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周公世家傳記

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

魯周公世家傳記

自從文王在世之時,旦為人子就很孝敬,忠厚仁愛,不同於群子。

待到武王即位,旦一直輔佐武王,處理很多事務。

武王九年,東征到達盟津,周公隨行相輔。

十一年,討伐商紂王,到達牧野,周公輔佐武王,寫作了《牧誓》。

攻破殷都,進入商宮。

殺死紂王之後,周公手持大鉞,召公手持小鉞,左右夾輔武王舉行祭社大禮,向上天及殷民宣告紂王之罪。

解除箕子的囚禁。

封紂王之子武庚祿父,命管叔、蔡叔輔助他,以承續殷商的祭祀。

遍封功臣、同姓及親戚。

封周公於少昊故墟曲阜,這就是魯公。

周公不親就封國,留在朝中輔佐武王。

武王戰勝殷商的第二年,天下尚未統一,武王患病,身體不適,群臣恐懼,太公、召公虔敬地佔卜。

周公說:“不能讓我們的先王憂傷。”周公於是以自身為質,設立三個祭壇,他面北而立,放置玉璧,手捧玉王圭,向太王、王季、文王之靈禱告。

史官作策文祝告說“:你們的長孫周王發積勞成疾。

如果你們三位先王欠上天一個助祭人,就用旦來代替周王發。

旦靈巧能幹,多才多藝,善能事奉鬼神。

周王發不如旦多才多藝,不能事奉鬼神。

周王發受命於天庭,遍有四方,因而能在下界安定你們的子孫,四方的人民無不敬畏。

不喪失上天所賜給的寶貴使命,我們的先王也就永遠有所依歸。

現在我將卜龜待命,如果你們答應我的請求,我就獻上璧與王圭,回去等待你們的命令;如果你們不答應我的請求,我就收藏璧與王圭。”周公命史官作策文祝告太王、王季、文王,要求代替武王發之後,於是就到三王祭壇前卜問,卜人都說吉利,打開佔兆書一看,的確是吉利。

周公很高興,開鎖察看櫃中佔兆書,也是吉利。

周公進宮祝賀武王說“:大王沒有災禍。

旦剛剛受命於三位先王,讓您只圖謀天下長久之計。

這是祖宗能思念大王。”周公將祝告策文收藏在金屬鑲嵌的櫃中,告誡守櫃史記者不得洩露。

第二天,武王就痊癒了。

後來武王去世,成王年少,還在襁褓之中。

周公擔心天下人聞知武王去世而背叛周王朝,便登王位替成王代為處理朝政。

管叔及其群弟在國中散佈流言說“:周公將於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訴太公望、召公..說:“我之所以不避嫌疑而代理朝政,是擔心天下人背叛周王朝,無法向我們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待。

