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第一人楊利偉回到地面後,就再也不上天了,這是爲什麼?

PLAstyle


楊利偉做為我國第一名太空人,必將被歷史銘記,他是了不起的航天英雄!這可無需多言。



至於楊利偉為啥不在上天了,除了我們已知的身體原因,即飛天是遇到飛船共振以及返回時嘴角被麥克風碰傷,還有以下點考量:



做為第一個成功實現飛天的宇航員,楊利偉的飛天經歷無疑是要比後來的人豐富一點。當楊利偉第一次飛天下來時,他的首要任務不是再次進行鍛鍊然後等待下一次飛天,而是通過自身在飛天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想,給於飛船設計提供一些需要改進的意見。同時,還需要他根據自身飛天情況,幫助後續的宇航員有針對的進行訓練。畢竟之前沒人飛過天,進行訓練的科目全是理論上設計。這次終於有人有實戰經驗了,必須要好好指導一下大家。



還有就是他是我國第一個飛天宇航員,帶給我們的是極大的自豪感,很多時候都需要楊利偉去出席一些重要活動。故而,這麼多事情下來,楊利偉已經不可能像之前一樣能夠繼續每天安心訓練了(航天員每天訓練是很苦的)。

所以,再加上他年齡以及身體因素的考慮,還是不要再飛天的好。


PhD肖


作為第一位飛上太空的中國人,楊利偉無疑是我國的航天英雄。由於神舟五號是我國第一次載人任務,存在著相當多的不確定性因素,所以楊利偉當年是冒著巨大的風險飛上太空。

後來安全返回地球之後,楊利偉本人透露,在升空階段,逃逸塔分離後,由於飛船和發動機產生了持續將近半分鐘的強烈共振,導致他覺得自己的內臟無法撐下去,可能要犧牲了。而在飛船返回地球時,返回艙墜地的過程中,巨大的衝擊力又使楊利偉的嘴角被麥克風劃傷,導致他留了不少的血。

楊利偉的第一次太空之旅為後來的載人航天活動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冒著生命危險為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對於這麼重要的人才,國家不大可能會再讓楊利偉冒險去太空,即便是楊利偉本人還想再上太空。

此外,楊利偉也是我國載人航天的最重要象徵,像他這樣的代表性人物更應該保護起來,而不應該再讓他去冒險。他在地球上能夠繼續發揮餘熱,這能更好地推動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


火星一號


楊利偉是我國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宇航員,他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執行任務的過程中身體受傷,處於對楊利偉的保護和培養鍛鍊後續宇航員的目的,楊利偉在返回地面後,就沒有再執行過飛天任務了。

起飛時的飛船共振

楊利偉在後來的演講中,提到在起飛至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火箭和飛船急劇抖動,他本身也感到極度痛苦,這個共振的問題經楊利偉反映之後,通過工藝技術的改進得到改善,在後續神舟六號,七號的飛行中,宇航員就幾乎沒有感覺了。

太空中,是誰在敲打我窗?

在天空飛行中,楊利偉提到,還遭遇到奇怪的敲擊聲,他自述是彷彿是誰在外面敲擊飛船,咚咚咚的聲響,讓人心驚肉跳,但楊利偉檢查飛船發現運行正常,敲擊聲卻不斷出現。這個問題令人費解。

返航階段更是驚心動魄,

飛船落地時的彈跳,引起了巨大的衝擊力,使得楊利偉被麥克風撞擊臉部,出艙是滿臉是血,經過擦拭後重新拍攝的出艙畫面上,還能看到楊嘴角的傷口和血跡。

楊利偉在這中國人第一次飛天的過程中,積攢了寶貴的經驗,對後期無論是飛船的改進還是宇航員的培訓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楊利偉也逐漸走向管理崗位,被授予少將軍銜。


量子實驗室


應該和身體受傷有一定的關係,根據一些新聞報道來看,據說當時在火箭升空的過程中,由於火箭和載人飛船發生了劇烈的震動,導致了他的身體受了巨大的負荷,但好在楊利偉最終挺了下來,所以當他成功返回時候,為了保護他,所以不再讓他執行新的航天任務了。

