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上市爲何阿里會緊張!

9月20日,美團點評正式登陸港交所,IPO定價為每股69港元,這也是繼小米之後登陸港交所的又一個互聯網巨頭。伴隨美團點評IPO過程,外界關於美團業務模式、邊界與擴張、估值高低的討論眾多,然而作為主角的美團點評卻仍然延續了其一貫的低調風格,始終三緘其口。

相比較下,近期鬧騰最歡的卻是阿里,接連舉辦全球投資者大會和雲棲大會,按照往年慣例,投資者大會本應在第二季度舉辦,今年卻改期至9月中旬,與美團IPO時間正好撞車,箇中緣由耐人尋味。

美團上市為何阿里會緊張!


巧合的並非僅此一件事。8月23日,就在美團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的當天,阿里公佈了今年第二季度財報。發佈財報的同時,阿里宣佈將整合餓了麼和口碑,成立一家全新的本地生活服務公司。據悉,該公司目前已經收到來自阿里、軟銀等投資方約3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

與此相似,8月2日星巴克與阿里在上海宣佈達成戰略合作,然而外賣業務的上線時間卻拖到了美團IPO的前一天。9月19日,餓了麼和星巴克外賣試運營在北京和上海部分門店正式開啟。此外,早在7月初,餓了麼便宣佈啟動為期兩個月的“夏季戰役”,投入30億,力爭在一年內將市場份額提高到50%,以掌握競爭主動權。

有互聯網分析師認為,無論是口碑和餓了麼的整合消息,還是星巴克上線外賣業務,都在之前已經確定,然而阿里卻選擇在美團上市時間點集中公佈消息,背後阻擊美團上市的意圖非常明顯。如果把時間線拉長,可以發現,阿里曾是美團最早期的投資者之一,兩者即便不算是親密無間的“戰友”,也稱得上是舊相識。那麼,阿里為何會對美團上市如此介懷?全面圍堵的背後阿里到底在緊張什麼?

美團上市為何阿里會緊張!


生活服務萬億級市場潛力釋放

阿里動作頻出,很大一方面原因在於生活服務市場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德勤中國在2018年9月發佈的《數字化生活服務市場生態展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稱,中國生活服務市場在2013年至2017年間,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18.4萬億元;生活服務電商市場在線門店滲透率亦從2013年的7.7%增長到2017年的44.6%;預計到2023 年,滲透率將超過八成。

《報告》顯示,2023年生活服務市場整體規模將達到33萬億元,接近2017年水平的一倍,其中生活服務電商市場規模已達2.7萬億,未來5年有望超過8萬億,彼時外賣市場的交易額也將達到2017年的5倍。

即便是進入到下半場,生活服務行業可以說是受互聯網流量紅利消褪影響最小的行業之一。假如用實物電商行業來對比,作為一個普通的消費者,不太可能每天都有購物需求,但卻會每天產生生活服務消費方面的需求,比如吃飯、出行等。按照邏輯推論,生活服務行業產生的流量通常都會大於電商行業,甚至是大於其他互聯網行業,因此,互聯網巨頭想要佔領生活服務市場實屬情理之中。

在生活服務領域,美團暫時佔據領先身位,作為一家綜合性生活服務電商平臺,美團的業務涵蓋了人們吃喝玩樂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聚焦大眾、剛需、高頻的生活服務品類,美團創建了真正覆蓋全國的“線上+線下”業務模式,服務對象由需求端擴展至供應端,提升了整體服務行業的互聯網滲透率。

美團市值超到500億美元,這也進一步印證了生活服務市場的廣闊發展前景。更重要的是,本地生活業務對阿里的核心——電商有著超乎意料的價值。阿里執行副主席蔡崇信認為,餐飲和其他本地服務市場代表著萬億美元的商機。為此商機,阿里可以暫時允許利潤率的下降出現在財報上。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阿里即便付出了巨大財務上的代價,也要堅持佈局本地生活市場,而在這個過程中,美團是一個繞不過的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