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甘肅,古屬雍州,地處黃河上游,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河西走廊是甘肅著名的糧倉,也是昔日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和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聞名於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肅南裕固族風情、肅北蒙古族風情、玉門關和古陽關、與此相關的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裡熠熠生輝。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花兒”、環縣皮影道情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土族格薩爾、隴劇、秦安小曲等61項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省級、市州級和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達到333項、811項和2422項。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河西寶卷

“河西寶卷”就是一種以勸化人心為目的的說唱藝術,其多變的音律,真摯的情感,令受眾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而領悟為人做事的要旨。她和其它眾多傳統民間文化藝術一樣,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日漸沉寂,瀕臨消失。然而在千里河西古老的村莊裡,在古老的人群中,仍有人在堅強地傳承著這古老的音調……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天祝土族格薩爾

土族在歷史上是一個不發達的民族,只有語言而沒有本民族文字;一些頗有造詣的說唱能手,都已相繼謝世,而王永福是我國目前唯一一位健在的土族《格薩爾》說唱藝人,年已85歲。受到現代生活方式的衝擊,人們對整天整夜說唱《格薩爾》的興趣愈來愈淡漠,土族《格薩爾》的傳承舉步維艱。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裕固族民歌

裕固族由於沒有文字、許多好的東西不可能記載下來,但口頭文學在民間廣為流傳。民歌,就是裕固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口頭文學形式。在裕固人放牧的草原和山坡上,可以看到數不清的牛羊,並隨時會聽到引人入勝的歌聲。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花兒

2009年9月30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甘肅花兒走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種以山野僻壤為背景的民間歌唱,為什麼會受到這樣的殊榮;曾被認為是下里巴人的歌唱不僅登上大雅之堂,而且登上世界文化的殿堂,它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不言自明。

自然雖賦予甘肅貧瘠的土地,但生活在這裡的民眾卻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足以表達民眾心聲的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沒有群星閃爍的歌手,沒有他們持久不懈,一代一代的的創造,傳承,花兒不會有如此震撼人心的魅力。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慶陽嗩吶藝術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嗩吶已經在慶陽這方厚重的黃土地上流傳了400多年,成為當地人們婚喪嫁娶節慶祭祀活動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經過歷代藝人不斷傳承加工,以其為數眾多的曲牌、龐大的演奏隊伍、豐富的民俗內容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而成為我國民間音樂中一個獨特的樂種。時至今日,仍然隨處都可以聽見這種高亢、清亮的嗩吶聲。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永登苦水高高蹺

甘肅永登苦水街高高蹺,是一年一度的苦水街二月二龍抬頭社火保留的一個傳統社火節目,是一門祖輩相傳的民間表演藝術。表演者穿上傳統的戲劇服裝,畫上秦腔劇中人物的臉譜,拿上道具,採上高高蹺,排成長隊,凌空飛舞,過街式向觀眾表演,蹺腿高度達3米至3.3米,是全國之冠。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蘭州太平鼓

皋蘭山西南麓的皋蘭西岔鄉鏵尖村,是蘭州太平鼓的“發源地”。鏵尖人歷來習性好武,太平鼓在蘭州擂得也最出名,數百年來,每逢正月初十開始,到元宵節進入高潮,村裡村外到處都是太平鼓的雄壯聲威,尤其是來了客人,鏵尖人更是擺出陣式,得意地耍耍鏵尖人的威風。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甘肅隴劇

甘肅隴劇是甘肅獨有地方戲曲,原名隴東道情。隴東道情起源於漢代的道情說唱,唐宋時期由宮廷走向民間。紮根於隴東的魚鼓道情,逐漸吸收了當地民間音樂營養,增加二股弦等樂器,衍化為皮影唱腔音樂。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敦煌曲子戲

敦煌曲子詞在莫高窟藏經洞內封閉千年,源於它的敦煌曲子戲卻始終流傳民間。

每天清晨,敦煌市中心的公園裡會聚集數十位敦煌曲子戲的“發燒友”,伴著由三絃、板胡、笛子、二胡、板鼓合奏出來的歡快曲調,圍攏成圈的居民在表演者幽默詼諧的唱腔裡笑聲不斷。與其他戲曲相比,敦煌曲子戲的表現內容更貼近生活,說的、唱的都是老百姓身邊的事。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環縣道情皮影戲

道情皮影精美之處不僅表現在戲劇表演過程中,而且在於它本身就是一件絕妙的藝術佳品。皮影工藝品雖然沒有生命,但卻有靈魂,它不僅浸透了皮影製作藝人的汗水,也飽含著皮影製作藝人的聰明才智和藝術修養。

在過去封閉落後的環縣,當地人最主要的娛樂方式就是逢年過節或農閒看皮影戲,當地傳唱的道情皮影劇目有百餘種,貫穿了道教、佛教因果報應、懲惡揚善,更宣揚了精忠報國、勤勞節儉、尊老愛幼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賢孝

