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中統和軍統是怎麼回事?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為“中統(局)”)是國民黨CC系領導人陳果夫、陳立夫所控制的全國性特務組織。“中統”是國民黨黨務部門控制的特務機構,與“軍統”並稱國民黨兩大特務組織。“中統”的作戰對象除了中共,還包括汪偽等蔣介石的敵對政治力量。1947年4月,中統改為“黨員通訊社”1949年3月,又改為“內政部調查局”,隸屬於行政院內政部。

民國時期的中統和軍統是怎麼回事?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BIS),中華民國情報機關之一。1938年成立,1950年解散的中華民國情報機關之一。早期的領導人為戴笠,戴笠死後,1946年,由毛人鳳繼任。

1949年,軍統主要機構撤至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對留在大陸的軍統進行清洗,到五十年代中,軍統在大陸大致被肅清。

中統與軍統的區別

中統是國民黨中央的情報機構。

軍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情報機構。

中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簡稱。國民黨C.C系陳果夫、陳立夫所控制的全國性特務組織。中統的前身是由C.C系分子所組成的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黨務調查處。

民國時期的中統和軍統是怎麼回事?

1937年,黨務調查處併入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一處,由C.C系分子徐恩曾任處長。

軍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簡稱,國民黨統治集團為維護其統治而設立的特務組織。

1938年8月成立。前身是“軍事委員會密查組”(1927年建)、復興社特務處(1932年4月建)、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1937年建)。主要負責人為戴笠。軍統局內勤組織共有八處、六室、一所;外勤組織在各大城市設“站”,在各省設“區”,在一些重要城市設“特別班”。其基本組織為“組”及直屬情報人員。特工人員最多時近五萬名,分佈到國民黨的軍隊、警察、行政機關、交通運輸機構,乃至駐外使領館,專門以監視、綁架、逮捕和暗殺。

在四十年代以前,中統的勢力非常大,因為實際上國民黨的各級基層黨組織,都是中統的特務網延伸。許多基層黨部的負責人,本身就是中統的基層負責人。

抗戰以後,由於國民黨的情報工作對象有所改變,從以對付中國共產黨向對付日本侵略轉變,因此中統的地位開始下降,而軍統的地位不斷提升。

同時,由於大片國土淪陷,中統的組織系統嚴重破壞,而其又不能及時的聯絡這些基層組織,逐漸為軍統所取代。

加之軍統負責人戴笠對蔣有知遇之恩和師生之情,對蔣言聽計從。而中統主要為國民黨CC系的大老陳立夫、陳果夫哥倆所掌握,在人事上蔣不能直接控制,也逐漸失去了蔣的扶持。

到了國民黨退臺後,中統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全部組織系統。而軍統的組織系統倒是得以保存和發展。由於中統與軍統在爭奪秘密工作的主導權上,進行了長期的明爭暗鬥,雙方的合作非常有限。

中統的職能

中統局的全稱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是抗日戰爭時期發展起來的國民黨特務機關。它和“軍統”都是蔣介石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的重要工具。

中統局在國民黨各省、市、縣黨部都有有分支機構,以黨政機關、文化團體和大中學校為活動重點,特務活動遍及全國。他們網絡黨羽、特務的手段和對中國共產黨的破壞活動無所不用其極。他們捕風捉影,亂抓亂捕,製造了許多冤獄。

民國時期的中統和軍統是怎麼回事?

中統局特務組織的原始機構是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內的黨務調查科,它成立於1928年2月。在1928年—1931年這段時間內,陳立夫、張道藩、吳大鈞、葉秀峰、徐恩曾先後擔任調查科主任一職。

1930年徐恩曾繼任後,開始了他對中統特務系統長達15年的直接領導,直到1945年2月,蔣介石突然下手令,免去他“本兼各職,永不錄用”,由葉秀峰繼任。調查科最初分設採訪、整理兩個股,各設總幹事一人,下設幹事、助理幹事若干人。