首先關於楊利偉的故事,我想全國人民都知道了,楊利偉是我國第一位成功進入太空的宇航員,也正是這開天闢地的第一次,給予了後來人寶貴而又重要的航天經驗。

我們根據楊利偉本人的回憶來看,在火箭拋掉逃逸塔之後,由於火箭發動機和火箭本身產生了強烈的共振,這致命的共振在一瞬間當中,讓楊利偉感覺到了死亡的味道,但共振只持續了26秒之後,就慢慢減弱了,楊利偉也成功的挺住了。

經過此次的經歷之後,楊利偉也給後來人帶來了寶貴的經驗,設計人員在經過仔細的研究之後,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隨後在後來的神舟7號,神舟10號,以及神舟11號上,都沒有出現過類似的問題了。

另外根據楊利偉本人的回憶來看,在飛船返回的過程中,由於飛船與大氣產生的摩擦,返回艙產生了劇烈的高溫,艙外被燒的一片通紅,飛船外的隔熱層也開始一片一片的脫落,然後帶走一部分的熱量。

雖然說這種情況是正常的,但人多多少少是會產生一些緊張,畢竟在人類的航天曆史上,有關於航天事故的事件,是有前車之籤的,無數血淋漓的例子告訴我們,人類的航天史是具有極高風險的。

最後返回艙成功落地了,楊利偉也完成了我國第一次的載人航天任務,但由於飛船在落地的過程中,由於二次落地沒有緩衝,楊利偉的嘴角也被麥克風劃破,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楊利偉出艙的時候,嘴角帶血的原因了。

最後由於身體受傷的緣故,以及一些國際上的慣例,例如說一個航天員,最好不要多次執行太空任務,所以出於保護的目的,國家不讓楊利偉再執行新的航天任務了......


科學薛定諤的貓


楊利偉在完成神舟五號的任務後不再重返太空的兩點主要原因是:執行任務中受傷以及國家對他的保護。


之前網絡媒體曾爆料楊利偉在執行完首次航天任務成功返回地球后,在出倉的瞬間滿臉是血,一時間引起許多猜測。但在後來的採訪中楊利偉說出了真相,原來是在著陸的時候飛船落地又彈了起來,二次落地時沒有緩衝落地比較重,導致嘴角被直角形的麥克風撞破。當時在艙內又沒有止血條件,為了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最後是醫療人員在對楊利偉的傷口進行清洗後才重新拍攝了出倉畫面。



在此後的神舟六號、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返航時,控制中心都會再三提醒航天員落地前取下耳麥,並給麥克風套上了海綿,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其實楊利偉嘴角的傷實在是算不了什麼,真正的挑戰是在火箭上升後不久,火箭拋掉逃逸塔後,發動機與箭體產生共振,形成強烈的振動,這是訓練時從未出現的情況。根據楊利偉後來的回憶,當時彷彿“四周都有大鼓在不停地敲”,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身體快頂不住了,在幾十秒鐘內“有死亡的感覺”。同時監控也發現了他表情不對,那時楊利偉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幸好沒過多久,這種痛苦開始減緩。(注:時隔多年回憶起這段歷史時彷彿還歷歷在目,為中國的航天英雄點贊!)


後來楊利偉回到地面以後,馬上進行了緊急隔離治療並詳細描述了這個痛苦的過程,經過專家研究後認為,是火箭和飛船急劇地抖動產生了共振,而人體內臟對8~10赫茲的低頻振動非常敏感,針對這個問題之後的“神六”和“神七”時做了技術改進。



經歷了生死考驗之後的楊利偉不再重返太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對他的保護,不讓他再次冒險,包括任何危險的地面任務都不再讓他參與。


在這件事情上曾經有過前車之鑑,全世界首位宇航員加加林在首次進入太空後也受到了嚴格的保護。雖然沒有重返太空,但加加林依然沒有放棄飛行,並在一次駕駛米格-15殲擊機的飛行訓練中墜機身亡,給前蘇聯造成了重大的損失。



