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我們調研了500個外賣用戶,發現爹媽才是外賣真正的對手


數據:我們調研了500個外賣用戶,發現爹媽才是外賣真正的對手

因為懶,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外賣。

來源/ZPartners

物流指聞整理發佈

一、市場

“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最應該感謝的是這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舌尖上的中國》

其實,我們還應該感謝的是那些將食物送到我們手裡的人。外賣的出現將味道和溫度的距離拉近。美團的成功上市,又引起了我們對外賣的思考。

在過去的兩週裡,Z Partners通過50個用戶深度訪談、500份線上問卷調研,輔以騎手和商戶訪談,發現中國人的餐飲習慣正在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們越來越依賴外賣服務。

食物,從來不僅僅是食物。

年輕的你可能經常聽到父母勸你少吃外賣,或者聽朋友炫耀高超的廚藝。但無論父母怎麼勸導,朋友怎麼炫技,也許你還會自己打開美團或餓了麼給自己點份也許味道一般的外賣,然後加班看劇打遊戲。

ZP通過調研發現,互聯網用戶中沒有做菜能力的僅佔16%,並不是有廚藝的用戶就絕緣外賣餐飲。

數據:我們調研了500個外賣用戶,發現爹媽才是外賣真正的對手


數據:我們調研了500個外賣用戶,發現爹媽才是外賣真正的對手

對於為人父母的用戶來說,是不是為了孩子的健康,叫外賣的頻次就減少了呢?

調研結果發現,在有外賣習慣的用戶中,叫外賣頻次最低的是和老人住在一起的用戶。也就是說,爹媽才是外賣真正的對手。

數據:我們調研了500個外賣用戶,發現爹媽才是外賣真正的對手

想過嗎?吃著外賣長大的這些年輕人年老之後,怎麼照顧自己的兒孫?沒準就是大家一起點一份外賣吧。

除了不願意花時間做飯外,忙是用戶選擇外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每天工作時長超過9小時的用戶,點外賣的頻次有一個明顯的跳躍。生活在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忙著打拼、用力生活,在家做頓飯反倒成了一種奢侈。

數據:我們調研了500個外賣用戶,發現爹媽才是外賣真正的對手

外賣市場有多大?根據美團的招股書,預計2023年餐飲外賣市場規模將超過1.5萬億元。這是什麼概念?中國紡織行業不過3萬億的盤子。所以,外賣市場足夠吸引人;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將更加性感。

在這塊蛋糕足夠大的市場裡,美團外賣一直佔據著霸主的地位。而先進入市場的餓了麼最近動作頻頻:先是投入阿里的懷抱,而後又傳出和口碑合併獨立融資的消息。

昔日的領頭羊能否重新奪取老大的位置?

二、競爭

(一)用戶爭奪戰

ZP調研發現,美團和餓了麼的裝機量差距不大。這點在一些第三方數據監測平臺也可以得到佐證,接近90%的用戶通常會裝兩個app來點餐。

數據:我們調研了500個外賣用戶,發現爹媽才是外賣真正的對手

然而,在外賣單量上美團缺甩開餓了麼一個身位,用戶的外賣單量有2/3來自美團,剩下的1/3來自於餓了麼和其他。

數據:我們調研了500個外賣用戶,發現爹媽才是外賣真正的對手

曾經的先驅變成了追趕者,剛剛賣身阿里的餓了麼手中的王牌或許就是資本了。面對紀律森嚴的美團鐵軍,餓了麼果然祭出殺招——補貼。

據報道,7月2日,餓了麼宣佈自己的“夏季戰役”啟動。發佈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餓了麼CEO王磊表示“在接下來兩個月,我們將投入數十億元,完善整個餐飲外賣體系,提升本地生活服務平臺能力。”

猶記得瘋狂的2014-2015年,平臺薅用戶紅利的羊毛,用戶薅平臺補貼的羊毛,兩者皆大歡喜。而2018年的外賣行業,滲透率足夠高、城市下沉的足夠深,已然是刺刀見紅、劍拔弩張。

現在美團佔有2/3的市場份額,餓了麼還能夠靠補貼扭轉格局麼?

(二)價格對用戶真的那麼重要麼?

ZP調研發現,用戶在選擇使用哪個外賣app的時候,最看重的因素依次是:價格>配送速度>商家數量>習慣>其他各個因素。

數據:我們調研了500個外賣用戶,發現爹媽才是外賣真正的對手

調研結果顯示,用戶對於價格重視程度遠遠高於其他指標,選擇“使用習慣”的人也不是那麼多。那是不是補貼真的能夠吸引來足夠多的用戶並且讓他們形成習慣呢?