三位先王為天下憂勞甚久,現在才獲成功。

武王早逝,成王年少,為成就周朝大業,我才這樣行事。”於是終於輔佐成王,而讓他的兒子伯禽代替他受封於魯。

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在天下也不算卑賤了。

然而我洗一次頭三次握起頭髮,吃一餐飯三次吐出食物,起來接待士人,也還擔心失去天下賢人。

你到了魯國,千萬不要以有國土而對人驕傲。”管叔、蔡叔、武庚等果然率領淮夷造反,周公便以成王的名義興師東征,寫作《大誥》。

於是誅滅管叔,斬殺武庚,流放蔡叔。

收服殷商餘民,分封康叔於衛,分封微子於宋,以承奉殷商的祭祀。

平定淮夷東土,二年完畢。

諸侯全都服從尊崇周王朝。

上天降下福瑞,唐叔得到嘉禾,嘉禾異莖同穗,於是獻給成王。

成王命唐叔將嘉禾送往東土饋贈周公,寫作《饋禾》。

周公接受賜禾後,讚美天子之命,寫作《嘉禾》。

東土安定之後,周公歸報成王,並作詩贈給成王,詩名為《鴟..》。

成王也未敢責備周公。

成王七年二月二十一日,成王在鎬京朝拜武王廟,步行到豐邑朝拜文王廟,命太保召公先到洛邑視察地形。

三月,周公前往洛邑營建成周,卜問居處,得到吉兆,於是將洛邑作為國都(東都)。

成王長大,能夠處理政事了。

於是周公就將政權歸還成王,成王臨朝聽政。

周公代成王治天下時,面向南方,背依屏壁,接受諸侯的朝拜。

到七年以後,將政權歸還成王,而自己面向北方,歸於臣位,謹慎恭敬,有仰畏之狀。

當初,成王年少時生病,周公便剪下自己的指甲沉於河中,向河神祝告說:“王年少未能懂事,冒犯神命的是旦。”也將祝告策文收藏在秘府。

成王的病也就痊癒了。

到成王當政時,有人誹謗周公,周公投奔楚國。

成王打開秘府,看見了周公的祝告策文,感動得流淚,便迎回了周公。

周公回朝,擔心成王強壯後為政荒淫放蕩,便寫作《多土》、《毋逸》。

《毋逸》中說“:為人父母,創業歷時長久,子孫驕奢忘卻創業之艱,因而敗毀家業,為人子者能不謹慎嗎?從前在殷商時,殷王中宗,莊嚴恭敬畏懼天命,以身作則治理百姓,恭敬謹慎而不敢荒廢政事貪圖安逸,故中宗享有國家七十五年。

高宗即位前長久在外勞碌,經常接觸百姓,待到即位後,時常沉默,三年不言,一旦說話,便使百姓歡悅。

他不敢荒淫逸樂,而使殷國安定和睦,以至於從小民到大臣皆無怨言,故高宗享有國家五十五年。

殷王祖甲本不適宜為王,長期在外當平民百姓,因而深知人民的需要。

能夠保護和施惠於人民,不侮慢鰥寡孤獨之人,故祖甲享有國家三十六年。”《多士》中說“:從成湯到帝乙,殷代先王無不率行祭祀慎行德政,無不配合天命。

到了後世繼承人殷紂王,荒淫逸樂,不顧天意民心,他的人民都認為可以誅滅他。”“周文王每天中午日頭西斜還無暇進食,他享有國家五十年。”周公寫下這些來告誡成王。

成王在豐邑,天下已安定,而周朝的吏治還沒明確次序,於是周公寫作《周官》,區分百官職責。

寫作《立政》,以便利百姓,百姓都很歡悅。

周公在豐邑,患病將死,說“:一定要將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離開成王。”周公死後,成王也謙讓,將周公埋葬在畢邑,伴隨著文王,以表明自己是晚輩小子,不敢以周公為臣。

周公死後,當年秋季尚未收割莊稼,暴風雷電大作,莊稼盡皆倒伏,大樹連根拔起。

周國之人非常恐懼。

成王與眾大夫穿著朝服打開金滕之書,才看見周公願以己身為質代替武王去死的祝告策文。

太公、召公和成王於是詢問史官及其他當事人,史官及其他當事人都說:“確有其事,以前周公命令我們不許洩露出去。”成王持書而泣,說:“從今以後不必篤行問卜了!從前周公為王室辛勤勞作,只是我年幼不及知曉。

現在上天動威來彰明周公之德,我也應該設郊祭之禮迎神,並配合祭祀我國家祖先之禮。”成王郊祭上天,天於是降雨,風向反轉,莊稼盡皆吹起。

太公、召公命令國人,凡是被大樹壓倒的莊稼,盡皆扶起培土,當年大豐收。

於是成王特許魯國行郊天之禮並祭祀文王。

魯國有天子的禮樂,是用來褒獎周公的功德。

周公死時,其子伯禽本來早已受封,這就是魯公。

魯公伯禽當初受封到魯國,三年之後才向周公報告政績。

周公說“:為何如此緩慢?”伯禽說“:改變風俗,革新禮儀,服喪者三年後除服,所以緩慢。”太公也受封於齊國,五月就向周公報告政績。

周公說“:為何如此迅速?”太公說“:我簡化其君臣之禮,順應原來的風俗去做。”待後來聽伯禽說出報政遲緩的原因,於是嘆息說:“唉,魯國後世要北面為臣事奉齊國了!政治不簡約不平易,人民就不會親近;政治平易近民,人民必然歸附。”伯禽即位之後,有管叔、蔡叔等人的反叛發生,淮夷、徐戎也一起興兵反叛。

