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攝影是選CCD還是CMOS?

雖然說拍出好照片,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拍攝人本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天文器材的性能對於天文攝影而言,也是極其關鍵的,對於天文學研究而言,設備的性能甚至具有決定性作用。就如10公分的鏡子在細節和極限星等上,無論如何都拼不過1米的鏡子。相機也是如此,由於相機的性能對於觀測結果有著巨大的影響,天文觀測對於成像終端的選擇也是非常苛刻和考究的。

天文攝影是選CCD還是CMOS?

CCD與CMOS

CCD與CMOS,在芯片外形上看不出很大的區別。通常CCD的引腳較少,而CMOS較多。圖中左上方的芯片是QHY367C全畫幅製冷CMOS相機中採用的3600萬像素CMOS芯片,而右上方的是QHY16803A中採用的4K*4K分辨率KAF16803 CCD芯片,右下角是最新的1.5億像素SONY中畫幅CMOS芯片(相機正在研發中)。

CCD是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維拉·博伊爾(Willard S. Boyle)以及喬治·史密斯(George E. Smith)於1969年發明的一種半導體器件,CCD在科學研究領域如天文學研究,以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如相機及攝像機的應用中有著巨大貢獻,CCD的發明者曾被授予200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CCD是Charge Couple Device的縮寫,中文翻譯為電荷耦合器件。首先,它的感光原理是光電效應。光子首先被轉換成了電荷,並且在像素區域實現電荷的積累。然後再一組順序變化的驅動電壓下,一行一行的電荷沿著垂直方向轉移。當一行的電荷轉移到最後一行時候,再通過水平驅動時序,挨個的輸出到一個電容中,因此電容兩端電壓的變化。當電壓連接到AD轉換器上,通過測量這個電壓,我們就能獲取每一個像素的電荷數量,也就代表了這個像素的光強值。

天文攝影是選CCD還是CMOS?

下面一張圖更為形象的說明了CCD的工作原理,圖中正在淅淅瀝瀝下的小雨代表了到達圖像傳感器的光子,而一個個水桶則代表每一個像素,在一定時間內(即曝光時間),水桶裡面盛的水代表轉化成的電荷(水桶的容量叫做FULLWELL,滿阱電荷數,或者阱深)。傳動帶將水桶往下傳遞,然後水平的傳動帶將水桶往最後的量杯中傳遞,這個過程反應了“電荷耦合”的原理。最終在量杯中,我們可以讀取每一個水桶裡面收集到的雨水量,也就是每一個像素上累計的電荷數量。

CCD發明距今已經近半個世紀了,在天文學研究上,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成像終端。而近年來在圖像傳感器領域,又出現了一個新星: CMOS傳感器,並且在消費類電子產品的需求驅動下,性能獲得迅猛發展。那麼,現階段CCD和CMOS相比,各自的優劣勢在什麼地方,對於業餘天文攝影而言,到底應該選擇CCD還是CMOS呢?

天文攝影是選CCD還是CMOS?

為了更好的理解CCD和CMOS在性能上的區別,首先還是要從CCD和CMOS的讀出原理說起。CCD和CMOS在光電轉換部分的原理和結構幾乎是完全一樣的,然而二者的本質區別在於他們讀出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正是因為這個不同的讀出方式,導致了CCD與CMOS形成各自特色性能。

下圖清晰的說明了CCD與CMOS在讀出方式上的差異,CCD通過多次電荷轉移,最終在輸出的地方將電荷轉換成了電壓信號。而CMOS的讀出,並不是以一連串的電荷轉移為基礎的,而是每一個像素連接有一個電容。因此可以直接將電荷轉換成電壓,而通過選通電路,將每一行的電壓連接到AD轉換器上,實現數字化轉換。

天文攝影是選CCD還是CMOS?

現在的CMOS電路已經實現了片上集成的AD轉換器,通常每一列具有一個AD轉換器,因此一個數千列的CMOS,片上會有數千個轉換器。他們會並行的進行轉換。而CCD的AD轉換器在外部,通常只有一個或者數個片外的AD轉換器。由此看來,CMOS在轉換速度上非常具有優勢,幾千個AD同時進行轉換,其總轉換速度大大超過CCD。因此CMOS很容易實現高幀率。對於,一個200萬像素的CCD要實現30幀已是一個很不容易的事情,通常需要兩個通道才能勉強達到。而對於CMOS,200萬像素達到上百幀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例如QHYCCD出品的QHY5III290相機,在1920*1080下可以達到135幀每秒的讀取速度。

高的幀率顯然對於行星攝影非常有利。因為行星攝影需要在短時間內拍攝出儘可能多的幀,以便實現大量疊加的過程中挑選出瞬間視寧度好的照片。同時鑑於大行星的自轉,也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拍攝。因此這使得CMOS在行星攝影領域大顯身手。使得地面行星攝影的水平在近年來急速提升。

天文攝影是選CCD還是CMOS?

