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孔捷多次敗給日軍,爲什麼解放後也能和李雲龍一樣授少將軍銜?

踏雪尋梅wsy


別看書中和電視中為了拔高李雲龍,把程瞎子、孔二愣子都有點糟賤,實際上,這些抗戰時期的團長,個頂個都是能征慣戰的戰將,拿出來,誰都不是省油的燈。就說孔捷,雖然因為輸給小日本被免職,但別忘了,面對山本的特種兵戰法,李雲龍也一樣吃了大虧,孔捷被免職不是因為打了敗仗,而是因為他們團擔當的是總部警衛,關鍵時刻沒頂住差點讓總部被包圓。但也沒過多久,孔捷就官復原職了。

雖然新二應該是個比不上獨立團和新一的新部隊,但孔捷搞得也是風生水起,比之李雲龍和丁偉也並不遜色,要知道李、丁可都是眼高於頂的人物,能入他倆法眼、與他倆並列,足以證明老孔不差。而收復黑風寨,算不上孔捷的敗筆,反倒算是他善於搞統戰的佐證,尤其是在平安縣城戰鬥中,他跟丁偉不約而同地判斷出李雲龍在搞大動作,並能毫不猶豫投入全部戰鬥部隊,除了說明他們的戰鬥友情,更說明單位一線指揮員的軍事素養和敏感。

抗戰之後,李雲龍雖然成了華野的香餑餑,但客觀來說,進步不算快。反倒是丁偉和孔捷,挺進東北之後算是走上了快車道,縱隊司令、主力軍軍長……孔捷還去了朝鮮,跟美軍真刀真槍幹了一仗。當時四野去朝鮮的,個頂個頭號主力(當然除了在海南的43軍,彭總一激動給了38軍一個“萬歲軍”,把43軍上下那個激動,非要申請入朝作戰搞個“萬萬歲軍”),李雲龍在臺海前線也是很眼紅,如果孔捷不夠強,他提軍長的時間可比李雲龍早……

客觀來說晉西北鐵三角,丁偉是佔一個大局觀和戰略敏感性,能那麼早意識到中國國土的威脅在北不在南,這已經超越了軍事範疇更近於政治家的層次(當然活得太明白也是丁偉的悲劇);李雲龍是軍事戰術的天才,他對於特種兵作戰和亮劍精神的吹捧,決定了他的上升空間其實有限;而孔捷雖然不顯山露水,但卻是三人中最均衡、最值得信任的軍長。丁偉太聰明,李雲龍太桀驁,唯獨孔捷最有大局觀、能堪重用。

所以後來的後來,丁偉不知所蹤,李雲龍被一幫黨棍搞來搞去,唯獨獨掌一個主力軍鎮守北國邊疆的孔捷,反而成了李家趙家託孤的最好去處,這並不是說孔捷有多聰明,或者有多識大局……性格決定命運,厚道的老孔,得善終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老孔絕對配得上少將軍銜,更甚至,即便是卡55授銜的硬槓槓,老孔評個中將也不過分……


搬不動的小強



就好比一個足球隊裡,不能十一個人都是前鋒,都想著去進球,當然也要有人在中後場負責防守,攔截,破壞對手的進攻,這也就是足球場上的髒活兒,累活兒。每個人的位置不同,要乾的活兒不一樣,不能因此就說贏球就是前鋒的功勞,和防守隊員無關。

俗話說,贏球靠進攻,奪冠靠防守,可見防守說任何一個球隊立足的根本。髒活兒累活兒沒人幹,或者幹不好,前場進攻球員進再多球也是白搭。著也就是那些動不動打出四比五之類的大比分的比賽,雖然看著熱鬧,但是技術含量其實比較低的原因。

好的球隊應該是一個整體,攻守要均衡,而且陣型要保持的很好,相互協作,比如防守也需要前場進攻球員就地反搶,為中後場球員上來搶斷攔截爭取時間,進攻的時候,也需要部分防守球員來做好保護,以免被對手打出快速反擊。


