鯤雲科技:科學家創業者,爲物聯網打磨中國芯

2015年,在國內舉辦的一個科技學術論壇上,牛昕宇分享了人工智能(AI)芯片應用方面的技術突破成果。當時,一位投資人向他發出了邀請,“投你500萬,回國創業吧。”

牛昕宇說,迄今為止,自己人生中收穫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創業。

2015年,在國內舉辦的一個科技學術論壇上,牛昕宇分享了人工智能(AI)芯片應用方面的技術突破成果。當時,一位投資人向他發出了邀請,“投你500萬,回國創業吧。”

彼時的牛昕宇即將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已經做好了留校任教的準備。返回英國後,牛昕宇懷著忐忑的心情與自己的導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陸永青教授商量此事,沒想到,這位AI業界的權威學者非常痛快地表示:“支持你!”2016年年初,牛昕宇和陸永青在上海聯合創立了鯤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鯤雲科技”,Corerain Technologies),還在倫敦建立了實驗室,主攻AI在物聯網領域的應用。

鯤雲科技:科學家創業者,為物聯網打磨中國芯

鯤雲科技聯合創始人牛昕宇

“鯤雲”二字是Core Rain的音譯,陸永青給公司取此名的靈感來自莊子的名篇《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牛昕宇說,希望鯤雲科技有朝一日能隨風而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成長為一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AI芯片的偉大公司。

鯤雲科技成立兩年多來,產品已迭代兩次,在航空航天、工業監控、智慧城市等多個物聯網領域試點成功落地,與中國商飛等大客戶達成了戰略合作,並獲得國內高新技術產業基金、歐盟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的支持,成為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官方合作伙伴。2017年11月,這家已經盈利的創新企業獲得星瀚資本領投、深圳雲創和珠海拓金跟投的pre-A輪投資,開始了新的深度探索。

真實到來的AI浪潮

目前,AI的技術水平已經跨過基礎門檻,相關產業有了迅猛增長,實實在在的AI浪潮已到來。在工業製造領域,機器人作業的無人車間越來越多,在消費、娛樂等領域,圖像識別、語音識別、運動追蹤等技術也廣泛應用在拍攝、搜索、翻譯、語音助手等方面。

成熟的技術模塊是商業應用發展的基礎,在突破“自然語義識別”這個瓶頸之前,最適合AI落地的領域是物聯網。據DHL和思科預計,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設備的市場規模將達到500億美元,到2025年,全球物聯網產值將達8萬億美元。全球知名諮詢機構麥肯錫則更為樂觀,認為2025年全球物聯網的市場規模可達11萬億美元。

在選擇AI與物聯網結合的切入點時,鯤雲科技從垂直領域的企業用戶需求入手,能為企業提供以定製智能芯片為中心的全套硬件解決方案,包含從最底層的板卡到頂層應用的解決方案。

鯤雲科技:科學家創業者,為物聯網打磨中國芯

以往,企業界使用的傳統智能攝像系統圖片和視頻數據的處理流程是:數據採集—網絡信號傳輸—服務器處理—網絡信號回傳—結果反饋。這個流程的弊端是不能實時反饋和傳輸,需要大量的人工篩選並標註有效數據,導致數據交互滯後,並存在安全風險。此外,本地的處理器也無法承載較大規模的數據和複雜模型。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安防、檢測等行業領域的企業迫切需要藉助AI技術來提高作業效率,但研發製造智能芯片的大廠商多將精力投放在智能手機、智能駕駛等領域,並不太重視物聯網,也不能滿足大量國內企業在非重點領域的定製服務需求。與此同時,工業級AI芯片的單價高達數萬元,成本高昂。此時,具備全球領先的AI芯片研發能力的鯤雲科技便有了獨佔鰲頭的機會。它在頂層架構、硬件平臺和算法方面的技術都居於業界領先水平,其優勢在於獨家研發的端到端動態可適應AI定製芯片,計算效率可達95%~99%,能保證大規模深度學習網絡以高速度、低功耗的狀態運行。

適用性是檢驗智能芯片產品市場能力的重要標準,“能適應20個場景的芯片,顯然比只適用於兩個場景的芯片更有市場。” 牛昕宇介紹,鯤雲科技產品的可適應工具鏈使其芯片有極強的通用性,高層編譯算法也支持不同的領域,像工業品質檢、森林防護巡檢、海船巡航等,都能結合智能攝像頭極大地提高效率和準確度。目前,鯤雲科技的產品已應用在安防、巡檢、航空等大量物聯網相關領域,為攝像頭終端賦予了智能。

