時逃脫潛艇的襲擊。

可是,戰爭中手無寸鐵的商船,怎能敵得過武裝到牙齒的日本海軍潛艇的襲擊。就在北太平洋低緯度地區航行的時候,在一個傍晚時分,太陽浸入遠方的水天線後,一艘日本海軍的潛艇在商船附近出現了。潛艇的潛望鏡伸出了海面後,明顯地,在洋麵上劃開了一道水線。他們正在用潛望鏡搜尋襲擊的目標。張父的商船被潛艇發現了。日本海軍潛艇經過一段時間的跟蹤後,識別出了這艘商船屬於敵對國家的運輸船。於是,潛艇就向商船發射了魚雷。

商船很快被魚雷擊中,潛艇露出水面後還升起了日本海軍旗。

商船很快起火了,貨艙大量進水了。船長拉響了棄船的警報,按照應變部署程序,海員們迅速登上了救生艇。他們還擔心救生艇是否被潛艇發現,然後窮兇極惡的日本海軍是否對海員殺戮,以達到滅口的目的。

好在船長在被潛艇發現時,就對外發出了緊急求援的電報,當船舶即將沉沒時又發送了SOS求救信號。潛艇看到商船沉沒後再也沒有無線電報的呼救聲,以為海員都隨船下沉了。

潛艇在擊中下沉的洋麵轉悠幾圈後就走了。在夜幕掩護之下,救生艇倖免於難,張父清點了一下海員人數,僅少數海員逃脫了被獵殺的厄運。救生艇上的海員開始了恐怖的隨波漂流的救生行動。

當在太平洋上漂流數天之後,張父的救生艇被聞訊而來的美國軍艦救起來了。張父幸運地獲救了,但倖存者全部被遣送到了澳大利亞北方的某一個港口後,再也無人收管他們了。海員們為了生存只能各奔前程,分散了。很多人直到終老都在異鄉度過一生。

當時,澳大利亞也是一個非常落後的窮國家,張父和倖存者只能在澳大利亞利用掌握的鉗工技能在工廠打工。因為他們想通過勞作積攢路費,在時機成熟時回到祖國去。

那些到香港去、到東南亞去的客輪都不敢貿然出航。盟軍的軍艦和日軍的軍艦都在太平洋上戰火正酣,大戰熱火朝天時,讓炮彈飛到哪裡都沒有準頭,任何一家船公司都不願意搭上身家生命,冒險賺錢。

張父不得不在澳大利亞打短工、臨時工煎熬下去,期望戰爭早一點結束,返回家鄉。

在上海,當船公司將商船被日軍擊沉的不幸消息告訴家屬時,張船長一家失去了頂樑柱,他們呼天喊地也迴天無術。知道家庭受到了逆天變故,讀小學的張船長沒有了經濟來源也不得不輟學了。從此,他們失去了父親,只能靠母親的微博收入維持生活。

終於熬到了二次大戰的結束。張父還是滯留在澳大利亞,不能回家。因為積攢的錢無法購買船票。張父想出了一個辦法,就到澳大利亞的輪船公司應聘,到船上做輪機員。終於離開祖國七年之後,他踏上了香港的土地。當他把不幸的遭遇過程告訴了香港華勝公司高層後,他們興奮至極,就把張父當成英雄來看待。

公司負責人詢問張父還願不願意在商船上繼續擔當輪機長之職,張父不假思索就答應繼續為華勝公司服務。於是華勝公司安排船舶接送張父返回了上海。

在上海碼頭,華勝公司總部組織了員工在碼頭上隆重迎接英雄的輪機長迴歸公司。

此刻,張船長全家才獲得張父還活在世界上的消息,並得知他在澳大利亞當了七年苦工才返回國內的艱苦歷程。

張父也知道了他們家的變故。在日本發動的8.13上海侵略戰爭時,他們逃出了唐山路的住房,走後不久日本的炮彈就將住房炸平了,他們全家過上了居無定所的日子。一段時間還回到寧波農村躲避戰亂。


太平洋上倖存者——一位上海輪機長的故事


張父從1947年底開始又上船工作了,他們的家庭又開始了新的生活。他叮囑他的孩子,一定要好好讀書。張船長和四個哥哥也重新開始了學業。最終他們都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好的工作崗位。

