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斌:心裡永遠有一個位置留給園區


見到王洪斌老先生的時候,他正守候在蘇州工業園區第五元素社區居委會的大廳。從樣貌上看,他和那些習慣了茶餘飯後在公園散步、遛狗的老頭老太並無區別,手裡拎著一隻樣子普通,卻儼然當做公文包使用的布袋,袋子裡裝著的,正是他這幾年辛苦累積的部分“家當”——一封書信草稿、一篇詩歌文稿和一份類似紀實報道的文稿。

與老先生的交談被安排在社區圖書室。“老先生真的是一個很願意為社區辦實事的人。就拿這個小圖書室來說,每一本書的標籤都是老先生親自寫好、貼上去,然後再排列整齊的,他還經常過來幫忙進行圖書整理。事情雖小,但能自始至終堅持下來,不容易。”居委會主任鄒廣榮的一席話讓我原本就有的敬佩之心更深一層。放眼望去,眼前的圖書架上,各種書籍、期刊、雜誌被分類擺放,整整齊齊,井然有序。



“一本書,一片仰慕”

王老先生並不是蘇州人。他祖籍丹陽,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南某企業從事綜合管理工作。由於文字功底好,還負責企業的相關宣傳工作。退休後,他選擇了蘇州作為養老之所,並最終紮根園區。

“我對蘇州最大的感觸可以用‘一本書’來形容。蘇州是一本書,是一本精緻的、有深邃歷史文化積澱的上等好書。這本書難讀、難懂,也許要用一輩子去品味。”憶及老先生談及蘇州印象時的表情,不難想象他對蘇州懷有多麼深刻的依戀和愛慕。

王老先生與蘇州的邂逅始於園林。那時,他還只是一名高中生,但是拙政園、獅子林、怡園……早已如數家珍。當時,他對蘇州的認識還只停留在最淺的層面,雖然不陌生,但對其秉性氣質,都無法道出一二。

老先生是在定居蘇州後決定要深入瞭解和融入蘇州的。蘇州圖書館公益講座“蘇州大講壇”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它帶領老先生一步步品讀蘇州。從蘇州的外在之美慢慢滲入到其內在的文化氣質與人文內涵,老先生對蘇州的好感度直線上升。

“舊時江南文人們因遊樂賞玩而造出的私家園林,經過時間的薰陶洗禮,竟成為享譽世界的文化遺產;還有江南文人士子的骨氣,他們忠貞不渝的氣節令我肅然起敬。”在欣賞之外,一股發自內心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一個人,一種責任”

在秀美的江南富庶之地,除了美景,人性的高貴品格更令老先生折服。與張興元的初識是在一次東山郊遊中,當時張興元是歐典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王老先生親眼目睹了他和居民之間的融洽相處,所謂“官民一家親”的詮釋恐怕也莫過於此。就像一句流行語所說“我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搬”,張興元就是這樣一塊有名氣、有威望、有能力、有潛力的磚,但凡他輾轉過的社區,都有著良好的發展。

當時老年大學舉辦的一個徵集建黨90週年詩歌的活動給了王老先生和張興元深入瞭解的機會。在與張興元的多次交道中,老先生覺得他是一個很好的基層幹部素材。張興元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法,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很快打開局面。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堅持為百姓幹實事,他創立的“能工巧匠義工隊”就是利用業餘時間為百姓解決問題,替他們謀福利。

“‘近朱者赤’,張書記確實感染了我。最早的時候,我甚至以為居委會是一個政府性質的組織,從來也沒有想過它會跟我發生什麼聯繫。但是在跟張書記接觸後,我的想法得到了糾正:居委會是一個能全面體現‘為民服務’宗旨的組織。它依靠居民存在,同時以為居民服務為宗旨。瞭解到居委會並非政府機構後,我開始積極配合居委會的工作。”

王老先生說,是張書記的行為影響了他,帶給他震撼,張興元早就成為他精神上的指路明燈。王老先生對園區強烈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很大程度是來自於張興元潛移默化的影響。“園區是大家的,我們有責任自主規劃好我們所處的小天地,居委會是一個為居民服務的站點,我們要支持和配合居委會的工作。張書記是帶領我認識這一點的人。”