鯤雲科技的目標是,把傳統集成電路芯片變成能舉一反三的“聰明芯片”,並逐漸實現量產,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功能和性能,滿足更多場景的使用需求。未來,公司還計劃把產品延伸覆蓋到智能家居等C端領域。

鯤雲科技:科學家創業者,為物聯網打磨中國芯

鯤雲科技聯合創始人陸永青(左)、牛昕宇參加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機器人CEO峰會

從實驗室起步的學霸創始團隊

對於學霸牛昕宇來說,讀書,做研究,成為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全獎博士和最年輕的助理研究員,獲得七項發明專利、一項國際專利以及諸多國際獎項……種種學術成就的取得都是水到渠成。但科學家投入創業則不同,創業的挑戰來自多方面,左手科研,右手商業,要把握好兩者的平衡並不容易。作為CEO,牛昕宇主要負責把控技術的大方向、宣傳推廣、對接投資方。說到創業過程中感覺最困難的部分,他認為是“搭建團隊”。

鯤雲科技的聯合創始人及CSO(首席科學家)陸永青,深耕定製計算芯片領域30餘年,發表過450多篇專業論文,獲得2項國際專利,曾參與開發全球首款針對定製芯片的高層編譯軟件Handel-C,並率先將定製計算運用到金融及AI領域。作為行業內有全球影響的權威學者,陸永青身兼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教授、斯坦福大學客座教授、中英AI聯合實驗室主任、AI領域權威期刊ACM-TRETS的創刊主編等多個要職。對牛昕宇而言,陸永青既是自己學術上的領路人,也是最瞭解自己的創業合作伙伴,他在第一時間作出的二人一道創業的決定也給了牛昕宇極大的鼓舞。公司成立後,陸永青在確定科研及產業方向的高層戰略、平臺合作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並在技術轉化的過程中扮演了把關的角色。

但一個高科技創業團隊只有兩個人顯然是不夠的,牛昕宇的目標是挖掘一批有技術信仰的創業夥伴,“簡單,好溝通,有工程師思維,對技術和產品有熱愛。”按照這個選人標準,他列了一份目標合夥人名單,然後懷著忐忑的心情邀請大家來談,“軟磨硬泡,和追女生的套路差不多。既努力展現鯤雲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也盡最大可能給他們回報的承諾,讓大家看到一起實現夢想的價值。”牛昕宇笑道。

在帝國理工學院,牛昕宇有一位名叫蔡權雄的全才大師兄,他從產品設計、原料採購到焊接、測試、出成品都能一個人搞定。這位仁兄總是一個人揹著雙肩包、吹著口哨早早來到實驗室,像赴約會一樣享受做科研的過程,還經常向大家炫耀他焊接的電路板,“你看它多美!”當時牛新宇就想過:將來如果創業,一定要和這樣的人一起。後來,他終於成功地邀請到這位曾在全球最大的移動GPU公司Imagination瑞典分公司擔任硬件部門主管的高端科研人才出任鯤雲科技聯合創始人及CTO。

在牛昕宇的努力下,如今公司團隊規模已擴展至近40人,由海歸和本土人才共同組成,其中的2/3是技術人員,“海歸對最前沿的技術更敏感,國內技術人員對本土化的落地更在行,這樣能產生很好的合力。”得益於多年的技術積累和靈活的定製架構,公司團隊搭建完之後,很快就與中國航天集團、國產商用大飛機等客戶達成了戰略合作。

鯤雲科技:科學家創業者,為物聯網打磨中國芯

以終為始,從客戶需求出發做產品

做AI產品的企業間主要是比拼兩點:技術研發和商業開發。技術上,拼的是誰能把算法更好地搬到硬件上,誰的產品適用的場景更多,誰的產品迭代速度更快;商業上,拼的是誰能更快地談到更多客戶,誰能把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做得更好。在鯤雲科技的投資方之一、星瀚資本的創始合夥人楊歌看來,只有將技術和商業結合得非常好的團隊,才能在AI芯片這條賽道上跑得更快更遠,牛昕宇正是這樣一位兼具技術能力、商業思維和資源整合能力的團隊帶頭人。