1930年夏為了加強對付共產黨的力量,調查科內又增設了一個“特務組”,除一般特務活動仍由採訪股負責外,舉凡對共產黨的調查研究、密謀策劃以及被認為屬於最機密的情報蒐集、破壞指導統由該組負責。該組的負責人由調查科採訪股的得力幹事顧建中擔任。

1930年夏,該科也增設了一個“言文組”,其任務是負責蒐集各省市的報章雜誌、各種進步刊物以及國外的華文刊物,分門別類加以剪貼,逐日送科主任轉部長參閱。該組由整理股幹事劉清源負責。

1932年秘密成立“特工總部”,地點設在南京道署街今瞻園路132號瞻園內。該部迄1938年撤銷之時止,前後共七年時間。特工總部是一個完全秘密的組織。它成立後即在各省、市、縣和國民黨特別黨部內陸續建立了下屬機構“特務室”,在上海、南京等重要地方還設立了秘密“行動區”。

1934年,蔣介石為統一特務組織,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內設立調查統計局(這與後來以戴笠為首的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是兩碼事),以賀耀祖為局長,陳立夫為副局長,下設3個處:一處為黨務處,徐恩曾任處長;二處為軍警處,戴笠任處長;三處為郵電檢查處,丁默任處長。1935年,國民黨中央機關擴編,黨務調查科改為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黨務調查處。調查科和黨務調查處均設於南京丁家橋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內,在二樓西南角兩間房子內辦公。

民國時期的中統和軍統是怎麼回事?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於1938年成立,至1947年前後歷時9年。在這9年中,其組織之龐雜,人員之眾多,罪惡之重大較其他各階段為甚。中統局開始設於湖北漢口的黃陂路,後遷到重慶儲奇門藥材公會大樓樓上。

1939年7月始遷到中山二路川東師範。1946年遷到南京道署街(即今瞻園路)。中統局成立後,原特工總部宣告結束。

1947年4月中統局改頭換面,歷稱中央黨員通訊局(簡稱黨通局)。

1949年2月,國民政府黨通局劃歸內政部領導,改稱內政部調查局,簡稱內調局。國民政府敗退寶島臺灣後,於1954年10月,又將內調局改組為司法行政部調查局。

軍統的職能

軍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簡稱,國民黨政府為維護其獨裁統治而設立的特務組織。1938年8月成立。軍統前身是“軍事委員會密查組”(1927年)、復興社特務處(1932年4月)、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1937年)。

主要負責人為戴笠。軍統局內勤組織有軍事情報、黨政情報、電訊、警務、懲戒、訓練和策反等八處、六室、一所;外勤組織在各在城市設“區”,在各省設“站”,在一些重要城市“特別班”。其基本組織為“組”及直屬情報人員。

當年“軍統局”特務,專門以監視、逮捕、綁架和暗殺等手段,進行反共活動。另一方面,軍統特務在抗日戰爭時期深入淪陷區,製造針對日軍的恐怖活動,對打擊日本侵略和漢奸,起了一定作用。

1946年戴笠乘坐飛機失事死後,軍統局進行改組,其公開特務武裝部分與軍委會軍令部二廳合併為國防部第二廳,由鄭介民任廳長;軍統局的正式名稱亦改為國防部保密局,毛人鳳為局長。專責保密防諜工作,確保國家安全。

1949年,軍統主要機構撤至臺灣。1950年,保密局恢復正式編組,於臺北士林芝山岩設立局本部,以持續執行國內保防工作及情報蒐集之重責大任,並主導臺灣省工作委員會案及臺北市工作委員會案等白色恐怖。

1955年,情報機構改制。保密局改組為國防部情報局,專責執行戰略預警情報蒐集、研整之任務。保防偵查等業務撥歸“司法行政部調查局”接管。

1984年發生江南案,當時之情報局長汪希苓亦被捕入獄,情報局再次大改組。1985年7月1日,情報局與國防部特種情報室並編成立軍事情報局,隸屬國防部參謀本部,受參謀總長直接指揮。其總部在臺北陽明山下的芝山,設有情報學校訓練間諜,軍方內部稱該處為山竹營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