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娘炮」,讓我認清了中國教育中的一大漏洞

前幾天,各路媒體因央視開學第一課裡四位花樣美少年的演出,展開了一系列的激烈討論。

網友們也是紛紛坐不住了,有毒舌相向的,也有為花美男們打抱不平的。

感謝“娘炮”,讓我認清了中國教育中的一大漏洞

最初,那篇《把這些娘炮們當成四害除了吧》風靡朋友圈,轉載該文的公眾號更是篇篇10w+的閱讀量走起。

感謝“娘炮”,讓我認清了中國教育中的一大漏洞

新華網、人民日報這兩大官媒也都因“娘炮”這個話題互懟了起來。

《“娘炮”之風當休矣》是新華網分享的一篇專家之見,認為娘炮是病態、是“審醜”。

感謝“娘炮”,讓我認清了中國教育中的一大漏洞

感謝“娘炮”,讓我認清了中國教育中的一大漏洞

人民日報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外形不是問題的關鍵,內涵才更深刻地決定著人們對一個人的評價”。

感謝“娘炮”,讓我認清了中國教育中的一大漏洞

感謝“娘炮”,讓我認清了中國教育中的一大漏洞

如果這次一定要米樂爸站隊,我會選擇力挺人民日報的觀點。

“娘”是不可饒恕的原罪?

很多時候,人們在罵他人“娘炮”“娘娘腔”“x娘們”“娘們嘰嘰”時,並沒有感覺出,這些詞語裡包含了對“娘”、對女性的惡意和侮辱。

感謝“娘炮”,讓我認清了中國教育中的一大漏洞

娘,是中國古代人們對母親的稱呼,娘也可喚作阿孃、孃親,而孃的另一個同義詞——媽媽(mama),幾乎是全世界嬰兒對母親的稱呼。

娘,這個字很美好,不應該被濫用,更不應該成為罵人的詞。

但現代人說到“娘”總是變了味,娘=女裡女氣,娘=妖豔賤貨。

在古代,女性因為柔弱、地位低,被看不起,升級做了“娘”,地位也沒高到哪去,被要求從父、從夫、從子;而擁有“陽剛之氣”的男性,在父系社會之初就被崇拜、頂禮,幾千年來一直如此。

文化慣性導致我們大多數人認為,男人就應該熱血沸騰,充滿陽剛之氣。如果男人像女人一樣,就會被群嘲、被鄙視。

感謝“娘炮”,讓我認清了中國教育中的一大漏洞

但,男孩一生下來便表現出了剛毅、血氣方剛、霸氣外露的特質嗎?顯然不是。

西雅圖大學Paola Escudero博士,曾 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雜誌發表過看法,嬰幼兒的性別偏好在5個月內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說,男寶寶們在人生最初的幾個月內,並沒有表現出更喜歡小汽車、機械等偏好,相反,他們對長著和人相似臉龐的洋娃娃更感興趣。

我們的身份首先是人,然後才是男人或女人。

一般來說,孩子2-3歲左右才能給自己貼上“男孩”或“女孩”的標籤,完成性別認同(gender Labeling)。

性別認同之後,社會文化的熔爐會對個人進行“身份塑造”,給男男女女們打上了“男性”或“女性”的烙印,塑造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性別角色(gender roles)。

感謝“娘炮”,讓我認清了中國教育中的一大漏洞

很多文化裡,對男性都有著一致的要求,如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be a man)!男性要孔武有力、要堅強,所有的脆弱通通不準表現出來。

很多家長無意識得便會教導男孩,要堅強不能哭,不能像個女的,能泡到妞說明有本事,不能讓女人支配你的生活,膽子要大,得像個男人。

感謝“娘炮”,讓我認清了中國教育中的一大漏洞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男孩不應該有一丁點女性化的特徵,如果表現出來,就會被其他男孩嘲笑霸凌。開學第一課裡的“4個娘娘腔”便是被不少網友口誅筆伐集體霸凌了一番。

因為這些男孩沒成長為符合文化環境中對男性定義的模樣。

但事實上,我們不能以為符合大眾文化所倡導的就一定是對的,不符合就一定是錯的。“娘”,並不是不可饒恕的原罪。

如果一個男孩能更加具備同理心,懂得體貼人照顧人,在家庭生活中知道幫母親分擔家務、婚後體諒妻子,參與家務勞動,會照顧孩子,那麼他與妻子的關係一定會更好,生活質量也會更高。