根據張船長口述,他們五個弟兄幾乎都從事於航海、航運職業。一個哥哥繼承父業成為了船舶輪機長、他的另一個哥哥時造船廠的總工程師,還有一個據說在海關工作。

張船長在解放以後考取了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後來三校合併後,在大連海運學院航海系畢業,參加了共和國的海運工作。(點此查看張船長的故事:船長典範!——畢業於吳淞商船學校的張啟令船長)

在上海解放的前夕,船上工作的張父由於勞累過度,操持家庭的艱苦,他得了嚴重的胃病。到醫院進行身體檢查,最後確診為胃癌。1949年1月病逝在上海醫院,後來安葬在閘北公園內(當時的閘北公墓)。

張父沒有見到解放軍1949年5月27日解放上海的喜慶日子。他的傳奇故事也就在1949年1月之後戛然而止,直至煙消雲散,再也沒有人想起了。

而我的師傅張啟令船長卻一直銘記父親這段被人遺忘的航海歷史。

我們在中秋節拜訪中,張船長眼睛中閃爍晶瑩的淚花向我們講述了這段故事。

他把他父親在船上用過的管子鉗和他父親留下的刮鬍須的刨刀一一展示給我們看。


太平洋上倖存者——一位上海輪機長的故事


張船長說:如果管子鉗和刨刀能夠開口說話的話,我想父親的故事更加精彩。

張船長拿著他父親的照片久久凝視著:

“儘管我的航海生涯道路非常曲折,但我為中國遠洋服務了一輩子,在船長的崗位上退休。我們希望年輕的一代海員不要忘記過去中國海員被外國人欺凌的遭遇,國家航權喪失的痛苦。我們希望年輕人繼承老一輩海員為了正義和祖國解放不惜犧牲的精神,這才是今天航海界最為寶貴的財富。”

我告訴張船長,我們一定要把老前輩的海員故事用文字表達出來,讓世人瞭解我們的海員具有大海一樣的胸懷,以及如同海燕一樣勇敢地與大自然搏鬥的精神。


太平洋上倖存者——一位上海輪機長的故事


王以京船長和張啟令船長的合影

太平洋上倖存者——一位上海輪機長的故事


胡月祥船長與張啟令船長的合影

船長典範!——畢業於吳淞商船學校的張啟令船長

今年是國立吳淞商船專科學校自1946年覆校後的72年校慶,吳淞商校培養的學生為祖國的航海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們遠洋公司有許多船長都受到過他們的恩澤和教導.上世紀70年代,我們這批50年代出生的年輕海員,正是在他們悉心的傳幫帶之下,個人航海技術業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接受了遠洋大發展的洗禮,並親身見證和經歷了國家的集裝箱船從無到有,直到發展到第四代和第五代的宏偉篇章。師生之誼永難忘,帶著感恩的心情,趁著中秋佳節,我和胡月祥船長約好,一起去看望我們的老師和師傅------張啟令船長。


太平洋上倖存者——一位上海輪機長的故事


張啟令船長,寧波人,四方臉,膚色白淨,人端莊,兩眼炯炯有神。當年,貝漢庭船長在歐洲突發心臟病,不幸以身殉職,去“香河”輪接班的正是張啟令船長。他到船後,即令封存原船長室,其所有物品原封不動,由貝船長家屬到船後處理。他主動為別人著想,自己住客房,儘管工作不便,但正是他的這個決定,保護了貝船長的名譽沒有遭受損害。

張船長在“香河”接班後,即發生了前引水員在下舷梯時,頭碰到舷梯上方鋼絲鐵板受傷起訴船方要求賠償的事。張船長對起訴方說,該船是德國船廠造,設備符合當事國船檢規定,但人員上下頭碰傷,估計是應帶安全帽而未帶,是自己不小心所為,也說明他的安全意識淡薄,怎麼能叫船方負責呢?對方原以為新來的船長對船情況不熟悉,聽了這個意見,只知理虧,再也不來找麻煩了。