然而這並不是用戶真實的想法。

ZP調研發現,在點外賣前,66%的用戶僅僅偶爾比價,14%的用戶根本不比價;而價格極其敏感的用戶僅有19%。訪談中用戶表示,“餓的時候哪會想那麼多,點一個自己想吃的就行了,不想費時間浪費腦子去比較”。

更何況,外賣這個絕對高頻的消費場景,每次都去比價,豈不與外賣初衷的節約時間相違背?

數據:我們調研了500個外賣用戶,發現爹媽才是外賣真正的對手


數據:我們調研了500個外賣用戶,發現爹媽才是外賣真正的對手

用戶在比價這件事情上,點外賣和買東西表現出兩種非常不同的行為。

在電商平臺購物的時候,接近60%的消費者每次都會比價,即使買的是一件19.9塊錢的東西,用戶在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各個平臺各種搜索不厭其煩。外賣平臺只有兩個,比較的難度理論上很低,但用戶依然懶得動。

這無形中給餓了麼設置了屏障——補貼,前提是用戶感受到補貼。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用戶真的感受到餓了麼在瘋狂補貼嗎?

用戶調研顯示,約一半的用戶對誰價格高誰價格低並不清楚;在對價格高低有感覺的用戶中,大部分用戶認為美團更便宜。在給兩者的價格進行滿意度打分時,兩者的分數也難分伯仲。餓了麼要不是就錢還沒給夠,要不就是白補了。

結果是,僅有少量的美團用戶在近半年流失,流失的原因固然主要是價格。而由於價格減少使用的人僅僅佔不到10%,這可能就是價格能夠撬動比例的上限。

畢竟身後站著阿里,如果餓了麼持續補貼會怎麼樣?設想餓了麼連續補貼2年,讓用戶感到真正的實惠。問題是美團的子彈也很充足,賬上尚有200多億現金儲備。一方挑起戰爭另一方會積極跟進,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慘和”。

(三)美團鐵軍和後起之秀

既然價格不是王牌,配送速度、商家數量、習慣孰輕孰重?

調研中我們發現非常有趣的一點,在對餓了麼及美團的諸多維度評分之中,用戶最滿意的是外賣配送速度和外賣騎手的服務態度,而且遠高於其他指標。

這說明,兩家平臺都有極強的管理能力;兩家平臺也正是靠著數十萬騎手連接了百萬商家、數億用戶,撐起千億市值。

數據:我們調研了500個外賣用戶,發現爹媽才是外賣真正的對手

配送速度方面,美團在用戶心中優於餓了麼;這可能是用戶的心理感知。我們訪談的用戶基本一致的表示,兩家配送速度沒有什麼大差別,半個小時四十分鐘都能送達。美團評分高或許因為整體感受好從而印象分加成。

數據:我們調研了500個外賣用戶,發現爹媽才是外賣真正的對手

差距最明顯的要數商家數量/菜品豐富度。

這一點和兩家公司的基因有關:美團一直以善打硬仗著稱,到店業務早就掃過一波商戶,加入外賣業務無非是把既有的關係搬到另一個app;另一方面“農村包圍城市”做得風生水起,大城市小城市都掃過一遍,留給餓了麼的空白市場其實不是很多。

數據:我們調研了500個外賣用戶,發現爹媽才是外賣真正的對手

第三方數據顯示,美團外賣商家端的app活躍用戶數約是餓了麼的2倍,也說明兩者在供應端的差距。

ZP相信,平臺想做大,要搶佔的更多是供給端(餐廳),而不是需求端(用戶)。掌握住供給端,往往就掌握了先機。用戶總是被動的,他們趨利避害,哪裡好就去哪裡。

但當紅利褪去之時,用戶怎麼去選擇?還是看平臺有沒有能力提供更多的選擇,把握更強的供給,從而打造良好的體驗。淘寶、滴滴這些平臺型公司莫不如此。

設想未來,餓了麼也掃過所有的街,對接了和美團一樣的商戶,是不是就能和美團五五開了?

我們覺得難。

同樣的價格策略,同樣的配送服務,同樣的商家供給。彼時外賣就變成同質化的服務,也就是成為“食”這個大市場的基礎設施,大家看似並無差別——除了佔領用戶心智的時間。

85後張旭豪將餓了麼從一間宿舍、一部電話和十幾個兼職外賣員做到95億賣身阿里,這個從09年即開始的項目曾一度成為外賣市場毫無疑問的頭把交椅。美團外賣雖晚上線了4年,但憑藉團隊的深度戰略思考和強悍的地推能力,美團外賣一路狂奔。根據美團招股書,2015年美團外賣的市佔率31.7%,位居第二,到了2016年,便成為第一。截至2018年一季度,美團外賣的市佔率超過59%,高於第二位23個百分點。

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習慣也是難被改變的。前面我們提到價格>配送速度>商家數量>習慣,價格和配送兩家平臺實際無差別,美團鐵軍成就了絕對領先的商家數量,也佔領了外賣用戶的心智,點外賣上美團似乎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今日資本的徐新說,新零售要“三控”,控店、控貨、控心智,這點在外賣領域同樣適用。