“以三絃彈唱為載體,以勸人行賢行孝為己任”的從古唱到今的涼州賢孝,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一根植於民間的說唱藝術,藉助於“瞎弦”——盲人之口,唱出了賢孝藝人的蒼涼,唱出了賢孝教人為善的力量。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蘭州鼓子

黃河水靜靜的流,蘭州鼓子唱起來了,安安靜靜的聽。老人端坐著唱起《平遼王摧馬》,三絃撥起來,“奔走荒郊,抬頭觀看,江水滔滔……“,尾調周折著由高拖低,江水好像就真的滔滔起來。唱到高潮時,一人唱,眾人也搖頭晃腦的幫腔。老人們常說有鼓子聽,有鼓子唱,就是旁邊有一桌滿漢全席也不稀罕。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慶陽香包刺繡

在慶陽,隨處可見這種掛在農村老漢的旱菸袋上,戴在鄉里孩子的頭上,穿在農家姑娘的身上的繡制香包,可謂“香飄十里,陶醉八鄉”

慶陽香包,經過女性的奇思妙想,再加上精巧的手工,用綵線縫製成一個個令人驚歎的工藝品,再填以沁人肺腑香料,讓人愛不釋手。香包既是定情物,又是精神寄託,寓意祈求幸福。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酒泉夜光杯雕

“夜光杯”採用優良的祁連山玉與武山鴛鴦玉精雕細琢而成,紋飾天然,杯薄如紙,光亮似鏡。斟酒入杯,映著些許月光,光彩若隱若現

祁連山終年白雪皚皚,高遠神秘。製作夜光杯的祁連玉就來自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祁連山上,玉呈墨綠色,製成杯盞,蒼翠欲滴,即使在炎炎夏日也讓人頓生冰涼之感。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臨夏磚雕

到臨夏,必然要去東公館(原國民黨第40集團軍副司令馬步青的宅邸)看看,東公館是臨夏地區一處婦儒皆知的老宅子,不因氣勢磅礴,只因其磚雕藝術精緻絕倫、惟妙惟肖。

那一面面牆壁的磚頭上盛開著花朵,閃爍著回族工匠智慧的光芒。臨夏磚雕藝人把對生命的理解、生活的熱愛,用刻刀留在一塊塊磚頭上,鑲嵌在一面面牆壁上,使得黃土地上的建築充滿靈氣。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

一走進大河家鎮,叮叮噹噹的敲打聲便不絕於耳,黃河在鎮邊穿過。知名作家張承志那篇《大河家》讓這裡知名度大增。一把刀一個民族,保安腰刀是整個保安族賴以生存的技藝,與英吉利沙刀、阿昌族的戶撒刀並列我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之列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敦煌古樂器

復活消失千年的敦煌古樂,讓天國裡的渺渺梵音重回人間,是許多藝術家的夢想。一曲《敦煌音畫》藉助作曲家的想象力,展現了古樂器色彩的同時把人們帶回大唐盛世,感受敦煌音樂的獨特魅力,音樂家通過它完成了一次精神的巡禮和迴歸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

蘭州黃河大水車又叫“天車”、“翻車”、“灌車”。自明嘉靖年間,即公元1556年由段續發明的自動提水灌溉農田的水利設施。蘭州水車是蘭州市古代黃河沿岸最早的灌溉工具。蘭州水車以其獨到的構造、精湛的技藝、雄渾粗曠的風格成為中國水車的代表。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洮硯製作技藝

發源於青藏高原西傾山麓的洮河,亙古不息,百折不回,一川豪歌,奔騰而來,滋養和造化了絢麗多彩的洮硯藝術奇葩。在洮河流經臨潭、卓尼、岷縣一帶峭壁聳立的喇嘛崖、水泉崖等地,歷經數億年水下地殼的演變沉積,造化出洮河沉積岩這種神奇夢幻、獨特精美的“鴨頭綠”制硯石材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蘭州刻葫蘆

葫蘆,音同“福祿”,葫蘆里長“子”,有子孫萬代、多子多福的含義,又被蘭州人稱做“吉祥葫蘆”。20世紀初,書畫家李文齋以細針代筆,在直徑5-6釐米的小葫蘆上 ,一面刻蘇東坡前《赤壁賦》全文,一面刻後《赤壁賦》,並鐫刻山水,字跡清晰流利


甘肅 戈壁大漠上的寶卷

太昊伏羲祭典———天水伏羲祭典

伏羲是中華民族文明創始人,他教佃漁,造工具,興農耕,制嫁娶,正姓氏,造書契,通八卦,用文明的燈火引導人們走出了鴻蒙未啟的混沌,結束了原始時代的生活方式。伏羲的開天明道之功,奠定了幾千年中華文明昌盛的根基。為了紀念和彰顯伏羲的功績,後人修建了伏羲廟,並進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