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原來!黨史是這樣講的……

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20年代初成立是否偶然?

中共黨史上有“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之佳話。在李大釗和陳獨秀的提議和醞釀下,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成立。

那麼,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否純屬偶然?

在另一個平行時空裡,如果李大釗、陳獨秀沒有腦子靈光一現,“相約建黨”,中國共產黨是否依然會在20世紀20年代初成立呢?

其實,差不多在共產黨成立的同一個時間或稍後一點的時間,同黨的上海發起組沒有聯繫的一批先進分子也在獨立地醞釀建黨。

1920年7月,一批留法的勤工儉學生在蒙達尼公學集會。蔡和森在會上主張組織共產黨,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他還同李維漢等商量過準備成立一個共產黨的問題。後來因為忙於參加和領導求學運動的鬥爭,未能實現。

1921年夏,利群書社成員在湖北黃岡開會,表示“贊成組織新式的黨――布爾什維克式的黨,並提議把要組織的團體叫做‘波社’(波爾什維克)”。當得知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消息後,惲代英“立即號召加入,結束利群書社”。

1923年冬吳玉章、楊闇公等二十餘人在四川秘密組織了中國青年共產黨,併發行機關報《赤心評論》。以後,中國青年共產黨也自動取消,要它的成員個別地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

這些事實表明,中國共產黨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成立絕非偶然!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當時的歷史狀況:

19世紀中葉的近代中國,在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下,陷入苦難深重和極度屈辱的深淵中。辛亥革命雖然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卻沒能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而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中國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在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歷史舞臺,加之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

因此,建立工人階級政黨來領導中國人民的鬥爭,已經成為中國最覺悟的革命者的共同要求,是客觀形勢發展的產物。

為何“南陳北李”卻缺席中共一大?

“噹噹噹”敲黑板,剛說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細心的你趕緊查了一下中共一大的與會名單,什……什麼,中共一大的與會名單裡,居然,居然沒有李大釗和陳獨秀??

這不科學啊!在這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件中,怎麼獨獨缺少了兩位理應到場的主角――被稱為“南陳北李”的陳獨秀和李大釗?

依據當時一大“代表”的回憶,陳獨秀、李大釗的缺席都是因為公務繁忙,難以抽身。

1920年12月,陳獨秀到廣東省政府主持教育工作,到粵後,成立了廣東共產黨早期組織,開展工人運動,成立工會,並向農民宣傳馬克思主義。1921年6月,上海的李漢俊等函電交馳,屢催陳獨秀及廣東代表赴滬參加“一大”。陳獨秀在譚植棠家召集廣東黨員開會,表示自己不能去滬,因兼任大學校長,正在爭取一筆資金修建校舍,怕一走資金沒有著落,遂指派陳公博出席一大。

至於李大釗,他並不是職業革命家。他的主業是做北京大學教授。1920年至1924年,是李大釗在北京大學乃至在北京最繁忙的時期。除了擔任教授、教授評議會評議員、圖書館館長等職,從1922年12月起,他又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室秘書,當時,在民國教育法明確規定沒有“副校長”的情況下,秘書對北大的校政負有專責。

其實,關於這兩個“大咖”為什麼沒有出席中共一大,也許並不重要。因為,這並不影響他們在中共創建史上主要創始人的歷史地位。陳獨秀沒有出席中共“一大”,仍能被推選為中央局書記。李大釗雖然沒有出席,也沒有被推選擔任什麼領導職務,但他在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心目中,是一位精神領袖。就連年長他10歲的陳獨秀也曾自謙道:“‘南陳’徒有虛名,‘北李’確如北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才是李大釗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中應有地位的真實寫照。

第一支紅軍為什麼不叫第一軍

1928年4月,國民黨調集重兵圍攻湘南暴動部隊,朱德、陳毅只得率部退出湘南,前往井岡山與毛澤東部會合,會師後兩支部隊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之後又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等燈等燈”,沒錯,大名鼎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也就是紅四軍,就這麼誕生了!這是第一支正式的紅軍,同時也是紅軍的第一支軍級單位。

等一下,還是有什麼地方感覺不太對……之前毛澤東秋收起義部隊就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後來朱德所部在湘南暴動後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毛澤東的秋收起義部隊因此改稱第二師。

那麼兩軍會師後為什麼不叫“第一軍”,卻稱“第四軍”?