軍隊也是一樣。既需要李雲龍這種敢打能打的將領,但是也不可能所有的將領都跟他一樣,光佔便宜不吃虧,光想吃肉,不想喝湯。尤其是大兵團作戰中,負責阻援得部隊不僅戰術紀律玩好,作風要好,而且要付出比較大的犧牲開為友鄰部隊爭取時間。

再亮劍的三個團中,如果說李雲龍的部隊是前鋒進攻線,那麼丁偉就是中場負責攔截並且掌握攻防節奏的球員,需要良好的大局觀,這也是丁偉提出三個團互為犄角的意義。相比之下,孔捷就是後防線了,在幹髒活兒,累活兒。


所以球隊打了敗仗,被鬼子進了球,背鍋捱罵挨處分的是孔捷,但是打硬仗能撈好處的時候就是李雲龍上了。作為亮劍中的防守隊員,孔捷不僅幾次付出慘重的代價開掩護總部,尤其是在主動出擊,支援李雲龍圍攻平安縣城的戰鬥中,主動幫助李雲龍阻擊來援的日軍,是特別有犧牲精神和奉獻精神的。

所以說,共軍能夠勝利,不僅是因為又李雲龍這種能打硬仗從來只佔便宜不吃虧的將領,更是因為有丁偉這種具有良好的大局觀的戰略型人才,最重要的是因為有無數像孔捷這樣的在勇於犧牲的將領和戰士。而在論功行賞的時候,孔捷和丁偉,李雲龍一樣,被授予同樣的軍銜,則是意味著對他們的貢獻的肯定。


蕭武


孔捷是老紅軍,八路軍時期出任團長。在抗美援朝時,他已是軍長。按照1955年授銜標準,孔捷授少將軍銜只低不高!

1955年授銜的時候,我國參考了蘇聯、朝鮮等國的軍銜體系,共設6等19級。授銜人數:10位元帥、10位大將、47位上將、177位中將和802位少將。

當時,有三個因素作為授銜標準:各人當時的職務;在黨內軍內的資歷;各人的軍事戰功。

第一,按照當時的職務。孔捷在抗美援朝時,就是軍長了。軍長授銜少將,屬於最低級別了。

1955年授銜時,軍長只有2人被授予大校軍銜。一位是16軍軍長尹先炳,貌似是因為生活作風問題。另一位是28軍副軍長肖鋒,因其下屬的82師攻打金門失利,所以也是大校軍銜。

第二,孔捷在黨內和軍內都算老資歷。

孔捷在鄂豫皖時期就參加革命,只比李雲龍晚幾個月。絕對屬於老紅軍老革命!1937年後,孔捷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獨立團團長。之後,任新編第二團團長。抗戰時的團長,很牛了。這時候的團長,就是建國後的軍長苗子。

第三,再看看孔捷的戰功。

首先,要澄清一點,孔捷只敗給日軍一次,沒有多次敗給日軍。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能以一次失敗評價一位將領。

李雲龍也敗給過山本特工隊一次,而且,團部都被滅了,媳婦被綁走了,政委負傷了。要不是後來李雲龍拿下平安縣城,他李雲龍肯定也會被總部處罰。

其次,李雲龍因為負傷一次,很多重要戰役都沒有參加。而孔捷參加了我軍四野的所有重大戰役: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遼瀋戰役、平津戰役、中南戰役、海南戰役。孔捷率軍從松花江一直打到海南島,這才成了軍長。

而且,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孔捷還率軍隨四野H兵團入朝作戰,參加了四次戰役。有這份戰功,孔捷授予少將軍銜,完全沒問題。

畢竟,孔捷沒犯錯誤,作為軍長就該授予少將或者以上軍銜。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孔捷授少將,當之無愧!

第一,看資歷。

孔捷在抗日戰爭時期,即成為獨立團團長,這份資歷無論怎麼說也夠了。抗日戰爭時期的團長,授上將的都有,授他個少將,資歷沒問題。

如果孔捷戰功再大些,授箇中將也在情理當中。

第二,看能力。

很多人覺得孔捷的能力在晉西北鐵三角中偏弱,不如丁偉和李雲龍,錯!

