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寧師範學院舉行建校60周年慶祝大會 李紀恆發來賀信表示祝賀

集宁师范学院举行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 李纪恒发来贺信表示祝贺

9月29日,集寧師範學院舉行建校60週年慶祝大會。(本報記者 周衛兵 攝)

杜學軍致辭 自治區黨委政府、有關廳局及我市四大班子領導出席

六十載躬耕不輟,一甲子薪火相傳。9月29日,集寧師範學院舉行建校60週年慶祝大會。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李紀恆發來賀信。

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黨委書記和彥苓,自治區黨委副秘書長鄭東波,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王瑞峰,呼和浩特市委副書記、市長馮玉臻,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張亞民,自治區國資委主任張金亮,自治區社科院院長李春林等自治區有關廳局和各盟市領導出席慶祝大會。市委書記杜學軍,市委副書記、市長費東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志明,市政協主席雲淮,以及市四大班子在家領導、社會各界代表、國際合作院校來賓、兄弟院校領導、集寧師範學院校友、師生代表1100餘人歡聚一堂,共襄盛會。

上午10時,大會在雄壯的國歌聲中拉開帷幕。鄭東波宣讀了李紀恆書記賀信。

李紀恆在賀信中指出,建校60年來,集寧師範學院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紮實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立足邊疆、找準定位、艱苦創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取得了豐碩辦學成果。希望集寧師範學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秉承“求實創新、為人師表”的校訓,總結成功經驗,發揚優良傳統,進一步加快內涵建設和轉型發展,彰顯辦學特色,提升辦學實力,加強校地合作,努力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為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杜學軍代表烏蘭察布市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大班子,向集寧師範學院建校60週年表示最熱烈的祝賀。他說,60年曆經風雨,集寧師院一路奮力前行,在艱苦創業中成長,在勵精圖治中壯大。學校從師範到師專,再到今天的師院,教育質量、教學管理、科研水平等方面都不斷提升,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人才,成績的取得,得益於上級領導、相關部門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更是師院人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結果,也是今天師院人無比自豪的緣由。回首60年,為我們師範學院取得累累碩果感到驕傲;展望未來,我們還任重道遠。新時代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一定要把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實現偉大中國夢需要的人才作為努力的方向。學校最大的財富是老師,關心教育工作隊伍、關愛教師,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我們重要的任務。我們相信,師院的每一名教師能夠繼續發揚勤於耕耘、樂於奉獻、立德修身、教書育人的光榮傳統,為黨和人民教育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支持教育發展,是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今後,我們將不辱使命、擔當作為,一如既往關注師院發展、支持師院建設,為師院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集寧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朱玉東在致辭中說,集寧師範學院建校60年來,培養了近7萬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幹得好”的優秀人才,在國家、內蒙古自治區特別是烏蘭察布市的經濟文化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向未來,集寧師範學院全體師生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在自治區黨委政府和烏蘭察布市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兄弟院校、合作企業、社會各界和廣大校友的大力支持下,全體師生為把集寧師範學院辦成高質量、高水平、有特色、接地氣的社會主義大學而不懈奮鬥。

會上,兄弟院校代表、國際合作院校代表以及校友代表等分別致辭,集寧師範學院教師代表宣讀了集寧師範學院全體師生致離退休教職工和海內外校友的慰問信。

1958年,國務院批准成立了烏蘭察布盟師範專科學校,開啟了烏蘭察布高等教育的先河。1985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批准在烏盟師範大專班的基礎上建立烏蘭察布師範專科學校,1995年,更名為集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00年,烏蘭察布盟師範學校和烏蘭察布盟蒙古族師範學校併入集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使學校各項事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2009年,教育部批准在集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的基礎上建立集寧師範學院。2013年,學校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17年,學校被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為全區轉型發展試點學校。該校現有三個校區,在校學生突破1.2萬人,圖書館藏書突破200萬冊,教學儀器設備值突破1.3億元,固定資產突破10億元,成為區內外同類院校辦學硬件條件最好的學校之一。學校共開設專業56個,其中本科專業37個,專科專業19個,擁有自治區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自治區重點實驗室1個,院士工作站1個。學校先後成立了21個科研院所,充分發揮學校知識密集、人才聚集的優勢,建立智庫,凝聚智慧,助推地區文化事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烏蘭察布日報記者 滕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