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一把石瓢壺核心理念—「三角」都不會變

上期,我分析了一把掇球壺。昨天,有位壺友花了2000元買了一把壺,喊我幫忙看看,我認為他買虧了。

判斷一把石瓢壺核心理念—“三角”都不會變

上圖是壺友提供的圖片,說是某國家級工藝師作品,泥料為本山綠,花了2000元。下面開始分析:

整體方面:

判斷一把石瓢壺核心理念—“三角”都不會變

【幾何分析 :一把漂亮的“子冶石瓢” 】

石瓢是非常經典的壺型,具體又分子冶、景舟等器型。但無論怎麼變,石瓢壺的核心理念—“三角”都不會變,這也是我們去判斷一把石瓢壺“美醜”的重要標準。

判斷一把石瓢壺核心理念—“三角”都不會變

但這把壺整體就顯得有些非主流了,用一個詞形容就是“笨拙”。初看照片,壺的“身筒”就有問題:對於一隻優秀的子冶石瓢,圖中標註A位置,應當是近乎直線,而不是鼓起;B位置應當有張力,而不能幹癟。其次壺蓋也與壺身的整體比例不協調:壺“的子”(C處位置)原本應該是三角形的,它幾乎做成了長方形,而且做得太高了;D處也做得太厚。總的感覺就是該挺的地方不挺,不該挺的地方亂挺,和子冶石瓢應有的“秀氣”二字相距甚遠。

局部方面:

判斷一把石瓢壺核心理念—“三角”都不會變

從壺把、壺嘴等構件來看,這把壺也有較為明顯的缺陷,再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無力”。和幾何分析的那把壺一對比就可以發現:壺把(E處位置)“三角”得不夠明顯,與壺身連接的角度也值得商榷,所以力感不足。壺嘴也很怪,主要是暗接的地方(F處位置)過渡過於拖沓,沒有爆發的力度。所以即使拋開整體不談,局部構件也和一把好壺應有的“神氣”大相徑庭。

泥料方面:

單看圖片,而且圖片也不清晰,我沒法準確判斷泥料的好壞(感覺泥料還可以),但絕對不是賣家號稱的“本山綠”(本山是指黃龍山,綠是指綠泥也叫段泥,本山綠是段泥中的極品)。關鍵還是價格不對,因為行情再不好、中間環節再沒有加價,一把“本山綠”做成的壺也不遠不止2000,我自己做壺的,這個我有絕對的發言權。

判斷一把石瓢壺核心理念—“三角”都不會變

【我自己用“本山綠”做的仿鼓壺】

真是國工的作品?

由於沒有實物,我不能確定這把壺是全手還是半手。但說實話,我不認識壺的作者。從壺的做工、價格等方面看,我感覺不會是國工(國家級制壺工藝師)的作品,哪怕是代工的也太不可能,又或者署名的作者根本不是國工(我也懶得去查)。因為,作為一名國工,實力還是要打底的,起碼這些錯誤應該不會犯吧,這樣的壺流出來,不是在壞自己名聲麼?

綜上,我認為這壺肯定不值2000,但泥料看著問題不大,平時喝喝茶還是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