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HI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主要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拥有研究生自主划线资格。

学校始建于1920年,当时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其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并一直沿用至今;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长铁路局领导,属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1950年6月,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的新阶段;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据2016年9月哈工大官网信息显示,哈工大拥有校本部、威海校区和深圳校区(筹),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其中校本部校园面积347.49公顷,建筑面积203.86万平方米 ;专任教师总数为3695人;下辖20个学院,开办87个本科专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

形象标识

校徽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徽是由“展开的书、英文字母、数字、美丽的建筑和环绕的齿轮”所组成。

展开的书:形如鸟的双翼,寓意哈工大人永远飞翔在知识的世界,不懈地探求真理;

英文字母HIT:哈工大英文全称“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缩写,寓意哈工大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理念;

数字1920:哈工大的建校时间,彰显哈工大积淀深厚的悠久历史;

美丽的建筑:造型独特、气势恢宏、中心对称、细部收敛的俄式风格的学校主楼图案,寓意哈工大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追求卓越的信念;

环绕的齿轮:环形而放射形状,象征知识和科技的力量,代表哈工大的理工特色,寓意哈工大不断向社会输送知识和优秀人才。

校徽似东升旭日,表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20年建校起就是一所探求真理,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开放式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科建设

据2016年9月哈工大官网信息显示,哈工大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9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6个。

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材料科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的研究机构行列,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已进入全球前1‰的研究机构行列。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其中,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位列A+档(前2%);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位列A档(2%~5%);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光学工程、软件工程、城乡规划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学9个学科位列A-档(5%~10%)。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12个学科位列B档,食品科学与工程等7个学科位列C档,位于A类学科数占参评学科总数比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六位。

2018年5月,获准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光学、电机与电器、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飞行器设计、环境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社会学、数学、物理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金融硕士、翻译硕士、建筑学硕士、工程硕士、城市规划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物理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先进装备制造科学学科群、城乡建筑可持续发展学科群、社会学、数学、物理学、光学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教学建设

英才学院

英才学院为哈工大对拔尖本科学生实施“精英教育”的荣誉学院,其学生来源于学校当年录取的优势专业的高分考生,涵盖机械、电气、信息、材料、土建、航天、力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共计40余个专业,招生规模为工大当年新生录取总数的5%。

培养模式:本研连读、过程分流。学制为“4+2+x”年(x是修读博士学位年限)。每学期结束进行综合考评,合格者才能继续保留读研资格。1-2年级重点考核学习能力和外语水平,3-4年级重点考核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院实行导师制,二年级为全体学生配备导师,参与导师指导的科研活动、外事活动和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接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奖学金:英才学院人民奖学金的覆盖率全校最高,每学期获奖人数约为学院学生总数的70%。此外每年度还有一批特殊奖学金、助学金的名额。

课程教学:英才学院执行独立的培养方案,按照“大类培养+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模块化方式设置基础平台课。

国际化交流:英才学院负责全校本科生国际化交流的学生选派和海外交流奖学金的评选工作,能够为学生提供联合培养、短期交流、游学参观、国际会议、海外实习等各类交流学习机会,同时会对英才学院的学生给予更加优惠的选拔政策。

科技创新:英才学院通过创新文化引领、制度机制保障、宣传发动、平台体验和总结表彰五个途径,鼓励学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致力于原创性成果的研究。据2017年1月英才学院官网信息显示,近三年来,学院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共获得国际级奖项51人次,国家级奖项89人次,省级奖项279人次。

质量工程

据2016年9月哈工大官网信息显示,哈工大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1个,国家精品课程2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2014年,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动漫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设3个专业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工程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焊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国家级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力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机械基础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数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微电子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学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中心、飞行器与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土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应用物理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高端装备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精品课程:材料力学、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力学、机械原理、大学化学、电工学、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力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原理、水质工程学、数据结构与算法、C语言程序设计、集合论与图论、金属工艺学、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机械设计、传热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AD/CAM技术基础、工程训练、工程流体力学、电路、会计信息系统、物理光学、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会计信息系统、机械设计、污染控制微生物学、C语言程序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技术基础、物理光学、电工学、单片机原理、电路、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机械原理、工程训练、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集合论与图论、管理信息系统、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水质工程学、大学化学、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结构力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