在過去的十年,中國互聯網飛速發展,唯快不破這個鐵律在外賣這個行業也顯得格外突出,鐵軍成就瞭如今的美團,也讓餓了麼逐漸喪失市佔率第一的寶座。

不過,阿里也是以強執行力著稱,格局遠大的馬爸爸一定會打出團隊+資本+流量的組合拳,兩家拳師未來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三、盈利

市場足夠大,美團的江湖地位目前看起來也足夠穩,之後的問題就是美團能不能盈利了。很多公司都是帶血上市,未來外賣這個行業能否盈虧平衡?

這裡和美團公佈的統計口徑不同,ZP都採用了自己的調研結果:用戶每單平均30元的花費(只考慮給自己點單一個人吃),3.5元的配送費(三線城市會很低),商家一單被抽成10%,即3元抽傭——外賣平臺一單收入6.5元。

平臺還要付出約2.5元的補貼,以及每單給騎手約6元的費用。這樣算下來,外賣平臺一單是虧的,大概虧2元左右。

數據:我們調研了500個外賣用戶,發現爹媽才是外賣真正的對手

美團招股書中公佈2017年每筆外賣銷售成本(90%以上是外賣騎手成本)4.7元,低於收入5.1元,和ZP調研結果不同。我們採樣的一二三線城市的騎手高的每單賺9元,低的每單賺4-5元,但均與當地從用戶端收取的配送費形成倒掛。

我們認為,未來外賣平臺要想盈利,不是靠小哥效率的提升一次多跑幾單。因為現在小哥們已經足夠勤奮,他們各個是城市的活地圖,為了準時送達一份熱騰騰的面逆行、闖紅燈、哈保安、賠笑臉,想beat這些小哥只能靠無人機了。漲配送費提傭才是盈利的關鍵。

用戶對於配送費上漲非常寬容:調研結果顯示用戶願意承擔一倍的運費上漲,從3.5元到7元,都不會影響自己的體驗。我們深度訪談了幾十位外賣用戶,如果配送費漲價超出你的心理預期你會不會不點外賣了?答案非常一致——我們離不開外賣,因為懶。

數據:我們調研了500個外賣用戶,發現爹媽才是外賣真正的對手

人們都在金錢、時間、享樂上做權衡。以一個月薪3000元的人為例,每個月工作8*20小時,每小時自己工作帶來的收入是19元;相比之下,省下2小時的買菜做菜洗碗或者1小時的出門覓食而選擇了足不出戶等待半小時僅花6、7塊錢配送費的外賣,我是賺了的。這筆經濟賬可能就是懶的根源。

商家這一邊,外賣能夠為他們增加20%的銷量,而且不用僱傭更多服務員,增加了坪效,相比堂食業務,外賣業務的利潤點更豐厚,這也是他們願意付出更多佣金的原因。

最後,估計在“溫和通脹”的大背景下,我們的一碗麵價格也在提升。在漲配送費、漲佣金、漲每單價格的三重作用下,外賣行業大概率會盈利,每單賺2塊錢是完全可能的。

數據:我們調研了500個外賣用戶,發現爹媽才是外賣真正的對手

未來外賣市場一年1.5萬億的GMV,300億的單量,60%的市場規模,每單2元的毛利潤。這門生意的估值水平終究還是取決於市場的反饋。

四、監管

外賣是門好生意。

外賣服務是00/10後的基礎設施,就像水電是60/70後的基礎設施、網絡是80/90後的基礎設施一樣。提供網絡基礎設施微信的騰訊,股價跌到現在還有3萬億的市值;而剛上市的美團不到4000億。

而美團切入的是9萬億的巨型餐飲市場——作為對比撐起淘寶初期發展的服裝行業也僅有3萬億的市場規模——從發展空間的角度,好像依然沒有看到邊界。同在這個賽道中的餓了麼也會享受一代人生活習慣改變的紅利。

當然對於所有平臺而言,監管一直是一個重中之重的問題。ZP的調研結果顯示,9成用戶關注食品安全的新聞,同樣比例的用戶非常在意食品安全問題。平臺永遠也無法做到絕對中立,平臺應該起淨化市場的作用,不提社會責任,也是為了自己能夠做個百年老店別被顧客用腳投票。

數據:我們調研了500個外賣用戶,發現爹媽才是外賣真正的對手


數據:我們調研了500個外賣用戶,發現爹媽才是外賣真正的對手

注:Z Partners是一家精品投資諮詢公司,為一級市場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二級市場對沖基金、企業戰投等投資機構提供投資諮詢服務。

來源/ZPartners

物流指聞整理發佈

⊙文章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物流指聞立場,轉載此文章需經作者同意,同時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