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巴縣:「三抓三當一引領」強黨建促脫貧

镇巴县:“三抓三当一引领”强党建促脱贫

近年來,鎮巴縣緊扣“圍繞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主線,按照頂層設計、分類管理、重點突破的工作思路,構建起以縣委“三個抓手”、黨員“三種類型”、機關黨組織書記駐村擔任“一把手”為主要內容的“三抓三當一引領”強黨建促脫貧制度,用全面剛性黨建實現縣域脫貧攻堅對象全覆蓋,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1縣委“三個抓手”,扭住黨建促脫貧牛鼻子

抓好鎮(辦)黨委,發揮領導作用。

一是選配過硬班子。

注重在脫貧攻堅和駐村扶貧的主戰場培養幹部、發現幹部、使用幹部,根據“三項機制”和脫貧攻堅考核獎勵辦法,提拔重用脫貧攻堅一線幹部33名,任命6名省市下派駐村第一書記為鎮(辦)掛職黨委副書記或副鎮長。

二是細化考評體系。

通過健全上下聯動、示範帶動和責任落實,形成每週固定學習、按月彙報進展、季度專項督查制度,定期向政府常務會或縣委常委會彙報。將脫貧攻堅的成效作為鎮(辦)考核的主要內容和幹部選拔任用的主要依據,真正把目標考評擺到脫貧攻堅一線。

三是緊盯“關鍵少數”。

明確鎮(辦)黨委書記脫貧攻堅第一責任人職責,將抓黨建促脫貧列入年度黨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內容,嚴格落實黨委委員分片包乾機制,明確各黨委委員每人分片負責相關貧困村,做到扶貧個個有份,脫貧人人有責,以壓力促動力,以動力激活力,形成“一級帶著一級幹,一級做給一級看”的示範效應。

抓實村級黨組織,發揮主體作用。

一是配齊領頭雁。

結合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選優配強貧困村“兩委”班子,從生產大戶、致富帶頭人、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中選舉產生93名黨支部書記,並通過遴選方式,先後充實村級後備幹部458人。

二是建強主陣地。

加大對基層組織建設經費投入力度,頂格落實村級活動經費和幹部工資待遇,投資2000餘萬元對全縣98個村級活動場所進行了規範化改擴建,為每個村都設置了遠程教育培訓教室,圖書閱覽室,開通了免費wifi,方便群眾查資料、學技術、解難題,讓村級活動場所成為了脫貧攻堅的橋頭堡。

三是突破薄弱點。

以貧困村村集體經濟清零行動為突破口,在全縣範圍內全面推廣“8+3”增收模式,以支部為單位共建立村級互助合作社129個,制定詳細的“一村一業”發展規劃,積極推進“黨支部+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把貧困戶與專業合作社緊密結合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目前,已形成仁村鎮莊房村青花椒產業、永樂鎮新時村紅蒜產業、黎壩鎮春生社區紅辣椒種植產業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村級集體經濟產業發展集群。

抓牢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發揮幫促作用。

一是強化人才保障。

先後從全縣機關、企事業單位中抽調各方面優秀幹部47人充實到脫貧攻堅工作一線,充分發揮各行業人才專長,在脫貧攻堅戰場吹響人才攻堅集結號。

二是明確職責任務。

強化各機關、企事業單位結對幫扶,建立與包聯村的幫扶機制,明確分管領導和聯絡員,派遣駐村工作隊員並落實經費,制定完善本單位包村幫扶計劃、年度實施方案,落實幫扶措施,做好政策解讀,提高扶貧政策知曉度,為貧困村、貧困戶提供政策、項目、資金、信息、技術等全方位服務,幫助解決實際難題。

三是完善聯動機制。

引導本地龍頭企業參與脫貧攻堅,通過勞務用工、土地流轉、技術幫扶等方式,帶動貧困戶抱團發展增加收入。

2黨員“三種類型”,組建脫貧攻堅戰鬥團

為激發黨員在脫貧攻堅中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一方面增強農村黨員主人翁意識,當好脫貧政策明白、致富帶頭、幫扶熱心“三種人”;另一方面增強機關黨員責任擔當意識,當好脫貧政策宣講、精準扶貧指導、脫貧攻堅戰鬥“三大員”。

