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父子,明朝这位王爷为何视其父亲为贼寇?

(关注阿坤学史,带您纵观天下)

有诗曰:“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驱外夷出境,自辟千秋新事业,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如今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视其为民族英雄,但其却视自己的父亲为贼寇,此人便是郑成功。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父子,明朝这位王爷为何视其父亲为贼寇?

郑成功雕像

话说清军南下入关,义军李自成灭明,占领北方,南方南明隆武登基,其元年,水师将领郑芝龙将自己的儿子郑森介绍给隆武帝。隆武帝觉得郑森不错,就向他询问天下形势。郑森对答如流,最后隆武帝问郑森:怎么样才能恢复我大明江山,郑森答:“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隆武帝听后大喜,却很无奈,他清楚明朝文官武将是什么德行。隆武帝想招郑森为驸马却又没有女儿,于是赐郑森国姓“朱”,改名为“成功”。郑成功感动不已,由此“匡复明室,效忠天朝”的心就在他心里扎根。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父子,明朝这位王爷为何视其父亲为贼寇?

从此郑成功一心想要报效朝廷,可是他却无意中发现了老父亲的秘密,让他痛苦难堪。原来郑成功发现自己父亲郑芝龙有不忠之心。隆武帝召郑成功见面,透露出怀疑的态度,隆武帝对郑芝龙已有所察觉。郑成功道:“他是他,我是我。我受国恩,义无反顾,必将以死保卫陛下。”回去以后郑成功对父亲说:“您既已成为皇帝的臣子,就应该尊重他,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带兵出征。”结果郑芝龙大怒,臭骂郑成功多管闲事。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父子,明朝这位王爷为何视其父亲为贼寇?

过不久,郑芝龙想要投降满清的消息泄露,郑成功又找到自己的父亲,说:“您有兵权,在朝中位高权重,怎么会想要投靠满清,您不是疯了吧。”郑芝龙想的跟儿子不一样,回答道:“大明已是日落西山,退无可退了。”郑成功还是不认同父亲的观点,苦苦相劝,但郑芝龙觉得儿子说的都是废话,还劝说郑成功一起叛明。最后郑成功大怒而去,留下一句话:“我只听过父亲应该教儿子忠君爱国的,还没有听过父亲让儿子当叛徒的。您不听儿子的,甘心要当国贼,以后如果有什么不测,别怪儿子无情,儿子会为您披麻戴孝的。”

其后,隆武帝被清军杀害,永历帝继位。郑成功听到消息后招集三百多人,在海上清军水师对抗,却寡不敌众大败。郑成功逃脱以后到处招兵买马,先后攻破潮洲外围等数十处清军。到了永历五年,已收复多处失地,终于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而就在此时,他的父亲投降满清,成为了满清将领,郑芝龙受清朝朝廷所托,频频给郑成功写信,劝说他投降。郑成功不肯答应,恨透了自己的父亲,并回信大骂郑芝龙,视其为国贼。过了一段时间,清朝的顺治皇帝终于受不了郑成功军队的骚扰了,下死命令要求郑芝龙必须摆平自己的不孝儿子。但是郑成功依旧不降,最后顺治帝下令处死了郑芝龙。郑成功得知父亲遇害的消息痛哭不已。可惜郑成功也是有孝心的,可就偏偏遇上了让他忠孝不能两全的父亲。

郑成功没有被悲伤打垮,继续北伐,得永历帝封为延平王,成为明末外姓王爷。清军驻扎南京后,郑成功进攻南京。民间传说,顺治帝当时就在南京,听到郑成功要进攻南京的消息,吓得哭着要退回关外去。但郑成功却吃了个败仗,损失惨重,大明最后的名将也败了,最后希望也破灭了,无力回天。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父子,明朝这位王爷为何视其父亲为贼寇?

南京战败后,郑成功退出大陆,向海外发展。1661年,郑成功率军在台湾登陆,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经过九个多月的战斗,于第二年二月一日迫使荷兰侵台长官投降,将荷兰人全部赶出台湾岛,结束了荷兰在台湾的三十八年的殖民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举措,让后世铭记,成为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永历十六年,郑成功在台湾去世,同年镇守缅甸边境不愿降清的大将李定国也去世了,于是大明亡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父子,明朝这位王爷为何视其父亲为贼寇?

郑氏父子俩为何会走上不同的道路?郑芝龙是海盗出生,并且成为了南海著名的海盗头子,而郑成功从小被父亲送去读书,是典型的书生,也许这就是父子俩从一开始就价值观迥异,导致父子反目,也不足为其了。由此郑成功的忠心让天下人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