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獨有的行政設置:盟、旗、蘇木、嘎查的意義和歷史沿革

導讀:來內蒙古的朋友經常會聽到“***盟”,“****旗”,“***蘇木”等地名,由於有別於其他省區的地方行政單位名稱常常令人困惑不解,為此,內蒙古頻道為大家詳細解讀“盟旗蘇木”等內蒙古特有行政單位的意義、來歷和歷史沿革,收藏起來很漲姿勢哦!!!

01 盟

內蒙古獨有的行政設置:盟、旗、蘇木、嘎查的意義和歷史沿革

內蒙古行政單位,相當於其他省區的地級市、地區,源於清代蒙古地區會盟制度,蒙古語稱為“楚古拉幹”,清代規定內蒙古地區49旗會盟於“哲里木”、“桌素圖”、“昭烏達”、“烏蘭察布”、“伊克昭”,為內蒙古“6盟49旗”來源。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時候,共有哲里木盟、昭烏達盟、錫林郭勒盟、興安盟、呼倫貝爾盟、阿拉善盟、烏蘭察布盟、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9個盟,自1981年後內蒙古實施盟改市以來,哲里木、呼倫貝爾、伊克昭、昭烏達、巴彥淖爾、烏蘭察布分別改制成為地級市。

目前內蒙古仍有興安盟、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三個地級“盟”行政建制。

02 旗

內蒙古獨有的行政設置:盟、旗、蘇木、嘎查的意義和歷史沿革

內蒙古行政單位,相當於其他省區的縣,源於滿洲“八旗制”,清朝控制蒙古諸部後,把滿洲“八旗制”引入蒙古,把蒙古分為“內屬蒙古”61旗,“漠南蒙古”49旗,“喀爾喀蒙古”86旗,“漠西蒙古”64旗,和碩特蒙古29旗。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後延續旗的建制,級別相當於縣,現今內蒙古共有52個旗(包含3個自治旗),主要是少數民族集聚地。

03 蘇木

內蒙古獨有的行政設置:盟、旗、蘇木、嘎查的意義和歷史沿革

內蒙古行政單位,相當於其它省區的鄉鎮,蒙古語原意為“箭”,原為軍事單位,後增加行政事務,成為旗屬行政單位,品秩正四品,每個旗所轄蘇木數不等。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於,沿用蘇木的傳統建制,成為鄉一級行政建制蒙古語通稱。

04 嘎查

內蒙古獨有的行政設置:盟、旗、蘇木、嘎查的意義和歷史沿革

嘎查即行政村,蒙古語讀音“Gaqaa”,“蒙古語詞典”中嘎查的意義為:相當多的牧民聚居在一起的艾勒,稱嘎查,嘎查長(村長)通稱為嘎查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