此後世界所有國家都有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避免重要航天員多次執行太空任務,甚至要派專人對他們進行保護。而楊利偉作為“中國航天第一人”,他不僅要向新一代宇航員傳遞寶貴的經驗,更是已經成為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見證者,代表了國家的榮譽。



高挺觀點


楊利偉返回地球的過程中,因為飛船的共振等原因,受到了一些傷,不再執行任務也是出於對楊利偉的保護,同時他的經驗也十分寶貴。

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完成了我國從“無”到“有”的轉變,首次載人航天的經驗又使其從“有”到“優”的轉變。由於各國載人航天技術採用的設備等不盡相同,因此別國的載人航天經驗未必適用於我國設備,楊利偉執行載人航天任務進入太空和返回地球的過程中,由於飛船的設計還不是很完善,楊利偉遭受了劇烈的撞擊,從流傳的圖片上也可以看出,他的嘴角還掛著血跡。飛船在返回地球時也受到了一些損傷,楊利偉是冒著很大的風險返回地球的。

返回地球后,楊利偉按照自己的經驗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在後來的載人航天任務中,飛行器的設計都是根據神舟五號飛船內外遭受的損害和楊利偉的經驗改造過的,使得宇航員在艙內更安全。參與過載人航天的宇航員,對整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也因為楊利偉年齡逐漸增大,身體機能在下降,飛行任務中又受了一些傷,後續任務中楊利偉就不再以宇航員的身份參與。

隨後我國載人航天迎來了較快的發展,先是多名宇航員進入太空,進行了太空行走、自動交會對接、宇航員手控交會對接、然後又是空間站試驗艙的短期駐留試驗(20多天),未來的世界航天事業中必定有我國一個重要的位置。


來看世界呀


楊利偉在進入太空和返回地球時受了一點傷,但這並不是他不能再次上天的主要原因。

圖:正在進行天地對話的楊利偉



我們先看一下楊利偉的簡歷:生於1965年6月,1983考入空軍第八飛行學院,1987年畢業,1998年成為中國第一批宇航員,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2008年,晉升少將軍銜。



筆者認為,楊利偉不能再次進入太空的原因有四:

第一、從簡歷上來看,楊利偉搭乘飛船上天時為38歲,在第二次載人航天發射時,他已經40歲了,身體條件已不如當初。

第二、我國航天員培養得比較多,沒有必要總是讓同一個人執行航天任務。同樣優秀的航天員也需要這樣的升空機會。



第三、楊利偉已經成為了中國航天象徵性人物,沒有必要讓這樣一個英雄再去冒險。

第四、楊利偉在2005年出任了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新的職務意味著性質不同的工作,但同樣是在為中國航天事業做出他的貢獻。


講科學堂


楊利偉為什麼沒有再次上天,我想這是有著幾方面的原因的。

北京時間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了太空,是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中的人,中國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具備把人獨立送上太空的國家。成為了中國的航天第一人,楊利偉當然也會受到不少的關注,從美國和蘇聯的“航天第一人”來看,他們都希望重返太空。楊利偉作為中國航天第一人,確實值得國人和自己自豪一生,也是國家航天事業的象徵,畢竟之後上天的宇航員的名字我們不一定叫的出來,但是楊利偉的名字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畢竟這是一個國家的象徵。

為什麼楊利偉沒有重返太空呢?

首先就是楊利偉的身體原因。據說當時飛船返回地球的時候由於某些方面設計有些缺陷,導致楊利偉遭受了巨大的痛苦,還差點因此喪命。他自己曾經說過,在返回的過程中,有超過10秒的時間他似乎認為他會犧牲,而楊利偉出艙時,嘴角有血跡,原來是太空艙返回的時候,巨大的衝擊力使舷窗燒裂,而他也因此被麥克風劃傷,實際上,除了嘴角的傷疤,楊利偉在那次任務中,身體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

當時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火箭和飛船開始劇烈抖動,產生了共振,這讓楊利偉感覺到非常痛苦,而這個振動、疊加在大約6個g的負荷上,因此楊利偉的內臟也受到了一定的傷害。如果再次登空的話,那就是冒險,為了保護這位民族英雄,國家拒絕了楊利偉再次上天的請求。