於是伯禽率軍到筭邑討伐叛軍,寫作《筭誓》。

《筭誓》中說:“準備好你們的盔甲,不準馬虎。

不準損壞牛欄馬廄。

馬牛走失,奴隸逃亡,不準越次追逐,得到的應敬還原主。

不許逾越牆垣而搶劫盜竊。

三方遠近郊區,置辦草料、糧食、築壘工具,不得缺少。

我們甲戌日修築營壘而征討徐戎,不得遲到,否則處死!”寫成了這篇《筭誓》,於是平定徐戎,安定魯國。

魯公伯禽死後,其子考公酋繼位。

考公四年死,立其弟熙為魯君,這就是煬公。

煬公修建了茅闕門,六年而死,其子幽公宰繼位。

幽公十四年,幽公之弟氵費殺死幽公而自立為魯君,這就是魏公。

魏公五十年死,其子厲公擢繼位。

厲公三十七年死,魯國人立厲公之弟具為君,這就是獻公。

獻公三十二年死,其子真公濞繼位。

真公十四年(前841),周厲王暴虐無道,因國人驅逐而出逃到彘邑,大臣共和行政。

二十九年(前827),周宣王即位。

三十年(前826),真公死,其弟敖繼位,這就是武公。

武公九年(前817)春,武公與其長子括、少子戲,西行朝見周宣王。

周宣王史記喜愛其少子戲,想要立戲為魯國太子。

周朝大夫樊仲甫勸阻宣王說“:廢長子立少子,不合於禮;不合於禮,必然觸犯王命;觸犯王命,必然誅滅他;所以發佈命令不能不合於禮。

命令不能實行,政治就沒有權威;實行命令而不合於禮,人民將背棄君上。

以下事上,以少事長,是合於禮的做法。

現在天子為諸侯立嗣,立其少子,這是教人民犯上。

魯周公世家傳記

如果魯國聽從您的命令,諸侯效仿您的做法,那麼先王之命將壅塞難行了;如果魯國不聽從您的命令,您因此誅伐魯國,那麼您這就是自己誅伐先王之命了。

這件事,您誅伐也是失誤,不誅伐也是失誤,天子您還是慎重考慮吧!”宣王不聽,終究還是立戲為魯太子。

夏天,武公回國後就死了,戲繼位,這就是懿公。

懿公九年(前807),懿公之兄括的兒子伯御與魯人攻擊弒殺懿公,而立伯御為魯君。

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討伐魯國,殺死魯君伯御,而詢問魯公子中有誰能夠訓導諸侯,要讓他做魯國的嗣君。

樊穆仲說:“魯懿公之弟稱,莊重恭敬地事奉神靈,敬重老人;處事執法,必定諮詢先王遺訓及前朝故事;不牴觸先王遺訓,不違背前朝故事。”宣王說:“就這樣,能夠訓導治理他的人民了。”於是在夷宮立稱為魯君,這就是孝公。

從此以後,諸侯多有背叛王命的。

孝公二十五年(前771),諸侯背叛周王室,犬戎殺死周幽王。

秦國開始列為諸侯。

二十七年(前769),孝公死,其子弗湟繼位,這就是惠公。

惠公三十年(前739),晉國大臣殺死他們的國君晉昭侯。

四十五年(前723),晉國人又殺死他們的國君晉孝侯。

四十六年(前723),惠公死,其庶出長子息代理國政,執行君權,這就是隱公。

當初,惠公的嫡夫人無子,惠公的賤妾聲子生育子息。

息長大成人,惠公為息娶宋國之女。

宋女娶到魯國,長得很美,惠公就奪取她做自己的妻子。

宋女生育子允。

惠公將宋女升為夫人,以子允為太子。

到惠公死去,因為允年幼的緣故,魯國人共立息代理國政,不稱為即位。

隱公五年(前718),在棠地觀看捕魚。

八年(前715),與鄭國交換天子在泰山的封邑..和許田,君子譏諷此事。

十一年(前712)冬,公子揮向隱公進諂言說:“百姓擁護您,您就正式立為國君吧。

我請求為您殺死子允,您就讓我做國相。”隱公說“:先君有命在先。

我是因為子允年幼,所以才代理國政。

現在子允已長大了,我正在營建菟裘之地,準備在那裡養老,將國政交授子允。”公子揮懼怕子允聽到這些話而誅殺他,就反而向子允進讒言誣陷隱公說“:隱公想正式做國君,除掉您,您還是早作謀劃吧。

