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陝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黃土高原

北起毛烏素沙漠、南至金鎖關,東起黃河、西至寧夏平原,陝北高原這塊神奇的土地上,黃土高坡、窯洞、白毛肚子手巾、陝北腰鼓、皮影戲等構成那裡獨特的人文景觀。那裡的人民質樸、勤勞,男人厚重木訥,女人熱烈似火。在那裡無論是站在重山峻嶺之巔,還是走在彎彎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進在一馬平川的大路上,到處都可以聽到順風飄來的悠揚歌聲。


走進陝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黃土高原

西安鼓樂

長安古樂即是唐代宮廷的唐大麴,自唐朝至今已流傳逾1300年,被音樂界稱為音樂活化石。一千多年來,長安古樂一直存活於陝西周至縣和西安附近的幾個村莊,經歷血火災變,險被湮沒,但災後百姓心傳口授,至今綿延不絕。


走進陝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黃土高原

陝北民歌

世世代代的陝北人“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用攔羊嗓子回牛聲,抒發著自己的沖天豪氣,宣洩著自己的情感世界。通過山曲、酸曲、秧歌曲,小調、道情、信天游,二人臺,碗碗腔、陝北說書、勞動號子等多種形式,用自己全部的精神、思想、情操甚至生命,向世人盡情展示著陝北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人生態度和人文價值。

走進陝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黃土高原

安塞腰鼓

在古代它既是激勵邊關將士衝鋒陷陣、浴血奮戰的號角,也是將士凱旋的歡迎曲,如今它是陝北人精神風貌的象徵,以鼓助威,以鼓為樂,當地民眾祈求神靈、祝願豐收、歡度春節時的一種民俗性舞蹈,從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眾性,但在擊鼓的風格和表演上,繼續保留著某些秦漢將士的勃勃英姿。

走進陝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黃土高原

秦腔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端一碗髯面喜氣洋洋,沒撮辣子嘟嘟囔囔。”一首激昂而渾厚的秦腔,沒有太多音樂上繁複的套路,一聲清嗓就將北方農民的對天地人的所受所感清洌地喊了出來,在渭河平原的大地上久久迴響。這個農業的民族、這個胸有天地的民族,每發出一聲吼,那都是大地上最強有力的生命之音。

走進陝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黃土高原

華陰老腔

徵東一場總是空,難捨大國長安城......”。電影《白鹿原》片頭,金黃色翻滾的麥浪滾滾湧動,在風吹麥稈發出咔嚓,咔嚓...”響聲的伴奏下,遠遠傳來這悲涼滄桑的老腔聲。這聲音,牽動著每一個觀眾的神經,震撼你的魂魄的同時讓你穿越時空回到那已經遠去了的年代。

走進陝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黃土高原

合陽提線木偶

在合陽縣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不吃踅面不看線,不算到過合陽縣”。提線木偶“起於漢而興於唐”,是目前我國木偶戲中歷史最長的稀有劇種,民間俗稱“線戲”、“線猴”、“線胡”,是“傀儡戲”的一種,被譽為中國傳統木偶戲一絕。

走進陝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黃土高原

鳳翔木版年畫

數百年來,鳳翔木版年畫在陝、甘、寧、青、川地區一直深受老百姓歡迎。每逢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掃社",把舊的門神、"家宅六神"和屋內牆上的年畫撤下來並燒掉,"送上天"以祭灶王,再把裡裡外外打掃乾淨;到了大年三十,門扇上貼門神,門框上貼對聯,院子灶房貼"家宅六神

"-"天神"貼上院中,"土地"守至門口,"灶王"進廚房,"倉神"到糧倉,"龍王"看水井,"牛馬王"
護馬房;大戶人家則客廳掛"中堂"畫,屋內貼風俗畫,窗扇上擱"十全十美",戲劇故事"滿"炕牆。

走進陝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黃土高原

鳳翔泥塑

掬一捧泥,捏一個你,塑一個我。一不小心,打翻了你,跌破了我。和在一起,再一次揉,再捏個你,再塑個我。從此我中有了一個你,至此你中有了一個我——此乃鳳翔泥塑浪漫主義的寫照。