牛昕宇深知,要跨越從技術到市場之間的鴻溝,試錯是一條必經之路。在物理世界裡,攝像頭和語音傳感器所處的環境非常複雜,既需要具備深度算法和靈活的適用性,又要能即插即用、實時反饋,這在技術層面是很大的挑戰。開發AI芯片需要多年的技術經驗積累為支撐,不僅要做新的架構,還要做好整個平臺的開發和應用對接。要成為成功的商品,AI芯片不但需要技術領先,還要在運行效率和低能耗方面搶佔優勢。因為用戶往往不是AI專業人士,他們既希望買到的產品功能多、價格低、靈活好用,又希望使用簡單,必須要好上手。而另一方面,有時候用戶並不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哪些使用需求,可能買到產品之後才發現這不是自己需要的。“所以,一定要以市場為導向,要站在客戶的角度想該做什麼,然後再考慮怎麼去實現,要通過用戶體驗來總結需求,再反過來以此引導技術開發和底層架構迭代,就這樣循環往復。”從這樣清晰的原則出發,牛昕宇帶領的團隊從一開始的產品研發階段就很接地氣,他們耐心地與用戶反覆溝通,瞭解他們真實使用環境的狀態,反覆測試產品,以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排除外來干擾,這種做法顯著加快了從技術到商業的轉化速度。

鯤雲科技與中國航天合作的衛星遙感項目,內置有具備深度學習功能的AI芯片的衛星,能更加精確地鎖定有效信息並將其實時傳輸回地面,既節省了寶貴的衛星帶寬,又降低了傳輸費用和地面工作人員的工作量。與中國商飛合作時,國產大飛機C919試飛時用到了鯤雲科技的第二代產品“雨人”系統,客戶反饋非常好。這個系統結合了針對圖像數據的深度學習技術,以及基於定製硬件的數據流處理技術,支持毫秒甚至微秒級的智能圖像視頻分析。它能實時監測4萬多個傳感器的工作狀態,並實時確認飛機的運行狀態,一旦遇到引擎震動、結晶、翹變等問題,能在飛行過程中實時報警並將信息傳遞給地面工作人員。

牛昕宇表示,自己從研發過程中取得的最重要收穫是“發現問題”,在與客戶不斷溝通的過程中,他則學到了如何為客戶產生價值,如何定價,如何定義自己在產業鏈上的位置,“看到產品在真實場景中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實際問題,很享受。”

以往只有在科幻電影中才能見到的AI時代瑰麗場景,已距離我們的現實生活越來越近,但現有AI的智能程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應用領域也不夠普及。牛昕宇希望,能有更多的同行進入物聯網AI芯片市場,“做的人越多,人類離夢想中的未來就越近。”

鯤雲科技:科學家創業者,為物聯網打磨中國芯

鯤雲科技團隊集體活動

科學家創業這件事

很多人看到專家學者創業時,都會有相似的疑問:研究型人才會不會離商業和市場太遠了?作為眾人眼裡的學霸,牛昕宇在創業之初也曾面對這個問題,而創業取得了一定進展之後,又有人問他,“怎麼才能像你一樣成功創業並能融到錢呢?”


牛昕宇給科技領域創業者的建議是,“不要去管什麼風口,不要只想著拿多少錢,首先要去做自己最擅長的事。”他表示,不可否認,科研人員出身的創業者,在商業思維方面通常會有短板。要彌補上這一環,就需要時常向外看,看看真實的市場是什麼樣的,真正的好產品是什麼樣的,“科研人員創業最忌迷信技術和自我陶醉,千萬不要認為技術很厲害就會有人買單。”

牛昕宇認為,學術與商業其實並不矛盾:首先,科研和創業都是手段,是為了實現夢想,當然因為創業往往會得到資本的幫助,所以實現夢想的速度可能會更快。其次,學術和商業是無法割裂的。做研究的目的在於找到更好的技術發展路徑,而商業化變現是驗證理論可行性的一個渠道,同時只有這樣才能讓學術成果才能造福社會。牛昕宇的導師陸永青教授就是一位學術與商業實現良好結合的代表,這位在學術上成績傲人的科學家,除了參與聯合創辦鯤雲科技,還是領先的科技公司BlueBee的聯合創始人。

進入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讀書第一年,牛昕宇就加入了導師陸永青的實驗室,之後又擔任實驗室負責人,牽頭負責過很多項目,而且都是與英偉達等知名公司合作,由此對真實的商業環境和市場有了親身體會。同時,他還見證了很多校友的創業歷程,“很有幸看到很多師兄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得到很多啟發。”

文:和斌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