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爲主義療法

行為主義治療是針對特殊的問題行為(不良行為或正常行為),運用提高目標行為(不良行為或正常行為)發生率或降低問題行為發生率的種種行為技術,以最終矯正問題行為的治療方式,其理論基礎是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研究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 Skinner,BF)揭示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 Bandura,A)和華生( Watson,J。B)提出的學習理論以及法國精神病理學家讓內( Janet,P。MF。)倡導的再教育理論。

行為主義療法

心理學 抑鬱症 強迫症 焦慮症 狂躁症 恐懼症 婚姻情感 職場壓力

行為主義治療的特點在於:強調外在的看得見的不良行為或變態行為,不操心引起這些問題行為的原因及其演變過程;強調最近而不是過去的不良行為或變態行為,即重視現有症狀;強調根據行為改變的程度來評價療效。

行為主義治療與精神分析治療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把問題行為看作是習得性反應,是不良學習的結果,後者則看作是內心衝突不能解決而表現出來的症狀;前者側重於問題行為的矯正,用良好行為或正常行為來代替不良行為或變態行為,後者則側重於幫助病人對自己問題行為的“領悟”,一旦“領悟”,治療便告結束;前者消除問題行為的方法是制定良好行為或正常行為的學習過程,後者則依賴分析、解釋使病人對問題行為癥結的領悟而最終在此基礎上解決問題行為。

心理學:行為主義療法的10種常用方法系統脫敏療法

系統脫敏療法是一種減輕恐懼、焦慮、敏感的治療方法。因為治療過程是有序而連續的,故稱系統脫敏療法,其原理是:恐懼、焦慮等神經症性症狀起因於中性刺激(原來不會引起恐懼、焦慮反應)與恐懼、焦慮反應多次結合而演變成的較為穩固的恐懼、焦慮刺激,如果能將這種演變而成的恐懼、焦慮刺激與鬆弛反應多次結合,則就能逐漸削弱恐懼、焦慮刺激與恐懼、焦慮反應之間的聯繫,減輕對恐懼、焦慮刺激的敏感性,從而使它們最終還原成不會引起恐懼、焦慮反應的中性刺激。

系敏療法的實施有兩個條件,即必須進行兩種準備工作。

一是要學會肌肉放鬆,以達到隨時隨意進入到“全身鬆弛”的狀態。

二是將引起恐懼,焦慮反應的刺激情景按恐懼、焦慮強度由弱到強(由低到高)順序排列滿灌療法

滿灌療法不需要進行任何放鬆訓練,而一下子呈現最強烈的恐懼、焦慮刺激(衝擊),或一下子呈現大量的恐懼、焦慮刺激(滿灌、氾濫),以迅速糾正病人對恐懼,焦慮刺激的錯誤認知,並消除由這種刺激引發的習慣性恐懼、焦慮反應,故也稱衝擊療法或氾濫療法,標記獎勵療法

標記獎勵法又稱代幣券法,此療法根據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原理,用獎勵的方法強化所期望的行為,常應用於智殘兒童、行為障礙兒童、呈現嚴重行為衰退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來塑造新的行為。厭惡療法

厭惡療法是把不良行為與引起軀體痛苦的刺激結合起來,使病人在發生不良行為的同時感到驅體的痛苦反應,從而使病人對不良行為產生厭惡而使其逐漸消退。軀體痛苦反應的刺激可以通過想象引起,也可以通過藥物等化學手段或電擊、彈拉橡皮圈等物理手段引起。自信訓練療法自信訓練療法是通過讓病人學會表現自己以增強自信心而消除恐懼、焦慮等消極情緒。一個人之所以對自己缺乏信心,主要是因為沒有或不善於表達自己,只要有了表達自己並善於表達自己的行為,就不會害怕表現自己,就有了信心。行為塑造療法

行為塑造法是根據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研究結果而設計的培育和養成新反應或行為型式的一項行為治療技術,是操作條件作用法強化原則的有力應用之一。行為塑造法的應用不僅要求病人的積極參與,而且也需要所有有關醫務人員和病人家屬的密切配合。只有這樣才能使病人的接近或朝著最終目標的變化能得到及時而又適當的強化,並使病人的行為愈來愈逼近最終的目標消退療法

所謂消退法,指的是通過撤銷促使某些不良行為的強化因素,從而減少這些行為發生的行為矯正方法。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對不良行為不予關注,不予理睬,那麼,這種行為發生的頻率就會下降,甚至消失。消退法常被用於治療兒童的多種問題行為,如攻擊行為、暴怒發作、多動症等。示範療法

示範療法 又稱模仿療法。通過患者觀察和模仿來矯正其適應不良的行為或神經症反應。示範療法所依據的行為治療原理是:人的各種行為,無論是適應性行為還是不良行為,都是通過後天的學習獲得的。因此,通過同樣的方式也可以改變不良行為,或重新學習適應性行為。理性情緒療法

理性情緒療法是在行為主義治療中加入認知因素,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Els,A)於20世紀50年代創立。理性情緒療法的治療整體模型是“ ABCDE”,是在埃利斯的“ABC理論”基礎上建立的。生物反饋療法

生物反饋療法是利用生物反饋技術,按照生物反饋儀上顯示出來的諸如肌電、皮膚電、皮膚溫度、腦電、心率、血壓和血管容積等生物學信息,通過肌肉、精神放鬆訓練,以調整與這些信息有關的內部器官系統的病理性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