太平洋上倖存者——一位上海輪機長的故事


張啟令船長和家人在一起

這被旁人看起來似乎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殊不知,各個國家的引水員是一個國家的窗口,都是遠洋船長出身,受到很高的待遇。在船出了點事故,無論大小,凡是告船方過失的,沒有不勝訴的。而在經驗豐富的張船長面前,此事就大事化小一風吹了。

類似這樣的事還真不少。

一次, 張船長的集裝箱班輪駛出溫哥華,港口當局通知張船長說:“由於你船出港時船的速度太快,造成了河岸一停靠船浪損,要求賠償損失。”

張船長仔細瞭解了當時受浪損船的情況,說,不可能!一是因為我們船大,出港時你們派來最有經驗的引水員引領我輪,他嚴格遵守港章,沒有超速;二者,引水員的操作很謹慎,也因為速度較慢,本船掉頭的時間也比平時拉長了;另外,小貨船靠在岸邊,漲落潮,纜繩沒人收緊,說明沒有一個值班人員在甲板上值守,如果值班員保持警惕,及時收緊纜繩,船就不會離開泊位,也不會前後飄蕩碰撞碼頭了。張船長分析得有理有節,弄得港方無話可說,只能握手言和。

船抵美國洛杉磯,裝卸貨箱的過程中,海員來報告說:

“一裝卸工人不小心跌落大艙,已送往醫院。”

此類事在美國是司空見慣的。一遇類似事故,碼頭工人就會罷工,工會便立即出動要求賠償。曾有一條中遠船,在美裝卸時,一工人在甲板上滑了一跤,稱船上有水沒擦乾所致,便引發了工人罷工和要求高額賠償,成為中遠公司的一次事故教訓。張船長聞訊,立即下到大艙做現場檢查,全集裝箱船,貨艙內全是格柵,並不像雜貨船有二層櫃。

而且,工人跌倒的貨艙裡也找不到痕跡。機智的張船長心裡一下就有譜了。他告訴代理“工人在船跌下大艙,就要找出證據來,艙內都是格柵,箱子掛鉤起吊,按照裝卸工人的操作慣例,在掛好鉤後必須離開箱子。由於箱子是通過兩側的格柵上下,所以,不可能傾斜,除非鉤子沒掛好;還有,送醫院前也沒通知我船長,怎麼去證明工人跌傷的事實根據呢?”

由於張船長據理力爭,原本傷腦筋的事,後來就不了了之了。

張啟令船長人品端正,一身正氣。他不吸菸不喝酒,早晨起來就是一杯咖啡。船上設有菸酒庫,有船長專用的招待菸酒,但他一塵不染。

他的辦公室和房間,每天都收拾得乾乾淨淨,沒有一絲菸酒味。

每當船靠了碼頭,相關的人員一批接著一批到船,張船長都在大臺接待他們。

有時,有人員直接到船長室去找他,他也會主動關照來人,拿了煙請到別處去抽。國內港口不少辦事人員都感覺張船長不近人情。但正是張船長這特殊處事方式,使整體船舶保持了清明嚴正的風氣。今天回憶那個比較規矩的年代,真稱得上廉潔了。

其實,人們只看見張船長冷峻的表面,卻並不太瞭解他為海員兄弟的熱心。船抵伊拉克巴士拉港,代理上船,大家盼信心切,都圍著代理要家信。

代理說,這次沒有信,遠航幾個月的兄弟們一聽,心都涼了。張船長沒說話。辦完手續,他親自隨車直奔代理行,他要親自看一看查一查,到底有沒有海員的信。到了那裡,只見海員的家信堆得滿地都是,原來代理偷懶,謊稱沒信。代理自知理虧,急忙收拾整理。張船長說,你們都知道“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吧,人心都是一樣的,你們當船舶代理的,該多為海員著想啊!

