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華政跑團,華政人!

奔跑吧,华政跑团,华政人!

▌撰文/劉桂明

奔跑吧,华政跑团,华政人!

我們為什麼要成立華政跑團?

奔跑吧,华政跑团,华政人!奔跑吧,华政跑团,华政人!
奔跑吧,华政跑团,华政人!

這幾天,母校成立華政跑團的消息,開始在華政校友的朋友圈刷屏。不管是資深跑者還是初級跑者,無論是關注跑步還是關注母校,同時,大家都在共同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成立華政跑團?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從開始跑步到愛上跑馬拉松的必然經歷,更是一個從獨自跑步到共同跑步的必然問題。

首先從我的個人經歷開始說起吧!

奔跑吧,华政跑团,华政人!

大概從初中開始,我就從體育老師的授課中知道了,世界上竟然還有這樣一種叫做馬拉松的極具殘酷性而又更具挑戰極限色彩的體育運動。但是,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去挑戰它。儘管在13歲時暑假期間有一次去縣城看打工的哥哥,因為被哥哥訓斥一頓之後而負氣從35公里之外的縣城跑回了鄉下(其中20多公里跑的是公路,另外10多公里則是走山路),用時共有6個多小時,但也沒想到自己能與馬拉松結上緣。

直到上了大學,走進了華政校園,才好像被喚起了馬拉松的記憶。大二時,有一次班裡體育課測驗3000米項目,我竟然在最後一刻超越了學校長跑隊的同學。事後,體育老師問我是否願意加入長跑隊。對我這樣天天跑著上下學的山裡學生來講,跑步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

從此,每天下午第5節課下課後,我們長跑隊就在老師的安排下或在校園裡圍著40號樓跑圈、或到上海虹橋跑一個來回。然後每年冬天參加上海市大學生10公里越野賽,然後每年總要為華政拿回一個團體前3名的獎盃。

所以,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自己每個項目的最好成績:1500米是4分52秒、3000米是10分29秒、5000米是18分多、1萬米是35分多。

儘管如此,卻還是沒有參加馬拉松比賽的想法或奢望。我曾經一直以為馬拉松離我是那麼的遙不可及,又是如此的高不可攀。

沒想到,自從2014年恢復跑步且參加參加北京馬拉松比賽以來,竟然由一位對馬拉松比賽還有些心生恐懼而一躍成為一位已經完成13個全程馬拉松比賽的資深跑友。

當然,有一些不瞭解我跑步經歷的朋友,還是經常會問我究竟是跑全馬還是半馬諸如此類的業務問題。其實,他們不知道,在我這裡,半程馬拉松這樣的距離,無論是比賽還是訓練,早就已經不做統計了。只要有時間,我一邁步一加油,就可以完成一個半馬了!

事實上,從2015年首馬即海口馬拉松賽跑出的435到2016年南昌馬拉松賽首次成功破4以後的個人最好成績357,使我對是否PB,跑出最好成績已經不是很在乎了。現在,我最在乎的是一個時刻縈迴在我腦海中的簡單問題:跑步僅僅是一個人的事情嗎?

許多人可能會說,跑步不就是一個人的事情嗎?是啊!有人不是說跑步是“孤獨者的運動”嗎?所以,無論何時何地,穿上跑鞋,換上運動服,一出門、一邁腿,就可以跑起來。如果要參加比賽,報個名抽個籤、訂了機票訂酒店,一個人很容易就完成了。到了賽道上,跑快跑慢,都取決於自己。可以不依靠別人,也可以不受制於他人……

由此看來,跑步不就是一個人的事情嗎?其實,這是一個大錯特錯的回答!任何一個人,你只要加入到跑步的行列,你只要想分享跑步的快樂,你只要想不斷提高成績或避免受傷,你就會發現,跑步絕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事情。

今年3月10日,在中國高校百英里接力賽中,作為華政代表隊的一員,我更加深切地體會到,跑步絕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群人的事情。在整個團隊中,每位選手都是主角,每位隊員都很重要。結果證明,我們華政隊確實因為一位隊員因病而未跑出自己計劃中的成績,最後導致全團成績不理想。

中國高校百英里接力賽

奔跑吧,华政跑团,华政人!
奔跑吧,华政跑团,华政人!奔跑吧,华政跑团,华政人!
奔跑吧,华政跑团,华政人!

從我的第一個全馬即海口馬拉松賽的經歷,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團隊合作多麼重要。

當時,一直陪跑的趙志剛校友已經跑了好幾個全馬,所以,他也算是有經驗的選手了。為此,一路上他一直在掌控配速。同時,一路上還採用不同的方式來鼓勵我。比如看見年紀比我大的選手,他就說人家多大了、跑了幾個馬拉松比賽了。看到年輕選手,他也會跟我說,別看他年輕,其實他還不如你呢!