其實,答案就在朱德在接受美國記者斯諾的採訪中。在採訪中,朱德提到:“所以用第四軍,就是為了要保持北伐時第四軍‘鐵軍’的大名,這是大革命時期我們革命的堡壘。”

這裡要補充一個小知識,北伐時期的第四軍是中共影響力最大的部隊,在各級幹部中有很多是中共黨員。特別是葉挺任團長時期的第四軍在北伐中建立了赫赫功績,被譽為“鐵軍”。在當時很多人都把第四軍和中共視為一體。

為發揚四軍英勇作戰的光榮傳統,所以就將我黨領導下成立的第一支新型人民軍隊命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還是不太對,除了“第四軍”“紅四軍”,還有“新四軍”,難道和“四”真的有別樣的緣分?

原來,抗戰時期根據國共合作達成的協議,留守江南抗戰的紅軍統一整編為“新四軍”,也是為紀念以前的“紅四軍”,含有發揚“四軍”優良傳統的寓意。

中共六大為什麼要在莫斯科召開?

自從1921年誕生以來,中國共產黨的歷次黨代會,都是黨的歷程中的標誌性事件。

然而,鮮有人知的是,1928年的中共六大,是在當時蘇聯首都莫斯科州納羅法明斯克地區五一村召開的。會議在高度機密狀態下舉行,參會代表均用化名。

這是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黨代會。

為什麼黨的六大要選擇千里迢迢奔赴莫斯科召開呢?

事情還要從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講起。大革命失敗後,蔣介石集團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7月15日,中共五大閉幕後兩個月,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也正式跟共產黨決裂。

當時中國一片腥風血雨,據不完全統計,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達31萬多人,其中共產黨員2.6萬餘人,損失慘重。

這是共產黨自誕生以來的生死存亡關頭,在國內難以找到一個安全的地點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當中共中央得知赤色職工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和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將分別於當年春天和夏天在莫斯科召開,少共國際也將在莫斯科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時,考慮到屆時中國共產黨都將派代表團出席這幾個大會,而且中共中央也迫切希望能夠得到共產國際的及時指導,遂決定黨的六大在莫斯科召開。

於是,黨的六大千裡迢迢遠赴莫斯科召開,黨史學者林寶敏在《中共“六大”的五個歷史細節》一文中寫道:“1928年4月下旬起,142位參加‘六大’的代表,冒著生命危險,穿越茫茫的西伯利亞,分批秘密前往莫斯科。為了避開特務跟蹤,代表們到哈爾濱後兵分兩路,一路由綏芬河過境,另一路經滿洲里出境。”

重溫六大的歷史,黨的歷史上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就會深深明白: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走到今天,是何等不容易……

中共六大是一次有著重大歷史意義的大會,它認真總結大革命失敗以來的經驗教訓,在一系列存在嚴重爭論的有關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上作出基本正確的回答,在黨內思想十分混亂的情況下大體上統一了全黨的思想。

當然,黨的六大也有侷限,一是仍把城市工作放在中心位置,二是繼續把民族資產階級看作革命的敵人。這些侷限是受當時革命發展與國際共運的條件所限,年幼的中國共產黨尚未獨立開拓自己的革命道路。

但是中國共產黨在不斷地探索之路中,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幼稚不斷走向成熟。

這時候就不得不說一位關鍵性人物——毛澤東。

如果有人去查閱史料,就會發現毛澤東並沒有來參加黨的六大。這個時候他在做什麼呢?

原來六大籌備與舉行時,毛澤東在井岡山。

就在黨的六大召開的同時,萬里之外的中國,井岡山的八角樓,毛澤東徹夜難眠,他守著一盞油燈,苦苦思索:中國革命向何處走,能走多久,特別是——怎麼走。他的答案是:農村包圍城市。

放棄照搬別人已有的經驗,尋找自己的路,很難,很難,但越堅持,就越清晰。

中國共產黨從幼稚慢慢走向成熟。

“作始也簡,將畢也巨”。這是出席中共一大的董必武在新中國成立後給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題詞。回顧黨史,我們會看到,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著實不易,這是個歷史的過程,也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對中國革命的具體規律,只能在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中,經過多次的反覆摸索和檢驗,人們才能認識清楚,從而使許多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1、“嶧城組工”是中共嶧城區委組織部官方微信公眾號,歡迎大家積極投遞原創稿件。

聯繫電話:0632—7712629

「荐读」原来!党史是这样讲的……

徵稿啟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