走進陝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黃土高原

澄城堯頭陶瓷

周鐵懷,自幼身體殘疾,隨父輩學習陶瓷製作,用最原始的方法制作陶瓷器皿,如今他是偌大堯頭鎮裡最後的陶者。熊熊燃燒的堯頭窯火在燃燒了一千多年以後的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搖曳著幾欲熄滅,年輕人根本看不上這又髒又累的活兒,他們寧願出門打零工也不願意學這個手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看看已經後已無人了,他們將隨著堯頭窯一起在荒草叢中衰落下去……

走進陝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黃土高原

耀州窯陶瓷

陳爐鎮是耀州窯一脈單傳的窯場。耀州窯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窯之一,它以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為中心,宋時屬於耀州,人們便將這一窯系稱為耀州窯。耀州瓷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以造型“巧如範金”、瓷釉“精比琢玉”、“溫溫如也”而著稱於世。陳爐古鎮故有爐山不夜的美譽,自唐宋以來,窯火千年不熄。那不息的窯火裡燃燒的多一半是普通百姓的願望和夢想。

走進陝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黃土高原

西秦刺繡

藝人都是自幼受到母親、祖母的口傳手教、長期耳聞目染,或是親戚鄰居中技藝高超者的指教傳授,沒有明確的師徒關係,自然地代代相傳。西秦刺繡具有濃郁的黃土高原鄉土氣息和寶雞鮮明的地域特色,這項指尖上藝術體現了關中農民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祝願。

走進陝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黃土高原

陝西剪紙

陝西從南到北,特別是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處都能見到紅紅綠綠的剪紙。那古拙的造型,粗獷的風格,有趣的寓意,多樣的形式,精湛的技藝,在陝西,在全國的民間美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走進陝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黃土高原

鳳翔草編

溫熱的微風吹來,一片片麥地如同蓋上一條條金色的毯子,空氣中瀰漫著一縷縷淡淡的麥香。在鳳翔縣董家河鄉、范家寨鄉、糜杆橋鎮的很多農家小院裡,男人們將精選過的麥稈成捆地抱進來靠牆根放下,媳婦們麻利地用鐵梳將麥葉梳掉,雙手緊握麥稈底部,把麥穗猛地摔絆在石碾或石板上。頃刻間,一顆顆飽滿的麥粒脫殼而出,手中留下細而長的麥稈,這便成了草編制品最好的原材料。每年到了聖誕節的時候,美國、英國、丹麥、瑞士以及東南亞很多國家都紛紛預訂,有時甚至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走進陝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黃土高原

社火臉譜繪製技藝

寶雞,古名陳倉,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的發祥之地。因此,寶雞社火臉譜,既有周文化大儺塗臉的遺痕,也不乏有商代遺風。作為一項古老的民族文化遺產,在經歷了久遠年代的時光雕琢和世代民間藝人的傳承、保護和發展之後,已經日臻精細與完美。

走進陝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黃土高原

陝西面花

陝西合陽被譽為面花之鄉。合陽面花造型高大,做工細膩,色彩豔麗,民俗內涵豐富,大體分為貼花型、模擬型、插花型、樓閣型,依民俗用途不同而造型各異。用各色的染料給面花點染,為它們披上豔麗的外套,這些造型各異的面花就會在瞬時變得栩栩如生,令人忍不住想用手去觸一觸、摸一摸,看看這些小生靈們是真是假、是虛是幻……

走進陝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黃土高原

西府社火

陝西寶雞地區,人們習稱西府,是陝西社火臉譜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特別是隴縣和寶雞縣的社火臉譜,流傳歷史久遠,臉譜造型奇特,色彩質樸明快,紋飾嚴格講究,譜樣多而齊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臉譜的最高水準。

走進陝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黃土高原

榆林小曲

透過高挑飛簷,傳來管絃急急,緊打慢唱的榆林小曲,此聲尖厲急轉,頓挫有方,清麗而婉約,悠遠而意長,綿綿不絕……榆林小曲先為宮廷衙內官僚階層的賞玩之物,其後漸漸官私不分,血緣混雜,相互滲透,不知是誰戰勝了誰,誰融會了誰,但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最終結果。不管是茶餘酒罷,偷此一刻空閒,自得其樂,還是公事閒暇的消遣,最是那黃沙漫漫的斷腸之日,人們要用榆林小曲這種形式來樂而忘倦,樂而忘憂,度過漫長的歲月,彌補千古的傷心。(來源:非遺部落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