由此可見,在馬拉松比賽中,有一個資深跑友陪著你帶著你鼓勵你激勵你,你一定會跑得很順利很開心。如果每位選手的首馬,有一個資深跑者哪怕只是一個跑了幾個全馬的選手帶你陪你幫你,你都會覺得漫漫的42公里,已經變得不再遙遠。

有一句話非常形象地概括了當時我們在海馬中的團隊合作,那就是“要想走得快,就一個人走;要想走得遠,就一起走”

在2014年我參加的三次長跑比賽中,我始終是一個人在跑,既無人指導,也無人陪伴,更無合適的配速參賽者,因此總是感覺很孤單、很無助。儘管完成了比賽,但缺少相互的合作與分享的快樂。所以,我就特別希望有一位同伴能像“兔子”帶領與陪伴。此次海馬,除了場外的保障與指導,就是賽道上跑友們的步調一致與相互鼓勵。

  • 其實,人生也是這樣,一個人走,總覺得路太長;如果大家一起走,再遠的路都感覺不遠,但事實上還走得更遠。

當我們成為團隊中的一員或者要帶領一個團隊走得更遠、走得更好時,就需要每個人互相鼓勵、互相支持,每個人都貢獻著自己的正能量,這樣才能更快樂、更踏實、更長遠地一起走到終點。

雁群在天空中飛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陣或一字斜陣,並定時交換左右位置。生物專家們經過研究後得出結論,即雁群這一飛行陣勢是它們飛得最快最省力的方式,因為它們在飛行中後一隻大雁的羽翼,可以藉助於前一隻大雁的羽翼所產生的空氣動力,使飛行省力。

一段時間後,它們交換左右位置,目的是使另一側的羽翼也能借助於空氣動力緩解疲勞。管理專家們將這種有趣的雁群飛翔陣勢原理形象地稱之為——“雁陣效應”。

這種“雁陣效應”說明,只有靠著團結協作精神,才能使候鳥凌空翱翔,完成長途遷徙。雁陣是如此,跑馬拉松也是如此;場內是如此,場外也是如此。

奔跑吧,华政跑团,华政人!

這幾年,隨著參賽經歷的增加,使我真正體會到跑步帶給我的快樂與幸福。作為一名曾經的學校長跑隊隊員,其實我一直沒有明白跑步到底帶給了我多少快樂,以至於大學畢業後長時間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停步了好多年。

我曾經在我們的“法律人奔跑吧”微信群發起討論“我們為什麼跑步?”許多跑友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與主張。有人說,“馬拉松跑是孤獨的競賽,自己與自己鬥爭”;也有人說,“馬拉松是養成自信而謙遜的精神狀態的過程”;還有人說,馬拉松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跑步運動,而是一種社會現象與世間百態。我認為,跑步首先就是為了個人健身,其次則是挑戰自我,另外還是尋找快樂,最後才是實現夢想。最後,我得出結論,倡議大家建立這樣的共識:跑步應該是隻比快樂、不比快慢。既然如此,我為什麼不想方設法幫助其他跑友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呢?

於是,從今年開始,我就有意識地去陪著別人跑、帶著他人跑。事實證明,通過我的陪伴與帶動乃至鼓勵,一些跑友都跑出了自己的最好成績。最重要的是,跑出了自己的最好心情。但是,僅僅是一個人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多的跑友聯合起來一起幫助更多的人跑起來。

如此一來,作為華政校友,作為華政曾經的長跑隊員,作為已經體驗過十多個全馬經歷的華政跑友,我就特別期待母校能夠成立一個跑團。正如去年校慶之日,不同年齡、不同資歷、不同職業、不同地方的一百餘名華政校友,轉眼之間都成了激情四溢、歡樂無限的華政跑友。

自從2014年開始參加馬拉松跑步訓練以來,我結識了各種各樣各具特色各顯風采的跑友。於是,我就總結出了“跑友”的特別內涵。在我個人看來,所謂跑友,就是一群這樣的人,他們羨慕不嫉妒、佩服不攀比、鼓勵加激勵、學習又交流、共享又分享。

所謂“羨慕不嫉妒”與“佩服不攀比”,是因為作為跑友,起步有早晚、成績有高低。剛剛參加馬拉松跑步的人,對已經參加過好幾個全馬的人自然是羨慕不已。成績總是徘徊在5小時的人,當然羨慕已經進入4小時的人。即使是已經破4的人,看到成績竟然已經破3的人也總是驚奇不已。但是,他們之間絕無嫉妒,更無攀比。每一位跑友都知道,能力有大小,實力有高低,不必去硬拼,也不必去攀比,更不必去嫉妒。不僅如此,大家見到比自己成績好的跑友,一定是真誠地點贊與讚歎。同樣的道理,成績好的跑友對比自己成績慢的跑友,一定是真心地“鼓勵加激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位跑友,不管是自己摸索的成功經驗還是個人發現的獨特技巧,無論是傷痛治療的見效療法還是運動保健的恢復方法,一定是“學習又交流”,然後就是每一位跑友每一次賽前訓練心得、每一次賽後成績照片乃至快樂心情的“共享又分享”……

作為跑友能夠如此幸福快樂,那麼,作為從同學之情、同校之緣的校友到因為同樣愛好、同樣追求的跑友就應該更加幸福快樂。

那就讓我們所有的華政跑友攜起手來,帶動更多的華政校友跑起來,影響更多的華政校友跑起來,幫助更多的華政校友跑起來。無論你是什麼樣的速度,也不論你是什麼樣的高度,最終你都是為了增強生命的寬度乃至拓展人生的長度。

奔跑吧!華政

華政校友跑起來~

奔跑吧,华政跑团,华政人!
奔跑吧,华政跑团,华政人!

我始終認為,跑步比跑馬更重要,跑起來比跑下去更重要,一群人跑比一個人跑更重要。因為跑步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跑步也絕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事情。

於華政,於跑步,於跑馬,我都是老兵了;而於華政跑團而言,與加入跑團的所有人一樣,我一樣是新兵,相信我這位老兵在華政跑團裡譜寫新傳和新篇。

華政跑團起步,慧谷團長盛邀我擔綱“名譽團長”,我將自己對跑步、跑馬、跑團的體會和理解獻給華政,獻給跑團,獻給跑團所有的跑友。

奔跑吧,华政跑团,华政人!

—— 點擊 閱讀原文↓,查詢法律讀庫歷史推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