首先看孔二愣子的幾次戰鬥。

一戰坂田聯隊,在裝備、兵力全部落後的情況下,打得英勇頑強,艱苦卓絕,政委李文英犧牲,孔捷負傷。敢打敢拼!贊!

二戰山本特戰隊。黑夜遭遇襲擊,裝備同樣全面落後,依然成功地阻擊了山本,保護了總部。傷亡雖重,非戰之罪,實乃出其不意也。李雲龍連老婆都被搶走了呢!

孔捷的“弱”,是和帶著主角光環的李雲龍相比較而已,和同級的指揮員相比,孔捷同樣強悍地很。屢次違抗命令的屢次被撤職成天喝酒犯錯誤的李雲龍都能授少將,孔捷憑什麼不能?

第三,看人心。

孔捷被撤職去養馬,獨立團戰士送別孔捷,那種依戀,那種深情,那種發自心底的佩服,不正好說明了孔捷的帶兵能力嗎?如此得人心的團長,能是弱雞?

第四,看成績。

在敵我頑勢力交錯的晉西北,面對不停地掃蕩和艱苦卓絕的鐵壁合圍,孔捷帶領獨立團轉戰南北,從不言棄,把獨立團帶得嗷嗷叫,這就是最大的功勞。在抗戰最艱苦的時候有這樣的成績,牛!

第五,看強弱。

很多人覺得李雲龍比較厲害,但李雲龍的成功,是建立在兵行險著之上的。

當時,各個根據地被鬼子分割得七零八落,通訊不暢通,各團、營、連各自為戰,李雲龍愛冒險的特點成為一個優點。

但是,當根據地連成一片,當我軍由各自為戰的游擊戰模式轉變為大兵團作戰時,喜歡冒險的李雲龍就不可避免地成為短板。淮海戰役時,他作為師長,撤離崗位,私自帶領突擊隊突入敵後,自己差一點被幹掉。

所以,在以大兵團為單元的作戰中,能夠嚴守紀律堅決執行命令的孔捷,發揮的作用比李雲龍更大。這也是孔捷能夠入朝作戰的原因之一。

象李雲龍這樣的傢伙,好用是好用,就是讓人提心吊膽的。

第六,看戰功。

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孔捷有功,雖未有李雲龍那麼突出,但是遍觀我軍戰史,老十八集團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無一弱者。

問題是:李雲龍在淮海戰役負傷之後,同樣再無戰功。

更大的差別在後面。那就是孔捷參加了入朝作戰。這個履歷很牛X,是丁、李二人所沒有的。這是建國後第一場大戰,我們英勇的志願軍,在全方位落後於敵人的情況下,硬是靠亮劍精神把,敵人趕回了三八線。

毫不誇張地說,這場戰爭震驚了整個地球。

在各方面都落後的情況下,浴血奮戰,艱苦卓絕,一個積弱百年,剛剛建國的國家,硬是把以頭號強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回了三八線。

壯哉志願軍!

所以累積朝鮮之功,孔捷授少將就名正言順了。

第七,加分項。

孔捷參加的朝鮮戰爭,有幾個特點:

一是朝鮮戰爭是我們跟世界是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直接對壘。

二是朝鮮戰爭是在武器裝備差了整整一代的情況下的不對稱戰爭。

三是朝鮮戰爭是我軍首次接觸現代化戰爭。

四是朝鮮戰爭是我們跟十幾個國家的聯軍硬槓。

五是我們首次跟全機械化、立體化的軍隊交手。

六是我們首次出境作戰。

毫不誇張地說,跟這樣一個高度工業化、現代化、機械化的強敵交手,經受了血與火的現代戰爭的洗禮,戰爭打開了孔捷眼前的一扇大門,他看到了全新的天地和不一樣的戰爭。

在朝鮮指揮一個軍之後,孔捷已經成為一個具有現代戰爭視野的將領,在某種層次上,他已經超越了很多同時期的將領。

那麼,有情、有義、有勇、有謀、有擔心、有熱血、有資歷,有戰功,敢打硬仗、服從指揮、服從大局、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的孔捷同志,授個少將過分嗎?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脂肪故事。專注《亮劍》。