請允許我為您殺死隱公。”子允答應了。

十一月,隱公祭祀鍾巫,在社圃齋戒,住在艹為氏家中。

公子揮指使人在艹為氏家中弒殺隱公,而立子允為魯君,這就是桓公。

桓公元年(前711),鄭國用玉璧換取天子賜給魯國的許田。

二年,將宋國賄賂的大鼎安放在魯國的太廟裡,君子譏貶此事。

三年,派公子揮到齊國迎娶齊女為夫人。

六年,夫人生子,與桓公同月,所以取名叫作同,同長大後立為太子。

十六年(前696),桓公與諸侯在曹國會盟,討伐鄭國,護送厲公回國。

十八年(前694)春,桓公打算外出,與其夫人到齊國去。

申..勸阻,桓公不聽,於是到了齊國。

齊襄公與桓公夫人通淫。

桓公怒責夫人,夫人將桓公的責罵告訴了齊侯。

夏四月初十日,齊襄公宴請桓公,桓公酒醉。

齊襄公讓公子彭生抱桓公上車,並命彭生折斷桓公肋骨,桓公死在車中。

魯國人告訴齊國說“:寡君畏懼齊君的威嚴,不敢安居,前來修友好之禮。

禮儀完成而未能回國,沒有地方追究罪責,請求得到彭生,用他在諸侯中清除醜聞。”齊人殺死彭生以取悅魯人。

魯人立太子同為君,這就是莊公。

莊公之母桓公夫人於是留居齊國,不敢迴歸魯國。

莊公五年(前689)冬,攻伐衛國,並護送衛惠公回國。

八年(前686),齊國公子糾前來投奔。

九年,魯國想護送公子糾回齊國,卻落在齊桓公之後。

齊桓公發兵擊魯,魯國危急,被迫殺死公子糾。

召忽自殺。

齊人告訴魯國要生得管仲。

魯人施伯說“:齊國要得到管仲,不是要殺死他,而是要重用他,重用他就是魯國的後患,不如殺死他,將他的屍體交給齊國。”莊公不聽,於是將管仲囚送齊國。

齊人用管仲為相。

十三年(前681),魯莊公與曹沫在柯地與齊桓公會盟,曹沫劫持齊桓公,要求歸還齊國所侵魯地,盟誓之後釋放齊桓公。

桓公想背約,管仲勸阻,終於歸還了所侵魯地。

十五年(前679),齊桓公開始稱霸天下。

二十三年(前671),莊公到齊國觀看祭祀社神。

三十二年(前662),當初,莊公築高臺俯臨黨氏之宅,莊公見其孟女,非常喜愛她,答應立她為夫人,割臂而盟誓。

孟女生育子斑。

斑長大以後,喜歡梁氏之女,前往觀看。

養馬人犖從牆外調戲梁氏女。

斑惱怒,鞭打犖。

莊公聽說此事,就說“:犖很有力氣,趁此殺死他,這人不能鞭打了又放掉的。”斑未曾殺他。

適遇莊公患病。

莊公有三個弟弟,長名慶父,次名叔牙,次名季友。

莊公娶齊女為夫人,名哀姜,哀姜無子。

哀姜的妹妹名叔姜,叔姜生子名開。

莊公沒有夫人所生嫡子,喜愛孟女,就想立其子斑為太子。

莊公病重,向次弟叔牙問誰可繼承君位。

叔牙說“: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是魯國的慣例。

現有慶父,可為嗣君,您何必擔憂?”莊公擔心叔牙想立慶父為君,無旁人時問季友,季友說:“請讓我以死力立斑為君。”莊公說“:剛才叔牙想立慶父為君,怎麼辦?”季友以莊公的名義命令叔牙在釒鹹巫氏家等待,指使釒鹹季強迫叔牙飲鴆酒,說:“喝下此酒則有後人承奉祭祀,不然,你死後將絕祀。”叔牙於是飲鴆而死,魯國立叔牙之子為叔孫氏。