整合攻堅力量。

選派134名第一書記,整合“四支力量”780名幹部組成129個駐村扶貧工作隊併成立臨時黨支部。堅持以廣大黨員為先鋒,以脫貧攻堅為戰場,以各級組織為保障,高舉“共產黨員脫貧攻堅先鋒隊”旗幟,叫響“我是黨員我爭先”戰鬥口號,激勵廣大黨員幹部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大顯身手,努力開創全縣脫貧攻堅嶄新局面。

在各鎮(辦)、村(社區)精選一批綜合素質高、實戰能力強、敢啃硬骨頭的2800餘名黨員組建201支共產黨員脫貧攻堅先鋒隊,承擔脫貧攻堅戰役中的急難險重任務,引領全縣黨員激情實幹、扛旗衝鋒,集中力量在脫貧攻堅衝刺階段攻堅克難。

用好教育資源。

一是以“主題黨日+”活動為載體,組織黨員通過遠程教育平臺學習種植養殖技術、扶貧政策、勞動技能、法律法規等知識,提高農村黨員致富帶富能力;

二是創新開展“送幹部培訓下基層”活動,聯合人社局、科技局、婦聯、農技站等多家單位,按照實際需求,採用訂單式備課、鄉村駐地授藝的方式,將種養殖、家政服務、家電維修等專項技術送到田間地頭。

三是依託江蘇南通黨校、縣委黨校、農廣校等優勢教育資源,對鎮村幹部、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員等分層分類進行脫貧攻堅業務全員輪訓。2018年以來,對換屆後村級黨組織委員培訓人數就達628人次。

強化動態跟蹤。

搭建流動黨員援鄉平臺,開展“當地爭先鋒、為家鄉做貢獻”活動,鼓勵有條件黨員回鄉創業,在流轉租賃土地、申請創業貸款、辦理營業執照、組織勞力和產品銷售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同時建立黨員“1+N”結對幫帶機制,讓返鄉創業黨員充分發揮幫帶示範效應。

針對在外地打拼,暫時無法返鄉的黨員,則依託鎮巴縣微信大黨委、流動黨員QQ群和短信平臺,採用“線下+線上”隨時隨地反饋外地就業和市場熱點信息,將致富信息帶進來,富餘勞動力帶出去,帶領和幫助群眾共同致富。

發揮黨員餘熱。

對於行動不便黨員,由支部採用“兩送一收”(送學、送溫暖,收集民情民意)的方式,上門宣傳脫貧攻堅最新政策,發放宣傳資料,讓他們為左鄰右舍做好政策解讀。

動員他們收集周邊貧困群眾意見建議和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為鎮(辦)黨委政府制定幫扶措施提供一手資料。

3實施“一把手”工程,配強破解難題急先鋒

縣級各部門黨組織書記切實履行職能,切實帶動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發揮。

優化機制明任務。

縣上開展縣直部門單位黨組織書記駐村擔任“一把手”活動,嚴格規定每年深入包扶的貧困村駐村擔任“一把手”不少於5天,著力解決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無法協調解決的困難問題,形成了“駐村一把手+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的幫扶工作格局。

突出重點夯責任。

明確駐村“一把手”重點履行建強基層組織、推動脫貧攻堅、為民竭誠服務和提升治理水平等四大職責。縣委組織部黨支部書記帶頭駐村擔任“一把手”,為幫扶的劉家溝村,爭跑項目資金150餘萬元,有效破解了交通不便、飲水困難等問題,確立了茶葉、辣椒、蠶桑、訂單生豬、肉兔養殖五大產業,幫助構建了短中長結合的脫貧格局。

科學管理嚴考核。

縣直部門單位黨組織書記駐村擔任“一把手”工作,實行縣委組織部、鎮(街道辦)黨委雙重管理。

對工作實績實行痕跡化全程紀實管理,全面反映駐村工作的過程和成效。對工作實績突出、群眾反映良好的,在評優評先、考核獎勵、選拔重用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對工作走過場、群眾意見較大,嚴格追責問責。

今年以來,在“一把手”的推動下,全縣共整合涉農資金4.92億元,發展扶貧互助合作社135個、培育能人大戶2600戶、新型職業農民740餘名,建成電子商務孵化基地、農村電商網點93個,為貧困群眾增收找到了路子。

镇巴县:“三抓三当一引领”强党建促脱贫

總編:黃學鋒

審核:劉平

镇巴县:“三抓三当一引领”强党建促脱贫

[email protected]

镇巴县:“三抓三当一引领”强党建促脱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