脂肪故事


勝敗乃兵家常事。

陳賡的三八六旅主力都因大意被日軍偷襲過,損失不小,叫劉帥狠批了一通 ,但這不影響陳賡的名將身份,因為沒有百戰百勝的將軍。

實際上,由於日軍在武器裝備、機動能力和單兵素質等幾方面對我八路軍的較大優勢,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吃了不少的敗仗,作戰環境確實艱苦卓絕,比如左權將軍犧牲的十字嶺戰鬥,在日軍的合圍下,沒有武器的大批北方局幹部和魯藝學員等,或跳崖或被俘,傷亡非常慘重,彭德懷副總指揮也是驚險突圍,難道還要影響他評元帥不成?

開國中將劉志堅與日軍作戰時受傷被俘,被抓進日軍據點,後面是在王近山的組織下趁敵人押送時半路截擊才搶了回來,這性質可比孔捷嚴重多了,歷史是殘酷的。



孔捷的新一團被日軍特戰隊偷襲,在一群裝備精良受過特種作戰訓練的敵人面前,大多數幾個月前還是農民的八路軍戰士,吃虧是一定的。李雲龍的團部所在地趙家峪不是也被山本襲擊了嘛,損失慘重,政委負傷,這也是敗仗。

另外,也不是多次吧?

被偷襲後孔捷降為副團長,李雲龍不就調來了,再以後孔捷重新擔任團長時,沒看見有什麼明顯的敗仗。人民軍隊就是在不斷的對敵鬥爭中發展和壯大起來的,失敗乃成功之母。




著名的關家堖戰鬥,近萬八路軍啃不動岡崎大隊(亮劍裡表現不真實),新成立的決死一縱隊也參加了那次苦戰,傷亡極大,可是越這樣的硬仗對部隊越是鍛鍊,薄一波報告總部講,關家堖打出了兩個主力團。

至於解放後授銜,考慮的更多的是參加革命時間、從軍資歷和軍中職務等等,孔捷在抗美援朝時已是軍長,老紅軍出身,授少將一點沒毛病。


度度狼gg


從資歷,能力,戰功等方面來講,紅軍時期,抗日戰爭初期的主力團團長,授箇中將銜才是正常的,少將已經有點偏低了。

說到偏低,主要是因為他們幾個都是四方面軍出身的。由於張國燾的原因,四方面軍一直是被打壓的,從上到下,沒有幾個不是受到牽連的。徐向前能是元帥,那是他必須得是,不能不是,四方面軍必須得有一個代表嘛。但在抗日戰爭時期,徐帥也是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的,一共三個主力師,林彪是師長,賀龍是師長,另一個師長呢?按理來說,絕對應該是徐向前,但卻給了劉伯承,不是說劉的資歷不夠,能力不行,因為這個師的組成,就是四方面軍的班底,徐可是四方面軍的總指揮呀,結果,徐才當了副師長

關於軍銜,還有很多的故事,打字太費力,有機會歡迎一起探討


青春不再162636932


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抗日武裝隊伍。

《亮劍》中的孔捷,為八路軍129師386旅獨立團團長。據悉,《亮劍》是近些年來拍攝的連續劇中,復播最多的一部。

1955年部隊授銜時,原獨立團團長李雲龍、新一團團長丁偉、新二團團長孔捷均被授於少將軍銜。那麼為什麼打過敗仗的孔捷,還能授予將軍銜呢?

