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菩萨

逆行菩萨


一切菩萨教化一切众生,所用的方法是权巧方便法,不是恒常不变的法,在这个时候可以用,到了那个时候就不一定可以用,这是观机逗教,因人说法,应病予药的方便法。

譬如,砒霜本身有剧毒,如果会用就是良药,能治一切毒病,这是所谓:「以毒攻毒」的方便法。砒霜虽然能治病,但是不可用过量。方便法也是这样,不能乱用,要对治某种情形才能用。

现在讲一个空拳度子的故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外出乞食,经过一口水井,远远望见一个小孩子,向井边爬行(孩子不会走路),快要爬到井边,眼看就要掉到井里去了。正在千钧一发的时候,佛想跑到井边去救小孩子的命,可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于是佛便大声对小孩子说:「小儿!小儿!我手中有糖。」小孩子听到有糖吃,就向佛这边爬来。其实佛的手中并没有糖,这是骗小孩子的,为了救他的生命,所以只能用方便法。

佛度众生也是这样,看众生欢喜什么,就给众生什么。然后慢慢对他说法,这就是权巧方便的法门。

菩萨有逆行的法门。凡是打击你、压迫你、刺激你、欺负侮辱你的人,使你爬不起来的人,都可能是逆行的菩萨。

不要认为刺激你的人是仇人,压迫你的人是冤家。因为坚强的意志力,往往是从磨链中培养出来的,我们的体能、智能、心力、毅力均要靠艰苦的经验来锻炼,不要因为逆境的挫折而灰心丧志。

提婆达多生生世世与佛为敌,即是逆行菩萨的一例,故在释迦成佛之后,于《法华经》中,为之授记,说提婆达多于未来世,必定成佛,又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四也提到「如来常以慈悲力,愍而哀伤,我以值遇提婆达多故,速得成佛;念其恩故,常垂慈愍。」所以菩萨看一切仇敌冤家,也都是活佛活菩萨。

《佛说大乘十法经》:善男子!提婆达多善集诸行,善集诸善根,以曾供养无量诸佛,于诸佛所种诸善根及大乘行;正学菩提,顺向菩提,不退于大菩提,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众生偏起恶故,于命终后堕阿鼻地狱、饿鬼、畜生之中历受诸苦。

——提婆达多,杀比丘尼,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最后身堕地狱的种种逆行,皆为彰显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提婆达多实是一位大悲大愿的逆行菩萨!

有一定的见底之后,逆行菩萨就开始登场了。(恭喜,出现的越早,说明修行的功力越深。)这些逆行菩萨,几乎是冲着修行者最致命的积习下狠手挑战的。

有人大嗔,有人贪婪,有人淫欲,有人执拗......有人三毒俱全,五阴炽盛,被逆行菩萨刺激得简直是干柴碰烈火,考试一次,归零一次。

是故圣人设化,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逍遥,以遮障为解脱,以群魔为法侣,以留难为成就,以敝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布德为弃屣,以疎利为富贵,以屈抑为行门,如是居碍反通,求通反碍,是以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至若鸯掘摩罗之辈,提婆达多之徒,皆来作逆,而我佛悉与记莂,化令成佛,岂非彼逆乃吾之顺也,彼坏乃我之成也,而今时世俗学道之人,若不先居于碍,则障碍至时不能排遣,使法王大宝由兹而失,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逆行菩萨”,他(她)总是故意与你对着干,他(她)让你又爱又恨,有时让你伤心的流着泪问:我做错了什么,你这样对我,难道我前世欠了你么?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会遇到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就在你周围,可能是你的亲友、同事等等,他们常常逆你意而行,你希望他向东,他偏偏向西。你恨不得他立即消失,他却偏不,他就像冤鬼一样纠缠着你,让你烦恼不堪。你可能会苦恼至极向天空张开双手,大声质问老天爷:天啊!我怎么偏会遇到这个人啊?这些专和你作对的人,可以称之为你人生里的“逆行”了!你若能理解领悟并且能够忍辱而度,可以称逆行菩萨。 ­

