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原来!党史是这样讲的……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初成立是否偶然?

中共党史上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佳话。在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提议和酝酿下,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那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否纯属偶然?

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里,如果李大钊、陈独秀没有脑子灵光一现,“相约建党”,中国共产党是否依然会在20世纪20年代初成立呢?

其实,差不多在共产党成立的同一个时间或稍后一点的时间,同党的上海发起组没有联系的一批先进分子也在独立地酝酿建党。

1920年7月,一批留法的勤工俭学生在蒙达尼公学集会。蔡和森在会上主张组织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他还同李维汉等商量过准备成立一个共产党的问题。后来因为忙于参加和领导求学运动的斗争,未能实现。

1921年夏,利群书社成员在湖北黄冈开会,表示“赞成组织新式的党――布尔什维克式的党,并提议把要组织的团体叫做‘波社’(波尔什维克)”。当得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后,恽代英“立即号召加入,结束利群书社”。

1923年冬吴玉章、杨闇公等二十余人在四川秘密组织了中国青年共产党,并发行机关报《赤心评论》。以后,中国青年共产党也自动取消,要它的成员个别地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成立绝非偶然!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状况:

19世纪中叶的近代中国,在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下,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中。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却没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加之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

因此,建立工人阶级政党来领导中国人民的斗争,已经成为中国最觉悟的革命者的共同要求,是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

为何“南陈北李”却缺席中共一大?

“当当当”敲黑板,刚说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细心的你赶紧查了一下中共一大的与会名单,什……什么,中共一大的与会名单里,居然,居然没有李大钊和陈独秀??

这不科学啊!在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中,怎么独独缺少了两位理应到场的主角――被称为“南陈北李”的陈独秀和李大钊?

依据当时一大“代表”的回忆,陈独秀、李大钊的缺席都是因为公务繁忙,难以抽身。

1920年12月,陈独秀到广东省政府主持教育工作,到粤后,成立了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工人运动,成立工会,并向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6月,上海的李汉俊等函电交驰,屡催陈独秀及广东代表赴沪参加“一大”。陈独秀在谭植棠家召集广东党员开会,表示自己不能去沪,因兼任大学校长,正在争取一笔资金修建校舍,怕一走资金没有着落,遂指派陈公博出席一大。

至于李大钊,他并不是职业革命家。他的主业是做北京大学教授。1920年至1924年,是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乃至在北京最繁忙的时期。除了担任教授、教授评议会评议员、图书馆馆长等职,从1922年12月起,他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室秘书,当时,在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没有“副校长”的情况下,秘书对北大的校政负有专责。

其实,关于这两个“大咖”为什么没有出席中共一大,也许并不重要。因为,这并不影响他们在中共创建史上主要创始人的历史地位。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共“一大”,仍能被推选为中央局书记。李大钊虽然没有出席,也没有被推选担任什么领导职务,但他在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是一位精神领袖。就连年长他10岁的陈独秀也曾自谦道:“‘南陈’徒有虚名,‘北李’确如北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才是李大钊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应有地位的真实写照。

第一支红军为什么不叫第一军

1928年4月,国民党调集重兵围攻湘南暴动部队,朱德、陈毅只得率部退出湘南,前往井冈山与毛泽东部会合,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之后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等灯等灯”,没错,大名鼎鼎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也就是红四军,就这么诞生了!这是第一支正式的红军,同时也是红军的第一支军级单位。

等一下,还是有什么地方感觉不太对……之前毛泽东秋收起义部队就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后来朱德所部在湘南暴动后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因此改称第二师。

那么两军会师后为什么不叫“第一军”,却称“第四军”?

其实,答案就在朱德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中。在采访中,朱德提到:“所以用第四军,就是为了要保持北伐时第四军‘铁军’的大名,这是大革命时期我们革命的堡垒。”

这里要补充一个小知识,北伐时期的第四军是中共影响力最大的部队,在各级干部中有很多是中共党员。特别是叶挺任团长时期的第四军在北伐中建立了赫赫功绩,被誉为“铁军”。在当时很多人都把第四军和中共视为一体。

为发扬四军英勇作战的光荣传统,所以就将我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还是不太对,除了“第四军”“红四军”,还有“新四军”,难道和“四”真的有别样的缘分?

原来,抗战时期根据国共合作达成的协议,留守江南抗战的红军统一整编为“新四军”,也是为纪念以前的“红四军”,含有发扬“四军”优良传统的寓意。

中共六大为什么要在莫斯科召开?

自从1921年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次党代会,都是党的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1928年的中共六大,是在当时苏联首都莫斯科州纳罗法明斯克地区五一村召开的。会议在高度机密状态下举行,参会代表均用化名。

这是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代会。

为什么党的六大要选择千里迢迢奔赴莫斯科召开呢?

事情还要从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讲起。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集团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15日,中共五大闭幕后两个月,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也正式跟共产党决裂。

当时中国一片腥风血雨,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余人,损失惨重。

这是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的生死存亡关头,在国内难以找到一个安全的地点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当中共中央得知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将分别于当年春天和夏天在莫斯科召开,少共国际也将在莫斯科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时,考虑到届时中国共产党都将派代表团出席这几个大会,而且中共中央也迫切希望能够得到共产国际的及时指导,遂决定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

于是,党的六大千里迢迢远赴莫斯科召开,党史学者林宝敏在《中共“六大”的五个历史细节》一文中写道:“1928年4月下旬起,142位参加‘六大’的代表,冒着生命危险,穿越茫茫的西伯利亚,分批秘密前往莫斯科。为了避开特务跟踪,代表们到哈尔滨后兵分两路,一路由绥芬河过境,另一路经满洲里出境。”

重温六大的历史,党的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就会深深明白: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走到今天,是何等不容易……

中共六大是一次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会,它认真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上作出基本正确的回答,在党内思想十分混乱的情况下大体上统一了全党的思想。

当然,党的六大也有局限,一是仍把城市工作放在中心位置,二是继续把民族资产阶级看作革命的敌人。这些局限是受当时革命发展与国际共运的条件所限,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尚未独立开拓自己的革命道路。

但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地探索之路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幼稚不断走向成熟。

这时候就不得不说一位关键性人物——毛泽东。

如果有人去查阅史料,就会发现毛泽东并没有来参加党的六大。这个时候他在做什么呢?

原来六大筹备与举行时,毛泽东在井冈山。

就在党的六大召开的同时,万里之外的中国,井冈山的八角楼,毛泽东彻夜难眠,他守着一盏油灯,苦苦思索:中国革命向何处走,能走多久,特别是——怎么走。他的答案是:农村包围城市。

放弃照搬别人已有的经验,寻找自己的路,很难,很难,但越坚持,就越清晰。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慢慢走向成熟。

“作始也简,将毕也巨”。这是出席中共一大的董必武在新中国成立后给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题词。回顾党史,我们会看到,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着实不易,这是个历史的过程,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对中国革命的具体规律,只能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经过多次的反复摸索和检验,人们才能认识清楚,从而使许多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1、“峄城组工”是中共峄城区委组织部官方微信公众号,欢迎大家积极投递原创稿件。

联系电话:0632—7712629

「荐读」原来!党史是这样讲的……

征稿启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