所謂男性氣質

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幾乎整個人類文明都形成了一種男性崇拜的文化。

幾千年來的男尊女卑,潛移默化地教導著男性去爭奪、去支配,而女性只需要安分、服從。

正如我們給男孩仿真槍玩具,或是其他棍棒刀槍,而給女孩布偶娃娃等。

感謝“娘炮”,讓我認清了中國教育中的一大漏洞

只要存在鬥爭,需要獲得勝利,或是要派一部分人去做艱苦的工作時,我們中的男性同胞就必須“像男人一樣行動”!滿足社會的需要。

感謝“娘炮”,讓我認清了中國教育中的一大漏洞

哈佛大學人類學教授邁克爾·赫茨菲爾德,曾在《陽剛之氣的詩篇》裡提到:

“大男子氣概強調對女性的統治、男人間的競爭、攻擊性的表現、掠奪性的性行為和雙重標準。”

過分強調的男性氣質不僅對男性不公,對社會安定也有一定影響。

男性氣質的宣揚與公共暴力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眾所周知,諸如搶劫、強姦、兇殺等犯罪,男性的犯罪率一直遙遙領先於女性。

僅《杭州市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現狀分析及預防體系構建研究》,2006年至2010年6月30日近5年的調研顯示,未成年男性犯罪率高出女性12.7倍。

其實,就發達國家來說,男性犯罪率也遠高於女性。

感謝“娘炮”,讓我認清了中國教育中的一大漏洞

這些男孩中,有多少是接受了大男子主義式的教育,膽子要大,講哥們義氣,有什麼委屈自己憋著,像個爺們挺住……

如果說,教養男孩,娘娘腔不該被過分強調,那“必須陽剛堅強”這些所謂的男性氣質也不該被過分強調。

孩子們應該知道,成為一個男人或者女人,並不代表一定要扮演他人或社會對這種性別的整套期望——“性別角色”。

他們可以像女孩一樣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他們可以不用一直堅強;

而她們,可以學會“戰鬥”,也可以被引導在數理化方面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這樣,對男孩、女孩的成長都相對公平。

感謝“娘炮”,讓我認清了中國教育中的一大漏洞

人類之所以能進步,在於推翻了舊有的許多制度與觀念。就像蛻一層皮才能新生一般,過程往往是漫長而痛苦的。

在這次集體討伐花美男的網絡暴力中,我們彷彿仍然能窺視出,許多網民暴露出的大男子主義之見。

但,有不公就有反抗,有一位網友的評論讓我很是動容,她說:

“我不會因為越來越多的男孩子注重打扮而擔心國家的未來,我只會因為網絡無盡的嘲笑與暴力扭曲孩子的心裡而擔心國家的未來。”

因為幾個少年化了妝,在臺上唱唱跳跳就被罵成是娘炮,這群起而攻之的辱罵才是最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這不,孩子也有一句學一句,觀後感直接寫了娘炮噁心地他都要吐了……

感謝“娘炮”,讓我認清了中國教育中的一大漏洞

為了與娘炮劃清界限,他說他要爭做有血性的男子漢。

看到這番言論,米樂爸不禁有些痛心。我想,如果我是他的父親,我會對他說,孩子你可以選擇成為有血性的男子漢,也可以不喜歡那些花美男,但請不要歧視、辱罵。

罵別人娘炮並不能凸顯出自己的男性氣質!換位思考下,如果自己被別人這麼說,又是作何感想呢?

不管喜不喜歡,都應該先尊重。最起碼“娘炮”沒有傷害到任何人,但辱罵的確是一種隱形暴力。

那究竟什麼是現代社會男性應具備的氣質?套用《人民日報》的觀點便是:

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男性氣質,關鍵是要塑造一種有勇氣、有擔當的內在品格,形成包容、開放的現代風度,培養守法律、有教養的行為習慣。

——《什麼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

時常聽男性同胞們抱怨,男的的壓力好大,什麼重擔都壓在自己的肩膀上。但我們是否想過,這枷鎖是我們自己給自己戴上的,並且還代代相傳。

以至於到了後來,就真的變成奧威爾所說的“他戴上了面具,而他的臉竟然漸漸地適應了它”。

感謝“娘炮”,讓我認清了中國教育中的一大漏洞

拋開男子氣概不講,其實還有很多如尊重、包容、有教養、有風度、有責任感這些男孩、女孩應具備的美好品質,值得孩子們去學習。

未來社會一定是多元化的社會,那些擁有現代社會應有品質的人,那些能夠包容不同文化的人,那些能夠適應變化的人,才能活得更加如魚得水。

為了讓孩子能更好地適應多元化的社會,首先應成為一個能包容多元文化、尊重不同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