全球著名行星攝影大師Chrisopher Go使用QHY290M相機拍攝的土星

天文攝影是選CCD還是CMOS?

著名彗星獵手Terry Lovejoy)使用QHY183C相機在2018年的火星大沖階段拍攝的火星,大沖前後的火星正處於一場全球範圍的沙塵暴中。但是通過通過圖像疊加和增強處理,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火星上的一些細節。

天文攝影是選CCD還是CMOS?

同時,CMOS的工藝使得CMOS可以用標準的半導體制程實現生產,而CCD則需要專用產線。因此CMOS的大批量生產更為容易,成品率更高,使得CMOS的價格較為低廉。如入門級的QHY5L-II CMOS相機APTINA的MT9M034 CMOS芯片,具有74%的量子效率和30幀@1280*960的幀率,價格僅為1280元/980元(黑白/彩色)。由於親民的價格,精巧的外觀以及QHYCCD專利的導星口設計,QHY5L-II還廣泛的應用於導星,是目前使用非常廣泛的入門型行星/導星相機,其外形和功能也被國內外多家廠商模仿。

當然,世界上很難找到絕對完美的事物。CMOS通過像素級的電容進行電荷到電壓轉換,以及大量列AD轉換器進行數模轉換,這樣的讀出方式也產生了一個問題,AD轉換器以及電容都可能存在一致性問題,最終的結果導致了FPN(固定模板噪聲)的出現。在早期的CMOS中,可以看到明顯的豎直條紋。這就是以一種典型的FPN噪聲。而電容的不一致性則會導致光強-輸出值響應的不一致性。這不僅會增加噪聲和圖像粗糙感,也會導致天文數據的不準確性,嚴重影響科學數據的可靠性。而這種像素不均勻性,如果只是觀察偏置場或者暗場,並不容易察覺。

QHYCCD是在業餘天文攝影領域最早使用CMOS技術的廠商,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採用鎂光的MT9M001 CMOS芯片了一代QHY5,這個芯片的垂直條紋是較為明顯的,雖然這個CMOS由於FPN噪聲問題成像質量不是那麼盡如人意,差點被我扔到垃圾桶裡面,但是由於該FPN噪聲對自動導星的計算影響不大,加之CMOS成本大大低於CCD,在自動導星領域大放異彩,成為首個在天文攝影領域大量使用CMOS相機,也是前一些年的主流導星相機。

天文攝影是選CCD還是CMOS?

解決FPN噪聲的主要方法,除了改善半導體制程工藝,進一步提高相關部分的一致性之外,採用片上校準是目前較為普遍的現象,通過片上FPN校準電路,可以很好的校準垂直條紋。而通過片上CDS雙相關採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像素不一致性。近年來的主流CMOS傳感器均採用了這一技術,例如QHY5III系列相機,以及QHY的製冷CMOS相機系列(QHY COLDMOS相機)所採用的SONY CMOS傳感器,背景已經非常的均勻,看不到任何的條紋了。但是片上FPN校準仍然會引發另外一個問題,對於天文觀測而言,我們希望得到的是最原始的數據,而片上校準可能會破壞掉數據的原始性,尤其是會對後期的圖像校準流程產生困擾。因為每一次片上校準的標準都可能發生漂移。這個會導致最終圖像的不確定性。

天文攝影是選CCD還是CMOS?

圖:二代QHY5L-II相機,其中QHY5L-II採用的MT9M034在片上FPN校準上,已經有顯著進步,背景已經基本均勻。

天文攝影是選CCD還是CMOS?

圖:三代QHY5III相機所採用的SONY CMOS傳感器的背景已經非常均勻。

現階段,在專業的天文學界,把CMOS用於定量測量,如測光等,類似應用能否滿足科學數據準確性的質疑仍然存在,這需要對CMOS器件進行更為廣泛的測試與標定,需進一步的研究此類一致性問題。在這些問題尚未明瞭之前,科學家們仍然傾向於採用成熟穩定的CCD器件用於天文測量,如測光類應用。而在天文教學領域,選擇CCD相機作為天文教學仍然是首選,這可以使用已經成熟幾十年的CCD校準的標準流程,利於教學。當然,對於非測量類,例如闇弱目標檢測,特別是曝光時間有限或者光子數有限的圖像拍攝。CMOS則體現出其獨有的優勢---超低的讀出噪聲。

QHY16200A

天文攝影是選CCD還是CMOS?

QHY09000A

天文攝影是選CCD還是CMOS?

(圖: QHY16803A和QHY09000A相機,採用4K*4K,9um像素芯片和3K*3K,12um像素芯片,該相機內置7孔濾鏡論,是中學天文臺和高校天文臺天文教學首選產品)

讀出噪聲是弱光成像儀器的一個重要指標。什麼是讀出噪聲呢? 且聽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