八月初五日,莊公死,季友終於立子斑為魯君,合於莊公的遺命。

子斑服喪,住在黨氏家裡。

以前慶父與哀姜私通,想要立哀姜之妹叔姜的兒子開為魯君。

到莊公死而季友立斑為君,十月初二日,慶父指示養馬人犖在黨氏家中殺死魯公子斑。

季友投奔陳國。

慶父終於立莊公之子開為魯君,這就是盡公。

盡公二年(前660),慶父與哀姜通淫更甚。

哀姜與慶父謀劃殺死盡公而立慶父為君。

慶父指使卜齒奇在武闈襲擊殺死盡公。

季友聞知此事,與盡公之弟申史記從陳國到邾國,請求魯人接納申為國君。

魯國人要誅殺慶父,慶父恐懼,投奔莒國。

於是季友擁戴子申回魯國,立為魯君,這就是矨公。

矨公也是莊公的少子。

哀姜恐懼,投奔邾國。

季友用賄賂到莒國索要慶父,慶父被要回,季友派人殺慶父。

慶父請求投奔國外,季友不聽,派大夫奚斯哭著去告訴慶父。

慶父聽到奚斯的哭聲,便自殺了。

齊桓公聽說哀姜與慶父淫亂而危害魯國,就從邾國召回哀姜而將她殺死,將她的屍體送歸魯國,陳屍示眾,魯矨公請求安葬了她。

季友之母是陳國之女,所以季友逃亡到陳國,陳國因此幫助護送季友及子申返魯。

季友將要出生時,其父魯桓公派人問卜,卜者說:“是個男孩,他的名叫做友,處於兩社之間,成為公室的輔弼。

季友死後,魯國不能昌盛。”待季友出生,手掌中有個“友”字,於是以友命名,號為成季。

他的後代就是季氏,慶父的後代就是孟氏。

矨公元年(前659),將汶陽與費阝分封給季友。

季友為魯相。

九年(前651),晉國裡克殺死他的國君奚齊、卓子。

齊桓公率領魯矨公討伐晉國內亂,到達高梁而返回,立晉惠公為君。

十七年(前643),齊桓公死。

二十四年(前636),晉文公即位。

三十三年(前627),矨公死,其子興繼位,這就是文公。

文公元年(前626),楚太子商臣弒殺其父楚成王,代立為君。

三年,文公朝見晉襄公。

十一年(前616)十月初三日,魯國在鹹地打敗狄人,俘獲長狄喬如,富父終甥用戈刺擊長狄喬如的咽喉,殺死了他,將其首級埋葬在子駒之門,用喬如為宣伯命名。

當初,宋武公時代,叟阝瞞攻伐宋國,司徒皇父率軍抵禦,在長丘擊敗長狄,俘獲長狄緣斯。

晉國消滅路國時,俘獲喬如之弟棼和。

齊惠公二年,叟阝瞞攻伐齊國,齊國王子城父俘獲喬如之弟榮如,將其首級埋葬在北門。

衛國人俘獲喬如少弟簡如。

叟阝瞞國從此滅亡了。

十五年,季文子出使到晉國。

十八年(前609),文公死。

文公有兩個妃子:長妃是齊國之女,稱為哀姜,生下兒子惡和視;次妃敬嬴,深受寵愛,生下兒子亻妥。

亻妥私下結交襄仲,襄仲想立亻妥為君,叔仲說不行。

襄仲請求齊惠公支持,齊惠公剛即位,想與魯國親善,就答應了他。

冬十月,襄仲殺死惡及視而立亻妥為魯君,這就是宣公。

哀姜將要回齊國,哭號著經過集市,說“:天啊!襄仲行事無道,殺死嫡子立庶子!”集市上的人都跟著哭泣,魯人將她稱為“哀姜”。

魯國從此公室卑弱,三桓之族強盛起來。

宣公亻妥十二年(前597),楚莊王強盛,圍攻鄭國,鄭伯投降,莊王又恢復鄭國。

十八年(前591),宣公死,其子黑肱繼位,這就是成公。

季文子說:“讓我殺死嫡子立庶子,以失去強大援助的,就是襄仲。”襄仲擁立宣公,襄仲之子公孫歸父受到宣公寵愛。

宣公想除去三桓,聯絡晉國策劃攻伐三桓。

適值宣公死去,季文子怨恨公孫歸父,歸父投奔齊國。

成公二年(前589)春,齊國攻取魯國的隆邑。

夏天,成公與晉國的谷阝克在鞍地大敗齊頃公,齊國歸還所侵佔的魯國領土。

