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到底「堵」不「堵」?

洛陽到底“堵”不“堵”?

近日,高德地圖發佈《2018一季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在“中國堵城排行榜”上,銀川、濟南、洛陽分列“堵城”前三名,南陽第17名、新鄉第36名、鄭州第42名;本次報告還分別對早、晚高峰最擁堵城市進行了排名,晚高峰擁堵排行榜中,銀川、汕頭、洛陽位居前三;報告還顯示,節假日擁堵程度最高的城市是洛陽,同比去年一季度,從1月1日至春節前夕,洛陽擁堵加劇異常明顯,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9.63%。

無獨有偶,滴滴出行近期也發佈了《2018年一季度城市交通出行報告》,在“全天交通運行指數城市排行”上,河南的城市沒有進入前十名,鄭州領銜排在第14名,而在“早高峰交通運行指數城市排行”和“晚高峰交通運行指數城市排行”上,洛陽均未進入前50位。

同樣是基於大數據而發佈的兩份交通狀況報告,洛陽在其中的位次為何“冰火兩重天”?這顯然不是一聲“呵呵”就能一笑了之的問題,而大數據之下的“洛陽人怎麼看”是把這一問題看得深、把得準的關鍵。

早些時候,曾有業內人士指出,客觀來講,由於高德地圖等採用“擁堵延時指數”作為評價指標,影響車速的道路等級、路網密度、紅綠燈數量及單個用戶出行距離等因素未被納入,這樣計算得出的城市擁堵排名,跟當地群眾的切身感受並不完全吻合。具體到洛陽,“真心不覺得洛陽堵”“洛陽只是上下班高峰、個別路口堵”的說法,代表著洛陽民間的普遍認知。針對此次洛陽進入“堵城”前三名,洛陽人的反應可以說理性而淡定。正如一些居民分析的那樣,地鐵施工、過年人車流量大、部分主幹道修路、春季遊客湧入較多、牡丹文化節大型活動密集等,是導致洛陽第一季度較為擁堵的主要因素。正確看待現象、分析因素,不是為了給洛陽的面子“找補”,而是為了讓洛陽治堵“更加切實、靠譜”。

“不迴避矛盾,不掩蓋問題”,這是對待問題應有的態度。近年,洛陽對治理城市擁堵是下了大力氣的,無論是在“硬件”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在“軟件”上優化城市出行方案,都在提速提效,這是有目共睹的。當然,暢通市區交通網絡、完善市域交通體系、提升對外通達能力,使洛陽由交通節點城市向交通樞紐城市轉變,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保持我們的戰略定力,既久久為功又只爭朝夕,對照項目攻堅時間表“釘釘子、剝洋蔥、透竹竿”,同時在建設過程中“將麻煩想在前面”,把公眾預期和可能產生的矛盾問題想得更加全面,多創造推廣“保通先行”等先進做法,使修路施工帶來的“堵城之痛”控制在人們可以理性接受的“局部微創”範圍內,方能最大化爭取到民意支持,及時有效地疏導社會情緒,切實提升公眾的“交通獲得感”。

總而言之,藉助各類交通狀況報告進一步看清短板、把準方向,將更多“洛陽速度”“洛陽效率”充分倒逼出來,加快推動洛陽成為一座居者心怡、來者心悅的宜居宜業現代化城市,這才是可取的態度。(鄧德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