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日本那麼多推理小說,卻很少改編成動漫?

為什麼日本那麼多推理小說,卻很少改編成動漫?

前有江戶川亂步、松本清張、京極夏彥等大師引路,後有東野圭吾、伊坂幸太郎、宮部美雪、湊佳苗等後起之秀接班,日本的推理文學一直在逐漸發展壯大。

這些人的作品,被改編成電影是家常便飯,但被做成動畫的,卻只有很少一部分。

為什麼日本作為動畫大國,卻不考慮把這些他們引以為豪的推理文學做成動畫呢?

我認為,受眾不同是最主要的原因,整天看《名偵探柯南》的觀眾每年會看幾本小說?喜愛推理文學的觀眾有多少在看動畫?這之間有交集,但不會太多。

為什麼日本那麼多推理小說,卻很少改編成動漫?

究竟是該傾向於討好原作粉絲,還是滿足動畫觀眾,這是個兩難的抉擇。近幾年的大部分涉及推理的作品,都少不了俊年靚女元素來支撐,然而傳統文學並不會給鬍子拉碴的大叔配一個冒失的美少女做助手,換句話說就是萌點不夠。看看隔壁的《冰菓》就懂了。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綾辻行人那麼多好作品,卻只有《another》被做成了動畫。

為什麼日本那麼多推理小說,卻很少改編成動漫?

退一步講,並不是說沒有宅元素就不會成功,但問題是,一本正經的講故事其實是很吃虧的,越是劇情向的作品,就越容易招來更加嚴格的評價。而且如果是打著滿足原作粉絲的旗號來宣傳,那更會引來無數指摘。

就算像京極夏彥的《魑魅之匣》一樣真的做出來了,還有觀眾會因為信息量太大,以及“過於硬核”,而根本看不懂。。

為什麼日本那麼多推理小說,卻很少改編成動漫?

動畫和文本是兩種不同的載體,TV動畫的實際內容每週往往只有20分鐘,《柯南》那種一集講一個完整故事的單元劇還好說,如果用一季12集完成一個推理,觀看體驗將非常差。因為一週過後,很多人根本記不得上一集的細節了,也無從談起推理,觀眾的參與度非常低,失去了這種題材應有的樂趣。

為什麼日本那麼多推理小說,卻很少改編成動漫?

雖說推理文學被動畫化的次數很少,但還是有一些比較適合做成動畫的。

比如說東野圭吾的《放學後》,以校園為舞臺,發生在老師和女高中生們之間,作案的手法雖然單純,但懸疑氣氛塑造的很棒,比較適合以動畫的形式展示。再比如伊坂幸太郎的《金色夢鄉》,這部作品帶有反映了一個比較黑暗的社會現狀,以一次極為重大的事件為開篇,插敘的內容是主角們的大學生活,也比較適合做成動畫。萬一真的做出來了,說不定還會被譽為“治癒神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