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中的焦慮與陣痛!造車不是短期投機而是一場馬拉松

“偉大的車企都是馬拉松的高手!”

當長江汽車董事長曹忠9月21日在2018全球未來出行大會的這一演講題目獲得了全場嘉賓的認同。

時光回到2016年12月20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在杭州長江汽車調研後說,長江汽車是在正兒八經地幹汽車,忍得住寂寞,認認真真地從正向設計開始,把基礎打牢,在研發上肯於下大的力量,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把基礎打好。在產品工藝、生產質量上,長江汽車的根基也很紮實,樂於接受那些德國專家們的忠告和建議,在沒有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不急於進入市場,進入市場的(車)就是能夠經得起市場檢驗的。


成長中的焦慮與陣痛!造車不是短期投機而是一場馬拉松


G20對於長江汽車來說就相當於一次驗證,這個考試是及格的。這與公司管理層的理念、境界和對長遠目標、夢想的追求等有密切關係。現在恰恰就需要這樣的公司。

四年前,躍躍欲試進入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投資者、創新者似乎看到機會,蜂擁而上。即便進入這個產業百分之九十、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終將要退出,也不得不承認,這些進入者是可敬的。也不能不讓他們去大膽一試,否則中國就出不了特斯拉和馬斯克。

130多年前,汽車誕生於德國,產業化於美國,興盛於歐美。以美國為例,1908年,美國有253家汽車生產廠家。1920年,跌落到108家。1926年,只剩下44家,那時,80%的汽車由福特、通用、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公司生產。1987年,美國三大汽車集團佔到90%以上。到1998年5月,美國克萊斯勒和德國戴姆勒-奔馳合併,美國汽車工業僅剩“兩家半”。這就是馬拉松。這就是大浪淘沙偉大的汽車公司都是跑馬拉松的高手。


成長中的焦慮與陣痛!造車不是短期投機而是一場馬拉松


曹忠在今年4月的北京國際車展期間說過,“新能源造車不是一次百米衝刺,而是一場持久的馬拉松。中國的新能源還處於初期階段,要想完全替代傳統燃油汽車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因此,不僅需要強大的爆發力,還需要持久的耐力,包括實現全產業鏈佈局以及自主研發技術的實力。”

奇點汽車CEO瀋海寅前不久也有類似觀點。他認為當前造車競賽並非跑200或400米就可以決出勝負的短跑比賽,如何更好地利用資金,提高資金利用率是企業面臨的主要課題。他補充:“埋頭首款車型打造的同時,奇點汽車深耕智能化核心競爭力,造車是一場馬拉松,我相信憑藉穩紮穩打、務實研發,奇點汽車可以在這一漫長的戰役中最終勝出。”


成長中的焦慮與陣痛!造車不是短期投機而是一場馬拉松


無獨有偶。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也認為造車需長跑。造車不是一次短期的投機行為,而是一段長跑。

近四年,互聯網、房地產等各路資金投向汽車行業。而汽車製造業畢竟不同於互聯網行業,具有產品推出和換代週期長、產業鏈長、投資回報週期更長等特點。造車,如同一場馬拉松式的長跑競賽,獲得資本青睞,只是獲得了比賽的入場券。

8月19日,一家知名新勢力造車企業創始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現在很多企業還沒有看透造車這件事情,比較‘焦慮’。恆大、寶能等企業跨行進入汽車背後有很多因素,但這類企業對汽車基本概念還不是特別瞭解,僅僅是剛‘入門’,要實現所宣傳目標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甚至有可能根本實現不了。”


成長中的焦慮與陣痛!造車不是短期投機而是一場馬拉松


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世界汽車發展132年之際,出現了傳統燃油汽車增長乏力、而電動汽車在替代成長中面臨諸多挑戰,可謂“成長中的焦慮”。面對新能源汽車這樣一個百年難遇的機會,無論是新造車勢力,還是轉型兼做電動汽車的傳統車企,不僅需要百米衝刺的爆發力,更需要馬拉松的耐力和持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