四年(前587),成公到晉國,晉景公不尊重魯成公。

魯國想要背叛晉國而與楚國聯盟,有人勸阻,於是作罷。

十年(前581),成公到晉國,晉景公死,於是強留成公送葬,魯國人諱言此事。

十五年(前576),開始與吳國往來,在鍾離與吳王壽夢會盟。

十六年(前575),宣伯請求晉國,想要晉人誅殺季文子。

季文子是有義之人,晉人不允許。

十八年(前573),成公死,其子午繼位,這就是襄公。

這時襄公還只有三歲。

襄公元年(前572),晉國立悼公為君。

去年冬天,晉國欒書弒殺他的國君厲公。

四年(前569),魯襄公朝見晉君。

五年(前568),季文子死。

家室中沒有穿絲綢的妾,馬棚裡沒有吃糧食的馬,府中無金玉之器,這樣輔佐了三代國君。

君子說“:季文子廉潔忠誠啊!”九年(前564),魯國與晉國攻伐鄭國。

晉悼公在衛國為魯襄公舉行冠禮,季武子隨從,輔助舉行儀式。

十一年(前562),三桓之族分別掌管三軍。

十二年(前561),朝見晉君。

十六年,晉平公即位。

二十一年,朝見晉平公。

二十二年(前551),孔丘出生。

二十五年(前548),齊國崔杼弒殺他的國君齊莊公,立莊公之弟景公為齊君。

二十九年(前544),吳國延陵季子出使魯國,詢問周樂,全部懂得周樂的意義,魯人敬重他。

三十一年(前542),襄公死。

這年九月,太子死。

魯人立齊歸的兒子公子衤周為魯君,這就是昭公。

昭公十九歲,還是兒童脾性。

穆叔不想立他為君,說:“太子死,有同母之弟就立同母之弟,沒有同母弟就立庶出的長子。

年齡相當就選擇賢能,賢能相當就用占卜來決定。

現在衤周並不是嫡嗣,而且居喪時意無哀痛反而有喜色。

如果真的立他為君,必然成為季氏的憂患。”季武子不聽,終於立了他。

待到安葬襄公,衤週三次更換喪服。

君子說“:這人不能善終的。”昭公三年(前539),昭公朝拜晉君到達黃河,晉平公派人婉言謝絕,魯人以之為恥。

四年,楚靈王建在申邑與諸侯會盟,昭公推說有病而不前往。

七年,季武子死。

八年,楚靈王建章華臺,召見昭公。

昭公前往祝賀,楚靈王賜給寶器。

過後反悔,又將寶器騙了回去。

十二年,昭公朝拜晉君到達黃河,晉平公又辭謝,昭公返回。

十三年,楚國公子棄疾弒殺其國君楚靈王,自己代立為楚王。

十五年,朝見晉君,晉人將他留下為晉昭公送葬,魯人以之為恥。

二十年,齊景公與晏子在邊境狩獵,順便進入魯國詢問禮制。

二十一年,昭公朝見晉君到達黃河,晉國辭謝,昭公返回。

二十五年(前517)春,鴝鵒鳥來魯國巢居。

師己說“:文公成公時代的童謠說‘:鴝鵒來做巢,國君住乾侯。

鴝鵒住進來,國君居野外。’”季氏與後阝氏鬥雞,季氏給雞套上護甲,後阝氏給雞套上金屬爪子。

季平子因怒而侵犯後阝氏,後阝伯也惱怒季平子。

臧昭伯的弟弟會用詐言讒害臧氏,躲藏在季氏家中,臧昭伯囚禁季氏家人。

季平子惱怒,囚禁臧氏大臣。

臧氏、後阝氏向昭公告難。

昭公九月十一日攻伐季氏,進入季氏家中。

季平子登臺請求說“:君主史記因聽信讒言而不察明臣下的罪過,就要誅伐我,請允許我遷到沂水邊上。”昭公不允許。

請求囚禁於費阝邑,也不允許。

請求帶五輛車逃亡,還是不允許。

子家駒說“:君主還是允許他吧!政令從季氏那裡出已經很久了,他們黨徒極多,將合謀對付。”昭公不聽。

魯周公世家傳記

後阝氏說:“一定要殺死他。”叔孫氏的家臣戾對他的徒眾說:“沒有季氏和有季氏,哪種情況有利?”徒眾都說“:沒有季氏也就是沒有叔孫氏。”戾說:“對,救季氏!”於是擊敗昭公的軍隊。

