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陕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黄土高原

北起毛乌素沙漠、南至金锁关,东起黄河、西至宁夏平原,陕北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黄土高坡、窑洞、白毛肚子手巾、陕北腰鼓、皮影戏等构成那里独特的人文景观。那里的人民质朴、勤劳,男人厚重木讷,女人热烈似火。在那里无论是站在重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


走进陕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黄土高原

西安鼓乐

长安古乐即是唐代宫廷的唐大曲,自唐朝至今已流传逾1300年,被音乐界称为音乐活化石。一千多年来,长安古乐一直存活于陕西周至县和西安附近的几个村庄,经历血火灾变,险被湮没,但灾后百姓心传口授,至今绵延不绝。


走进陕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黄土高原

陕北民歌

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抒发着自己的冲天豪气,宣泄着自己的情感世界。通过山曲、酸曲、秧歌曲,小调、道情、信天游,二人台,碗碗腔、陕北说书、劳动号子等多种形式,用自己全部的精神、思想、情操甚至生命,向世人尽情展示着陕北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人文价值。

走进陕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黄土高原

安塞腰鼓

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以鼓助威,以鼓为乐,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走进陕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黄土高原

秦腔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端一碗髯面喜气洋洋,没撮辣子嘟嘟囔囔。”一首激昂而浑厚的秦腔,没有太多音乐上繁复的套路,一声清嗓就将北方农民的对天地人的所受所感清洌地喊了出来,在渭河平原的大地上久久回响。这个农业的民族、这个胸有天地的民族,每发出一声吼,那都是大地上最强有力的生命之音。

走进陕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黄土高原

华阴老腔

征东一场总是空,难舍大国长安城......”。电影《白鹿原》片头,金黄色翻滚的麦浪滚滚涌动,在风吹麦秆发出咔嚓,咔嚓...”响声的伴奏下,远远传来这悲凉沧桑的老腔声。这声音,牵动着每一个观众的神经,震撼你的魂魄的同时让你穿越时空回到那已经远去了的年代。

走进陕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黄土高原

合阳提线木偶

在合阳县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不吃踅面不看线,不算到过合阳县”。提线木偶“起于汉而兴于唐”,是目前我国木偶戏中历史最长的稀有剧种,民间俗称“线戏”、“线猴”、“线胡”,是“傀儡戏”的一种,被誉为中国传统木偶戏一绝。

走进陕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黄土高原

凤翔木版年画

数百年来,凤翔木版年画在陕、甘、宁、青、川地区一直深受老百姓欢迎。每逢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扫社",把旧的门神、"家宅六神"和屋内墙上的年画撤下来并烧掉,"送上天"以祭灶王,再把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到了大年三十,门扇上贴门神,门框上贴对联,院子灶房贴"家宅六神

"-"天神"贴上院中,"土地"守至门口,"灶王"进厨房,"仓神"到粮仓,"龙王"看水井,"牛马王"
护马房;大户人家则客厅挂"中堂"画,屋内贴风俗画,窗扇上搁"十全十美",戏剧故事""炕墙。

走进陕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黄土高原

凤翔泥塑

掬一捧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一不小心,打翻了你,跌破了我。和在一起,再一次揉,再捏个你,再塑个我。从此我中有了一个你,至此你中有了一个我——此乃凤翔泥塑浪漫主义的写照。

走进陕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黄土高原

澄城尧头陶瓷

周铁怀,自幼身体残疾,随父辈学习陶瓷制作,用最原始的方法制作陶瓷器皿,如今他是偌大尧头镇里最后的陶者。熊熊燃烧的尧头窑火在燃烧了一千多年以后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摇曳着几欲熄灭,年轻人根本看不上这又脏又累的活儿,他们宁愿出门打零工也不愿意学这个手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看看已经后已无人了,他们将随着尧头窑一起在荒草丛中衰落下去……

走进陕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黄土高原

耀州窑陶瓷

陈炉镇是耀州窑一脉单传的窑场。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之一,它以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中心,宋时属于耀州,人们便将这一窑系称为耀州窑。耀州瓷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以造型“巧如范金”、瓷釉“精比琢玉”、“温温如也”而著称于世。陈炉古镇故有炉山不夜的美誉,自唐宋以来,窑火千年不熄。那不息的窑火里燃烧的多一半是普通百姓的愿望和梦想。

走进陕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黄土高原

西秦刺绣

艺人都是自幼受到母亲、祖母的口传手教、长期耳闻目染,或是亲戚邻居中技艺高超者的指教传授,没有明确的师徒关系,自然地代代相传。西秦刺绣具有浓郁的黄土高原乡土气息和宝鸡鲜明的地域特色,这项指尖上艺术体现了关中农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走进陕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黄土高原

陕西剪纸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走进陕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黄土高原

凤翔草编

温热的微风吹来,一片片麦地如同盖上一条条金色的毯子,空气中弥漫着一缕缕淡淡的麦香。在凤翔县董家河乡、范家寨乡、糜杆桥镇的很多农家小院里,男人们将精选过的麦秆成捆地抱进来靠墙根放下,媳妇们麻利地用铁梳将麦叶梳掉,双手紧握麦秆底部,把麦穗猛地摔绊在石碾或石板上。顷刻间,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脱壳而出,手中留下细而长的麦秆,这便成了草编制品最好的原材料。每年到了圣诞节的时候,美国、英国、丹麦、瑞士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都纷纷预订,有时甚至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走进陕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黄土高原

社火脸谱绘制技艺

宝鸡,古名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的发祥之地。因此,宝鸡社火脸谱,既有周文化大傩涂脸的遗痕,也不乏有商代遗风。作为一项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经历了久远年代的时光雕琢和世代民间艺人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之后,已经日臻精细与完美。

走进陕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黄土高原

陕西面花

陕西合阳被誉为面花之乡。合阳面花造型高大,做工细腻,色彩艳丽,民俗内涵丰富,大体分为贴花型、模拟型、插花型、楼阁型,依民俗用途不同而造型各异。用各色的染料给面花点染,为它们披上艳丽的外套,这些造型各异的面花就会在瞬时变得栩栩如生,令人忍不住想用手去触一触、摸一摸,看看这些小生灵们是真是假、是虚是幻……

走进陕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黄土高原

西府社火

陕西宝鸡地区,人们习称西府,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陇县和宝鸡县的社火脸谱,流传历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严格讲究,谱样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

走进陕西八百里秦川 剪影黄土高原

榆林小曲

透过高挑飞檐,传来管弦急急,紧打慢唱的榆林小曲,此声尖厉急转,顿挫有方,清丽而婉约,悠远而意长,绵绵不绝……榆林小曲先为宫廷衙内官僚阶层的赏玩之物,其后渐渐官私不分,血缘混杂,相互渗透,不知是谁战胜了谁,谁融会了谁,但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最终结果。不管是茶余酒罢,偷此一刻空闲,自得其乐,还是公事闲暇的消遣,最是那黄沙漫漫的断肠之日,人们要用榆林小曲这种形式来乐而忘倦,乐而忘忧,度过漫长的岁月,弥补千古的伤心。(来源:非遗部落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