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雲岡石窟知道這些便沒白去

大同雲岡石窟知道這些便沒白去

大同雲岡石窟知道這些便沒白去

大同雲岡石窟知道這些便沒白去

如果不知道中國歷史與佛教歷史,氣勢宏偉的雲岡石窟也只是過眼雲煙,只會與其他旅遊地一樣,記憶存在照片中。

絲綢之路是摸得著的,石窟即是可以觸摸到絲綢之路偉大之物。中國把絲綢傳到西方,同時從西方把佛教迎了進來。由西向東,直至中華文化的腹地。這就解釋了,敦煌莫高窟最先開鑿,後是天水麥積山石窟,再是大同雲岡石窟,最後,是洛陽龍門石窟。佛教與中華文化整合,而後,從中華腹地,向外擴散,重慶的大足石刻,贛州通天岩石窟等等。

石窟延著佛教的傳播一路走來。

漢時佛教委身於道家,只在上層人士中傳播。這是中華文化對外來文化的自然牴觸,很正常的現象。

西晉滅亡,東晉南遷,把中國北方之地讓給了匈奴,氐,鮮卑,羌,羯等少數民族。即史稱:“五胡亂華”。

有人說“五胡亂華”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我認為是中華民族的一次大融合。一個民族過於自封,不敞開胸懷容納於百川,如何帶來新鮮的血液呢?

“五胡亂華”一個重要的結果,佛教在中國大地上開始盛行。

所謂的“五胡”為什麼大興土木,興舉國之力建立寺廟與石窟呢?

我認為“五胡”怕被中華文化所吞噬,而自身沒有過多過強的信仰傳給百姓,便取佛教思想來加強統治。

在這種背景下,北方,甘肅,陝西,山西等地開始開信佛,崇佛之風。風氣一起,和尚,重臣,國王修建石窟,便不愁籌集不到人力與財力。

高僧曇曜憑藉著名氣及與北魏皇子拓跋晃與其子文成帝親密的關係,才得已在都城大同開創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中的“曇曜五窟”即是他開鑿,也是雲岡石窟中的精品。

雲岡石窟分為早中晚三個時間段。早即是曇曜所建,技術水平經濟條件限制,又借鑑敦煌莫高窟體制,偏向於印度風格;中期是成熟期,有技術有經濟又融入了漢族雕塑法;晚期,因北魏遷都洛陽,經濟支持力度下降,由貴族,中層官吏來修建,規模上明顯變小,卻更隨意些,更漢族化,形成了北魏“秀骨清相”的風格。人物慈眉善目,和藹可親。

仔細看,很容易區別開早,中,晚期的佛像。

憑藉著大同地處中原外圍,與少數民族交界,不可能建築出如此規模宏大的佛窟。(敦煌偏離中原,可它卻在絲綢之路上,因絲綢之路而繁華。)

成雲岡石窟者,乃大同都城也。

沒有大同都城這段時期,段不會有云岡石窟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