●雪漠:大家一定要明白,让自己觉醒的,永远都是厄运和逆境,例如死亡。所以,直到今天,我仍然非常感谢生命中的那些“班马朗”。

有人把他们叫“小人”,但我更愿意称之为“逆行菩萨”。因为,当你没有世俗的功利心,超越所有世间法时,就会发现,世上的一切都在考验你,都在为你提供营养,都是你调心的道具,都在成就你的心性。包括那些批评你、跟你作对的人。所以,我把每一个“逆行菩萨”都当成觉醒的助缘。我甚至认为,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雪漠。

如果缺乏这样的一种智慧观照,你就会陷入仇恨的“魔桶”。

对于我们这些平凡的,修行尚浅的修行者们来说,最头痛的莫过于好容易修行有所进展,突然间来了个找事的小人或者恶人,让自己辛苦的修行很快葬送掉。就好比是,本来你在修静心吧,很快来了个吵杂之人,在你耳边一顿吼,让你好容易静下来的心一下子点燃了;或者说本来你已经修到一定的定力了,忽然间出了一个什么事,或听到别人说了一句什么话,把你的旧伤疤给翻了出来,让你的心一下就乱了;甚至于,外面什么事都没发生,也没有人说话,但是五蕴炽盛的作用让你突然哪天想起一件陈年旧事,陡然间情绪升起,想压也压不下去了。

对于修行有影响的事有些是别人造成的,有些是自己造成的,但是归根到底,全是自己的事,自己的心的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对佛教有所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戒定慧’是修行的基本纲领,没有‘戒定慧’,修行就没有了根基。‘戒定慧’到底是什么,《六祖坛经》中说的很清楚:‘心地无非即是戒,心地无痴即是慧,心地无乱即是定’,心不生是非,不生愚痴,不乱,即是‘戒定慧’。由此可见,修行只与自己的心有关,与外界事物无关。外界本无所谓嘈杂,愚钝,混乱,一切都由心生。心是怎样的,外面就变成怎样。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同样的一句话,别人听了没有想法,他们的心就不乱,我听了产生想法,引发情绪,于是我的心乱了,而不是这句话有问题。

人生在世,免不了跟外界,他人打交道,除了通过不懈的修行让自己的心保持不动不乱外,还可以把外界让我们感到不舒服,难受的人或事当成帮助我们修行的菩萨---即,逆行菩萨。为何是菩萨?因为修行寻求的是开悟,所谓‘一念悟众生是佛,不悟佛是众生’,我们修行的人,要时刻以开悟为自己的目标,即便当下还未觉悟,也要当自己已经觉悟,把众生看成是佛菩萨。

大菩萨们的各种智慧(文殊菩萨),德行(普贤菩萨),慈悲(观音菩萨),和勇气(地藏菩萨),我们都有所了解。菩萨们身体力行的向我们展示了修行能达到的最大的‘善’,他们是正行菩萨,用正面的方式教导我们,鼓励我们精进修行。而逆行菩萨,是用反向的方式,捉住我们内心深处的‘恶’,如不善,嫉妒,怨恨,恐惧,愚痴,狂妄等,直接了当的向我们展现出来,让我们有机会能够认清问题,解决问题,增进修行。

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逆行菩萨对于我们的修行的作用更为重要。只有直面我们内心深处的种种‘恶’,而非逃避或隐藏,才能最快的变恶为善,修行才有可能再上一个台阶,因为‘诸恶不除,诸善无益’。因而,古代高僧大德,无不对逆行菩萨抱以恭敬之心,无不谦虚,欢喜的迎接逆行菩萨的到来。

善男子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学生:开心就好)

不开心的事 未必就是不好

开心的 也未必就是好事

对不?

所以 慎勿信汝意 汝意不可信

硕果累累的时候 往往接下来的是死寂漫长的严冬

最严寒的时候 距离春天还远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