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中國的皇家園林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十五公里,佔地約二百九十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聖皇后動用448萬兩白銀在這裡改建為清漪園。咸豐十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燬。光緒十四年重建,改稱頤和園。

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9年,頤和園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

2018年8月,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發佈《2018上半年全國5A級旅遊景區綜合影響力排行榜TOP50》,頤和園以66.91的綜合影響力排第9名。

乾隆二十九年建成清漪園,耗銀480餘萬兩。清漪園內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側的兩湖內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鑑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如鳳凰墩仿太湖、景明樓仿岳陽樓、望蟾閣仿黃鶴樓、後溪湖買賣街仿蘇州水街、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


園內的主體建築為大報恩延壽寺,並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長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眾多遊賞建築。

頤和園鼎盛時期,規模宏大,佔地面積2.97平方公里,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園中有景點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20餘處,3555古建築,面積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臺、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臺為代表性建築。古樹名木1600餘株。

清朝道光年後,由於國力衰弱,宣佈撤三山陳設,清漪園逐漸荒廢。咸豐十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大火燒燬。 光緒十年至二十一年,為慈禧太后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重建清漪園。由於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築群,並在昆明湖四周加築圍牆,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


光緒二十六年園內建築及文物遭八國聯軍破壞,光緒二十八年修復。頤和園儘管大體上全面恢復了清漪園的景觀,但很多質量上有所下降。許多高層建築由於經費的關係被迫減矮,尺度也有所縮小。如文昌閣城樓從三層減為兩層,樂壽堂從重簷改為單簷,也有加高的建築,如大戲樓。蘇州街被焚燬後再也沒有恢復。由於慈禧偏愛蘇式彩畫,許多房屋亭廊的彩畫也由和璽彩畫變為蘇式彩畫,在細節上改變了清漪園的原貌。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正式接收管理,成為國家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