那時,船上有獎勵基金,這是公司對船舶實行船長負責制後,專門由船長負責支配的獎勵制度。張船長根據海員的實際工作表現,及時發放獎勵。一天晚上,船在去日本途中遇到大風雨,駕駛臺頂上的桅燈壞了,經電工檢查,線路沒有問題,是燈泡壞了,需要爬上去換新的燈泡。桅燈壞了,會造成來船誤判,影響避讓安全,需要馬上修好。可風雨很大,電工對爬大桅有點害怕。

此時,只見一水老施二話沒說,穿上雨衣就爬上大桅,不一會就把桅燈換好了。張船長非常高興,連聲稱讚一水老施,稱船上就需要這樣的勇敢精神,並當著大家的面當場給予了獎勵。

下班後,老施向大副說起這件事,覺得是自己應該做的,張船長卻給了獎勵,心裡感到很激動。當時,大多數船長怕得罪人,用“大鍋飯”的平均主義來處理獎勵基金,張船長獎勵優秀的做法,才是真正能起到激勵工作熱情的作用。

可惜,管理部門只停留在紙面上,沒有號召全體船長仿效,結果,這一獎勵基金大多沒起到應有的作用,終被公司作為理由收了回去。

記得張船長常對我們說,當遠洋船長除了開好船管好船,還要學會處理各種各樣的疑難事。他又總結說,在國外,只要你有理由,就能被那些官員們接受。

一次,張船長去“金田海”接班,船跑歐洲航線,在港時保險公司派人來調查上航次出港時的水尺,稱當時出港的水尺記錄是超載了,他們拿了一堆表格給張船長看。張船長初來乍到,椅子還沒坐熱呢。他給保險公司的人員客氣地打招呼,給他們每人倒咖啡,篤悠悠地告訴他們,船在港的水尺超了一點,不能說明超載,港內的水比重與海上是不一樣的,港內是泥沙的半淡水河,不能與海水的浮力相提並論,你們不是航海專業出身,當然不留意海淡水的比重差異。輕輕的幾句話,說得保險人員一時無語。接著,張船長與他們隨便聊聊其他的事,嘻嘻哈哈了一陣,也就完了事。

都說技術精湛的人麻煩少。其實,正是有了高超的技術,才難不倒他們,才能遇事淡定,如四兩撥千斤。

一段時間,中遠有某個船長說,為了集裝箱船的穩性安全,過巴拿馬運河時,超過兩千箱位的船,艙面裝箱不能超過5層高,前面即使裝空箱也不行。而且,還印成文件,告誡所有船舶注意。


太平洋上倖存者——一位上海輪機長的故事


“玉河”輪船鐘

此事在同行中引起不同的看法,疑與事實不符之嫌。中美航線的船,自美國返回時,空箱較多,經過穩性的計算,5層高穩性是安全的,沒有理由不裝。

但應該注意的是,裝到5層高,駕駛臺的瞭望時的盲區增大,雷達探測的盲區也隨之增大。

張船長認為,運河的引水員從未提出過5層高的不妥,只在瞭望和避讓時,必要注意盲區的距離,提前避讓來船的行動即可。關鍵時有老船長的身體力行,其他船紛紛效仿,保證了中美航線箱運的正常。

我們同張啟令船長同船,在他手下工作,學到了什麼叫做嚴謹,什麼是一絲不苟,也懂得了駕駛員的責任重大,懂得了航海技術的精益求精對船舶安全的重要性。他教導我們不要混日子,要把精力化在學習上,把追求船舶運輸的安全放在首位,為航海事業貢獻力量。

張船長今年86歲,依舊精神矍鑠,兩眼炯炯有神,敏捷的思路,依舊不減當年。他和老夫人做了滿滿一桌子菜款待我們兩個徒弟,邊吃邊談間,想起一件事即話題展開,滔滔不絕,還不時起身給我們拿這取那的。其語速之快快捷,手腳之活絡,實在叫人欣慰!


太平洋上倖存者——一位上海輪機長的故事


張啟令老船長是交通部任命的高級船長,也是國務院科技幹部局任命的高級工程師,應享受教授、研究員級待遇。

無論如何,作為我們長輩和師傅這樣一代船長,是為國家的航海事業做出過很多貢獻的,是我們的國家寶貴財富,中遠海運應該愛護並多給一些關心和慰問,從而向後輩年輕海員傳承吳淞商校的精神風采,實現祖國強海夢!

2018年9月27日稿


太平洋上倖存者——一位上海輪機長的故事


作者王以京簡介


太平洋上倖存者——一位上海輪機長的故事


作者王以京《大海成就夢想》


明天我們將介紹張啟令船長父親更為傳奇的海上故事。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