“一封信,一份感動”

八年前,當王老先生再一次站在蘇州的土地上,他決定把這裡當成他一生的家。根據老先生的回憶,園區當時還處於發展的起步階段,那時候金雞湖還在淘湖,一副不成規模的樣子,這與現在的情形簡直是天壤之別。

“我記得當時的園區遠沒有現在這麼多的高樓大廈。這些年園區的發展我全部看在眼裡,可以說我就是陪著園區一步步成長的。用‘一年一個樣,年年在變樣’來形容園區並不過分,園區的發展速度令人稱奇,更令人讚歎。”

在中國有句古話叫“愛之深,責之切”,老先生對園區的感情並非三言兩語便能草草概括。園區的每一步成長固然令其欣喜讚歎,但是細節處的紕漏在老先生看來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去年5月,王老先生給蘇州市委常委、園區工委書記馬明龍寫了一封信。當時,老先生已經在園區湖東定居安享晚年。湖東的經濟發展令人欣慰,社區活力也是一年勝似一年,但王老先生還是在湖東當時形勢大好的環境下看出了一點小紕漏:偌大的湖東竟沒有一座圖書館。對當時湖東的居民來說,閱讀需求遠不能得到滿足。

這封信很快得到馬明龍的重視,他在老先生的信上做出批示:此問題非常重要,並將問題移交社會事業局處理。後來社會事業局找到鄰里中心公司商議解決。最後由鄰里中心公司與湖東鄰里中心聯手打造了圖書館鄰里中心分館。

現在,鄰里中心分館不但做成了規模,更做成了品牌。社區圖書室也相繼建立,加上統一的互聯網管理,大大方便了居民的借書問題,著實是一件利民惠民之事。

這一次成功的嘗試使老人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和感動。“我只是一個處於基層的群眾,非一線行政人員。一旦有了問題無處訴說,思來想去,只有寫給馬書記。他是園區黨工委書記,這封信寫給他,怎麼也不會錯。令我欣慰的是,馬書記竟然親自對信做了批示,而且很快付諸實施,這對老百姓來說,絕對是天大的好事兒。”

“一次實踐,一生追求”

“其實我就是一個很平常的老頭子,所做的事情也並不值得宣揚。我只是做了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在與老先生進行交流時,不難聽出語氣裡的那種深深的自豪感,同時還有一種深沉的使命感。

“蘇州的城市發展確實很快,對這一點我覺得很幸運也很幸福。現在大家都在倡導建設文明城市、幸福社區,對此我並無異議。但是文明城市與幸福社區真正的存在價值是以提高居民幸福生活指數為依託的。每一個居民都是社區的主人,更是園區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數,就要改變一些固有的想法和觀念,要有參與公共事務、關注社區發展的覺悟,要有園區主人翁意識。而這樣的覺悟體現在小處,便是要規範自己的行為,比如從一次文明談吐開始,從不隨便亂扔垃圾開始。”

對於社區文化建設,老先生更是侃侃而談。譬如鼓勵貼近社區生活的文藝作品創作;以“面對面”的宣傳形式增強互動,避免受眾侷限;對於社區自主設立的舞蹈隊、樂器班等社區文化活動多一些專業講解等,這些都是切實聯繫居民日常文化活動的問題,若得改善,必將更大地滿足居民的精神需求。

現在,王老先生已經把關注園區動態發展拉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黨代會結束,在完成了先進人物表彰的環節後,老先生一直在等待關於先進人物的後續跟進報道。“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次神來之筆,但是遲遲未曾出現的後續宣傳讓我產生了失望的情緒。我覺得先進人物就像一面旗幟,一座富礦。他們不但能起到引領作用,而且在經過深入挖掘後,會有更多更有價值的東西涌現出來。對於他們,我們應該保持持續跟進的態度,只有把那些有價值的東西挖掘出來並且呈現出來,才能供別人學習借鑑,才能充分發揮先進人物的模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