孟懿子聞知叔孫氏獲勝,也殺死後阝昭伯。

後阝昭伯作為昭公的使者前往孟氏,所以孟氏擒住了他。

三家共同攻伐昭公,昭公於是出逃。

十二日,昭公到達齊國。

齊景公說“:請讓我奉送兩萬五千戶並待君之命。”子家說“:拋棄周公的基業而做齊國的臣下,可以嗎?”昭公作罷。

子家說“:齊景公不講信用,不如及早到晉國。”昭公不聽從。

叔孫趙齊見昭公,回國後,就去見季平子,季平子叩頭,開始想迎回昭公,後來孟孫、季氏反悔,於是作罷。

二十六年(前516)春,齊國攻伐魯國,奪取鄆邑讓昭公居住在那裡。

夏天,齊景公將要護送昭公回國,下令不得接受魯人的賄賂。

申豐、汝賈答應送給齊國大夫高..、子將八萬鬥粟米。

子將對齊侯說:“群臣不能事奉魯君,有怪異。

宋元公為魯昭公到晉國求援,請求護送魯君回國,死於途中。

叔孫昭子請求護送魯君回國,無病而死。

不知是上天要拋棄魯君呢?還是魯君得罪了鬼神呢?希望君主姑且等待。”齊景公聽從了他。

二十八年(前514),昭公到晉國,請求護送他回國。

季平子賄賂晉國的六卿,六卿接受了季氏的賄賂,勸阻晉君,晉君作罷,讓昭公在乾侯居住。

二十九年,昭公到鄆邑。

齊景公派人給昭公送信,信中稱“主君”,昭公以之為恥,惱怒而前往乾侯。

三十一年,晉國要護送昭公回國,召見季平子。

季平子身穿破衣赤足而行,通過六卿向晉君謝罪。

六卿為季平子解釋說“:晉國想要護送昭公回國,但昭公隨從眾人不願意。”晉人作罷。

三十二年(前510),昭公在乾侯死去。

魯人共立昭公之弟宋為君,這就是定公。

定公即位,趙簡子問史墨說:“季氏會滅亡嗎?”史墨回答說“:不會滅亡。

季友對魯國有大功,受封於費阝為魯國上卿,到了季文子、季武子,累世增加功業。

魯文公死,東門遂殺死嫡子立庶子,魯君從此喪失政權,政權歸於季氏,到現在已歷四代國君了。

人民不知道國君,國君怎能得到國家!因此做國君要慎重地對待禮器和名位,不可以借給別人。”定公五年(前505),季平子死。

陽虎因私忿囚禁季桓子,與他訂盟,才釋放他。

七年,齊國攻伐魯國,奪取鄆邑,作為魯國陽虎的奉邑而在那裡處理政務。

八年,陽虎要將三桓氏的嫡子全部殺死,而改立他所喜歡的三桓氏庶子來代替嫡子;用車載著季桓子將要殺死他,季桓子用計而脫身。

三桓氏聯合攻伐陽虎,陽虎退居陽關。

九年,魯軍討伐陽虎,陽虎逃奔到齊國,然後投奔晉國的趙氏。

十年(前500),定公與齊景公在夾谷相會,孔子主持禮儀。

齊人想襲擊魯君,孔子按禮儀登階而上,誅殺齊國表演淫樂的萊人,齊侯震懼,於是作罷,歸還所侵魯地而謝罪。

十二年,派遣仲由拆毀三桓氏的城牆,沒收他們的鎧甲兵器。

孟氏不肯拆毀城牆,就用武力攻伐他,未能攻克而停止了。

季桓子接受齊國的美女樂工,孔子離開魯國。

十五年(前495),定公死,其子將繼位,這就是哀公。

哀公五年(前490),齊景公死。

六年,齊國田乞弒殺其國君晏孺子。