除此之外,國家也想給其他的宇航員更多的機會,要知道,我國第一批宇航員共有14人,除了五名退役人員之外,還有一名宇航員從來沒有登上太空,而國家每培養一個宇航員那都是用錢砸出來的,不用其他的宇航員豈不是浪費國家的培養。另外楊利偉隨著年齡的增長,雖然有著豐富的經驗,但身體素質以及能力卻大不如從前,在他看來,倒不如把這些機會留給新一代的航天員,自己轉為幕後。

雖然楊利偉沒有再次登上太空,但是他還是給我國帶來了很多有價值的數據,為未來太空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鏡像宇宙


關於這一點我只是個人猜測。

當時楊利偉的成績在所有的待定的宇航員裡面,實際上並不是屬於最高的,當時神六的宇航員費俊龍,聶海勝這兩個人,他的能力在某些方面是超過楊利偉大,但是楊利偉這個人綜合素質水平高,尤其是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得到的當時很多人認可的很多人都佩服他心裡能力特別強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載人航天行動其中包含的風險是很大的有兩個方面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當時楊利偉在太空的時候經常會聽見咚咚咚的聲音,實際上我們可以想象,如果說是太空垃圾敲打到神五載人飛船的話,那麼整個結果就不會這麼平靜了,很有可能是神五飛船在建造的時候存在某些技術上難以攻克的問題,或者是大家沒有想到的問題,才會出現這種空氣泵發的冒出去的時候會出現這種東東東的聲音。

與此同時,楊利偉在降落以後,大家去接楊利偉的時候,發現楊利偉的嘴角都流著血。

由此可見,第一次載人航天當時很多人都已經抱著失敗的決心了,為什麼這個東西之前都沒有經驗,國外又不肯把這些經驗給我們,我們只能自己摸索,第一次行動總歸有風險,那麼這個承擔風險的人將會面臨什麼樣的危險,可能當時已經有很多的預警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所以在挑選第一次載人航天的宇航員的時候,能力先放在一邊兒,先要心理素質過硬,心理素質過硬了,出現了問題,才有可能把發生的情況原原本本的告訴下面的指揮塔。

說實話,這是一次刀尖上的舞蹈!能夠走下來的人當然是大功一件,這種人,國家也確實不是奢望他能去做什麼了,當個寶貝一樣供起來,當個一個模範一樣供起來,已經是對於整個民族最大的一種鼓勵了!

所以說,楊利偉確實對得起民族英雄,這四個字,你是同時在他背後默默站著的那一批航天航空科技人員,也確實值得讓人尊敬。


漩渦鳴人yy


200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成功發射,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的國家。而楊利偉,作為我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英雄,也受到了全國人民的關注。不過,楊利偉成功返航後,卻沒有再上天,這是為什麼?如今的他過得怎麼樣?

神五之後,楊利偉為什麼不再上天

還記得當年神舟五號飛船的降落直播中,楊利偉的出艙時,嘴角有血跡,大家為此擔心不已。原來在太空返回艙降落時,巨大的衝擊力使舷窗燒裂,而他也被麥克風刮傷。

實際上,除了嘴角的傷疤,楊利偉在那次任務中,身體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如果再次登空,那就是冒險。為了保護這位民族英雄,國家拒絕了楊利偉再上天的請求。

楊利偉現在怎樣了

圓滿完成神五載人航天任務後,楊利偉被授予了少將軍銜。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他成了一名航天幕後工作人員。

如今53歲的他,依然在從事航天員培訓工作,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其他航天員。此外,他還舉辦了不少演講,鼓勵年輕人加入中國航天事業中去。雖然沒有再執行登空任務,但他依然堅守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科研前線。

不得不說,能夠進入太空的宇航員,都是飛行員的佼佼者。不僅身體素質要高,還要能經受住各種嚴苛的訓練及危險。他們雖然頂著榮耀的光環,但也在用生命為航天事業做貢獻。向這些航天英雄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