在國共合作的八年抗戰中,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代價。才從本土趕走了日本侵略者,至於孔捷所打過的敗仗,只是當時八路軍坑戰時歷史的一個縮影。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新四軍同樣付出了慘重的犧牲代價,才換得了最後的勝利。

在《亮劍》中,作為386旅的三個主力團:李雲龍的獨立團、丁偉的新一團、孔捷的新二團。在抗日戰爭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雖經九死一生,但最終迎來了最後抗戰勝利的時刻……



在抗美援朝時期,孔捷作為一名師長率部入朝作戰。最後也是以勝利者的身份回到了祖國。


在1955年授銜時,孔捷隨同丁偉、李雲龍一起授予將軍銜也是名至實歸。


水煮老牛慢火燉


因為1955年那次授銜,主要的標準不是某一場某一次戰役的勝利,而是看資歷、戰功和當時職務。


看資歷:孔捷和李雲龍一樣,都是老紅軍出身,爬過雪山,趟過草地,然後參加抗戰,組成了晉西北鐵三角,他和李雲龍一樣被授予少將,有何不可?

看戰功:孔捷也有自己的優勢——參加過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主動對外出擊,直接和當時最強大的軍事集團較量,這樣的經歷難道不足以授少將軍銜?


看職務:孔捷當時的職務是軍長,這一點和李雲龍一樣,都是軍長,都是正軍級,憑啥你李雲龍能當少將,我孔捷就不行了?

綜上,無論從資歷,戰功,職務哪方面來說,孔捷都不弱於李雲龍,為什麼不可以授少將?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星城搞機娃



授銜除了軍功,資歷外,還有其它一些綜合參考,儘量做到平衡於公平公正,大家也知道,人數眾多,不可能做到細緻入微,難免有高有低。

孔捷雖然敗給過日軍,但資歷和李雲龍差不多,晚入伍10個月而已,還有就是去朝鮮度過金,授少將基本上合情合理,其實授銜資歷是要比軍功重要的,比如粟裕大將,以軍功是完全可以授元帥的,但是他辭了,主要的原因還是他覺得自己資歷不夠,粟裕最出彩的軍功都是解放戰爭立的,而在井岡山時期地位很低。


在亮劍裡,孔捷一出場就遇到山本的特種部隊,從獨立團團長一下子被擼去餵馬,是李雲龍請求領導讓他當副團長才留下來,可見孔捷和李雲龍是平級的,不過孔捷不想欠人情,居然想剁兩個手指頭當人情,不愧孔二楞子的稱號,挺有個性的一個人。

孔捷帶兵其實也很厲害的,知道他要走,手下的兵居然也想跟他走,一開始還不想認李雲龍,把兵帶成那樣的將軍估計也不多,不過李雲龍更歷害,把他們都帶成了狼兵。


幹掉山騎大隊之後,孔捷到新二團當團長,和李雲龍,丁偉配合得很好,被稱為晉西北鐵三角,雖然打仗不如李雲龍,但表現也算可以,李雲龍打平安縣城也是心領神會全力支援,表現可圈可點,後面還說服黑雲寨參加八路軍了,只不過被李雲龍破壞。


在此期間,李雲龍三次被降職,本事不小,惹事也是不含糊,李雲龍功過相抵,所以總體上看孔捷這時候和李雲龍各方面綜合下來是差不多平級。

在解放戰爭中,李雲龍劃歸華野之後,表現出彩,最先攻入趙莊,硬是頂住了楚雲飛,並且猛虎掏心楚雲飛,不過搞的兩敗俱傷,從此無仗可打,傷愈想去朝鮮沒被批准。


孔捷在解放戰爭中雖然不是很出彩,不過有機會去朝鮮度金啊,帶部隊越過三八線佔領韓稱,羨慕的李雲龍每天在沙盤上只跳角,在朝鮮面對的可是以美國為首的16國聯軍吶,也是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民族自信心的恢復之戰,從此西方國家再也不敢小看中國。

以朝鮮戰爭的資歷,可以說孔捷的軍功都要高李雲龍很多了,朝鮮戰爭有多不容易,當他說給李雲龍,丁偉聽,兩個人都沉默了。

所以說三個人評銜的話,綜合來看,基本上是旗鼓相當的,在四方面軍時,基本上同級,抗日戰爭時期也是同級別,解放戰爭同級,三個人中,孔捷還是唯一去過朝鮮打仗的,雖然李雲龍軍事水平比他們兩個要高點,不過犯的錯誤太多了,三個人同為少將,基本上合情合理。


國輝影視劇


第一,授少將高嗎?不高!我認為授低了!

