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爲孩子的好成績「買單」,3條正確激勵的小建議

在家庭學習生活環境中,大人總是用自己的思維習慣來看待和解決問題。比如非常多的父母都會對孩子們考出好成績予以表揚或表彰,甚至提前許下承諾。如果考到xx分,就獎勵xx錢或物質等。這樣做會有一些什麼影響呢?不這樣的話我們又如何激發孩子們的積極性呢。

想想我們小的時候,有沒有從父母口中聽說過:下次考試的一百分,就給你買這個機器人。你要是能拿雙百,獎勵你五十塊零花錢!

在成人的世界裡,事情做得好對應會有獎勵,似乎是一個司空見慣的激勵機制。但這個模式放到孩子們身上,尤其是學習方面,也一樣有效嗎?有什麼負面的影響嗎?

很遺憾,持續近40年的研究表明,在學習上設置金錢或物質獎勵,很可能弊大於利。

“購買”好成績的弊端

這裡所說的“購買”,泛指用外在的一些物質條件來刺激學習目標的達成。其主要問題有:

  • 停留在外部難以內化

很多研究表明,外部激勵其實長期是抑制內部動機的。當家長們把考100分這個結果,錨定在100元獎勵這個標的物上時,孩子是不會吧100元和他對學習的熱情或付出去關聯的。他們只會盯住最後的100分的目標來對比。就像很多孩子學會看父母的臉色一樣,他們將慢慢的不再因為對學習的熱情或好奇而出發努力,而是為了實現獎勵而學習。

而外部獎勵總是會有邊際效應遞減的。

這裡有個很有名的故事,來說明可能發生的問題。這個故事的繪本書,叫做“If you Give a Mouse a Cookie conundrum” 如果你給了老鼠一塊餅乾。英文原文我們就不貼了:

如果你給了小老鼠一塊餅乾

他就會要你給他一杯牛奶。

當你給了他牛奶,

他會跟你要吸管。

當他喝完牛奶,他會要一塊小紙巾擦擦嘴。

然後他會想要照照鏡子,

看看自己有沒有留下牛奶鬍子。

千萬不要為孩子的好成績“買單”,3條正確激勵的小建議

一照鏡子,他就會說頭髮也該剪了。

他一定會跟你要一把剪指甲的小剪子。

他給自己剪完頭髮,就會開口要掃帚掃地,

他會認真地掃起地來。

幹完了,他一定會想睡個覺。

你就得替他弄個小盒子當小床,

他會爬上他的床,看看怎麼躺才舒服,

還會一遍又一遍地拍他的小枕頭。

千萬不要為孩子的好成績“買單”,3條正確激勵的小建議

他一定會叫你念個故事給他聽。

你依他的意思,給他念你的一本圖畫書,

他就會叫你讓他看裡面的插圖。

他一看插圖,高興起來,就會說自己也想畫一幅。

他會跟你要紙和蠟筆。他會認真地畫一幅畫。

畫完了,他想簽名,就會跟你要一支鋼筆。

簽完名,他就會說想把他的圖畫掛在你的冰箱上。

他的意思是叫你幫他,找透明膠帶。

他貼好了圖畫,就會退後幾步,站著欣賞。

他看著冰箱,就會想起——

他有點口渴。

所以,

他會跟你要一杯牛奶。

他一開口要牛奶,

十有八九,他還會要一塊餅乾,好讓他就著牛奶一起吃。

如果你給老鼠一個餅乾

他就會向你要杯牛奶

這可僅僅是個開始

The End

雖然繪本的角度,最後故事結尾又回到了一個循環,是個有趣的設定。但是故事之外也說明了,孩子們的物質獎勵胃口是越來越大的。當他熱愛的語文科目考100能獎勵10塊錢時。想讓他痛恨的數學科目拿高分,孩子就有更高的獎勵期待。

  • 顛倒心理位置

經常通過物質獎勵來吸引孩子。以孩子的成績結果為導向來考核,而不是以他們的興趣、付出努力的程度和學習過程來考核。很有可能會顛倒學習在他們心目中的位置。

因為你的每一次許諾和獎勵設計,暗示他們內心為了實現獎勵而學習。無形之中就置換了原本應該是他們內心認識到學習是對他們自己有益,或者說他們的好奇和興趣引導出發做的一件事情。

變成了為了爸爸媽媽而學習,因為我學得好他們就會讚許和獎勵我,因為我為他們實現了目標。就和我們成人工作拿到工資一樣,慢慢的我們就成了為工資而工作,你會開心嗎?

  • 負激勵

當你許諾了一個目標回報。有些孩子會很努力的去學習,期待著實現它。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任何人之間都是有差異的。有些孩子上課認真聽講,下課也想好好做作業,學習態度很好,投入時間也很多,但就是距離分數目標有差距。

這種情況下,他們會感覺我的付出和我期待的收穫是不成比例的。沒有實現爸爸媽媽心目中的目標,會有挫折感。我是不是不適合學習數學,我是不是很笨,就是考不到100分。等等。

所以不要輕易的獎勵結果,一定要多鼓勵和激勵過程。

可以建議有下面四個步驟來做:

激勵三步

1.獎勵行為

獎勵行為、態度,而非分數結果。鼓勵你看到孩子努力學習的付出,挑戰自己不會做的題目的勇氣等等。

當孩子考回一個好的分數時,表揚引導到他們為此所付出的學習行為。點燃他們內心的自驅力。

2.當…就…

還是行為導向,和孩子們談論學習時,多說“當…就…”。

只要你做完了作業,我檢查通過了,你就可以玩兒了。行為對應行為,即簡單好實施,易於理解。又幫助孩子們建立好的學習習慣。

3.協助,但不要幫他做

很多父母給孩子講題的時候,恨不得把自己的幾種解法都教會給孩子。真正好的老師是引導,而不是傳授。給孩子以協助和啟發,但永遠不要真正“替”他做。

“如果你作業有不會的,爸爸可以在6到8點來教你,但前提是你自己得先做完,然後不會的題目爸爸要看到你的解決過程是卡在哪裡了。”

“明天上課一定要帶XX課本,爸爸建議你想個辦法來在你出門的那一刻提醒你,你覺得有什麼好辦法。”

所有的事情能讓孩子自己解決的,儘量讓他們自己做決定,未來他們才能受益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