七年(前488),吳王夫差強盛,攻伐齊國。

直到繒地,向魯國索取牛、羊、豬各一百頭,季康子派遣子貢說服吳王及太宰..,用禮儀折服他們。

吳王說:“我們是身上刺紋的蠻夷,不能夠用禮儀相責難。”子貢於是作罷。

八年(前487),吳國為鄒國攻伐魯國,訂立城下之盟而離去。

齊國攻伐魯國,奪取三座城邑。

十年,魯國攻伐齊國南部邊境。

十一年,齊國攻伐魯國。

季氏任用冉有很有功效,思念孔子,孔子從衛國回到魯國。

十四年(前481),齊國田常在徐州弒殺其君齊簡公。

孔子請求討伐田常,哀公不聽從。

十五年,派遣子服景伯為使節、子貢為副使,到齊國,齊歸還所侵佔的魯國領土。

田常剛剛做齊國的國相,想與諸侯親善。

十六年(前479),孔子去世。

二十二年(前473),越王勾踐消滅吳王夫差。

二十七年(前468)春,季康子去世。

夏天,哀公擔心三桓氏的威脅,想要利用諸侯的勢力威脅他們,三桓氏也擔心哀公發難,所以君臣之間多有嫌隙。

哀公在陵坂遊玩,在四通路口遇上孟武伯,說“:請問我能夠善終嗎?”孟武伯回答說“:不知道。”哀公想要利用越國力量攻伐三桓。

八月,哀公到有陘氏家。

三桓氏攻伐哀公,哀公投奔衛國,又離開衛國到鄒國,於是到達越國。

國人迎接哀公回國,哀公死於有山氏之家。

其子寧繼位,這就是悼公。

悼公時代,三桓氏強盛,魯君如同小侯,比三桓大夫卑弱。

十三年(前454),晉國韓、趙、魏三家消滅智伯,分晉地為三家所有。

三十七年(前429),悼公死,其子嘉繼位,這就是元公。

元公二十一年(前408)死,其子顯繼位,這就是穆公。

穆公三十三年(前375)死,其子奮繼位,這就是共公。

共公二十二年(前353)死,其子屯繼位,這就是康公。

康公九年(前344)死,其子..繼位,這就是景公。

景公二十九年(前315)死,其子叔繼位,這就是平公。

這時六國都已稱王。

平公十二年(前303),秦惠王死。

二十年(前296),平公死,其子賈繼位,這就是文公。

文公元年(前295),楚懷王死於秦國。

二十三年(前273),文公死,其子讎繼位,這就是頃公。

頃公二年(前271),秦國攻取楚國的郢都,楚頃王向東遷都到陳邑。

十九年(前254),楚國攻伐魯國,奪取徐州。

二十四年(前249),楚考烈王攻伐消滅魯國。

頃公逃亡,遷居到卞邑,淪為平民,魯國的祭祀斷絕。

魯頃公死於柯邑。

魯國起自周公終於頃公,共計三十四代。

太史公說:我聽說孔子言稱“魯國的道德衰微至極了!洙水泗水之間人們誰不為此憤嫉”。

縱觀慶父及叔牙、閔公之際,是何等混亂!隱公、桓公的事情;襄仲殺嫡立庶;三家大夫北面為臣,卻親自攻打昭公,昭公因而逃亡。

魯周公世家傳記

對於那揖讓史記的禮節他們是遵循的,而行事卻是何等乖張暴戾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