1,孔捷跟李雲龍一樣,在鄂豫皖時期就參加革命,屬於老紅軍老革命。孔捷入伍比李雲龍晚幾個月,那時李雲龍只是一個副班長。李雲龍在紅軍時期就當到了團長,按那個時期軍事幹部成長速度來分析,孔捷應該在抗戰開始前也已經做到團長。55年授銜的時候,紅軍時期的團長大部授予上將,少部分授予中將!孔捷授少將,的確有點低了。

2,孔捷和李雲龍都是陳賡大將386旅麾下的猛將。解放後55年授銜,師長級(劉伯承)元帥軍銜,旅長級(陳賡)大將軍銜,旅級建制下的團長,普遍授予上將或中將軍銜,如陳錫聯抗戰初期為385旅769團團長,55年授予上將軍銜,其資歷應該和孔捷、李雲龍相等。再來看看孔捷386旅的老戰友,周希漢、李成芳授予中將。陳康也是中將,可是他的資歷就比孔捷淺多了,抗戰初期他只是一個營長。查玉升授予少將,但是,孔捷當團長的時候,他還只是一個連長!可見,孔捷的少將的確有點偏低了,最起碼應該是中將軍銜!

3,再來看看孔捷的那個軍,孔捷是軍長,才授予少將,而他手下的師長,好幾個也都授予了少將!因為孔捷的軍參加了抗美援朝,而同期,李雲龍和丁偉都在後方沒有參戰。所以,孔捷的軍在抗美援朝戰役中是立下赫赫戰功的,所以,不排除他的手下師長因為軍功而榮升少將。按道理,孔捷應該也是軍功等身,55年理應授予中將!所以,無論是從戰功還是從指揮體系上來說,孔捷的少將都是偏低的。

二,孔捷沒有能力嗎?錯!孔捷的軍事才能和指揮藝術絲毫不遜於李雲龍和丁偉!

1, 有些人覺得孔捷的軍事才能在鐵三角中偏弱,不如李雲龍和丁偉,錯! 其實那是一種錯覺。這種錯覺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旅長陳賡撤掉他的團長職務以後,孔捷的委屈和苦悶,好像不如李雲龍敢說敢講,敢作敢當。其實,這是性格使然。鐵三角三個軍事主將,性格是大不相同的。李雲龍有點痞氣,丁偉有點匪氣,而孔捷有些傻氣!

2,孔捷多次敗給日軍嗎?沒有!劇中僅有一次讓孔捷被撤職的失敗,就是山本特戰隊黑夜襲擊八路軍總部,卻誤闖入孔捷的駐地,孔捷因為大意,且事發突然,所以吃了虧。在當時的戰爭條件和裝備水平下,面對火力如此強大的日軍特戰隊,偶然一次失敗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李雲龍接手孔捷的部隊後,對孔捷連諷刺帶挖苦,後來,不也被山本偷襲成功,連老婆都被綁走了嘛!

3,孔捷指揮作戰還是非常強悍的,李雲龍打平安縣城的時候,攪的晉西北好像翻了天,連太原的鬼子都出動來增援!當時,八路軍通信聯絡比較落後,團一級沒有電臺。孔捷在沒有上級指示的情況下,準確判斷出是李雲龍在惹事,敢於臨機決斷,果斷狙擊!特別是他那句“我命令……”,讓人熱血沸騰,為他的堅定和果斷由生敬意!

4,《亮劍》畢竟是一部藝術作品,為了刻畫主角李雲龍鮮明的藝術特色,無論是孔捷,還是丁偉,都必須服從於藝術需要,就好比陳佩斯和朱時茂演的小品《主角和配角》似的,配角不能搶了主角的戲。所以說,孔捷的弱不過是為了突出李雲龍的主角光環罷了。

從以上分析,孔捷的少將授的當之無愧!而且,我認為,少將有點偏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