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陽岔峪河燈——菰蒲深處燈影依舊

合陽縣百良鎮岔峪村,地處黃河西岸,是徐水匯入黃河的地方。我們去的那天,站在岔峪村口,看眼前如畫的景色:雲朵一大團一大團綴在清澈透亮的天空,四周的麥田綠油油連成一片,黃河遼闊深遠,緩緩流淌。突然想到秦少游的詩,“吾鄉如覆盂,地據提楚脊。環以萬頃湖,粘天四無壁。”汪曾祺也在他的書裡寫道,有水的地方,人和事都帶著一些泱泱的水氣,人的性格亦多平靜如水,流動如水,明澈如水。我覺得不止如此,就連村裡的民俗也水汪汪的,透著靈氣。

黃河在岔峪人心頭上流過,記載了這個村莊多少輩人的生生死死、苦難和歡樂。河燈就是一個鮮亮的記號。剛好那天是農曆六月十五,我們趕上了岔峪獨有的一年一次的民俗活動——祭河神放河燈。這兒的人們相信河燈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為那些久婚不育、缺兒少女的人送來子嗣,可以承載對故去親人的思念,寄託對活著的親人朋友的祝福。荷花狀的小小河燈,漂浮在黃河裡星星點點的光芒,飽含著岔峪人對河神的敬重,對美好生活的祈願。

晚上六時許,岔峪村的男青年敲鑼打鼓,張燈結綵,佈置活動現場。不一會兒只見家家戶戶都端著大盤子從大門走出去,盤子裡放著神桃和鞭炮,排成一個長長的隊伍向河邊走去。此時,放有貢品的木盤已經在河邊擺成一行。

接著,無數的鞭炮點燃,村中幾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在鞭炮的咋響聲中扶起接神梯。據說接神梯豎起,河神就會順著神梯從天而降,把福祉降臨人間。老者們帶領著眾鄉親虔誠地焚香倒酒叩首,岔峪村黨委書記雷武義宣讀祭文,典禮簡單而隆重。祭河神儀程完畢之後,村民們一同湧向黃河岸邊,一艘裝滿河燈的遊船早已準備停當,蓄勢待發。

合陽岔峪河燈——菰蒲深處燈影依舊

祭拜典禮

晚上七時許,滿月露全,就要準備放河燈了,等村長髮話後,各家就把河燈糊好送去,由村裡的水手駕船到主河道施放。就這樣,五顏六色的河燈由船工用船運到黃河的上游,然後放在奔騰的河水裡漂流而下。不一會兒,金乎乎、亮通通、花盈盈的河燈便將漆黑、沉寂的河面照得幽光發亮,難以計數的河燈順著河水緩緩流動,仿若一朵朵盛開的蓮花,又如一雙雙蟒珠龍眼,成千上萬只河燈猶如一條見不到頭的燈帶,在天上銀河兩邊無數星星的輝映下,在黃河中纏繞彙集,繼而由明轉暗、由多漸少、由密轉稀地向著浩渺的水面緩緩北流。

“在我們岔峪,幾乎家家都有人會糊河燈,糊河燈很講究,不但要糊出形狀,而且要掌握好平衡,不能讓河水浸溼吞沒,否則就會變成‘黑燈’。種類上,以前只做平安燈和求子燈,近幾年河燈的種類越來越豐富,平安燈、求子燈、蓮花燈、船兒燈,樣式各異,寓意也越來越豐富,總之就是把鄉親們的願望都寄託在了河燈上。數量上,近幾年製作的河燈數量是從往年的三五百盞提高到了今年的1000多盞,而且自從沿黃公路開通之後,來我們這裡看放河燈的外地遊客越來越多了。”放河燈非遺傳承人雷菊芳笑著說。2013年,岔峪村放河燈被確定為渭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千百年來,岔峪村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誰放的河燈漂得又遠又穩當,誰就會走好運,走大運。也有一些想要求子的人,從下游撈盞河燈上來,然後把打撈上的河燈放進竹籃子裡帶回家中安放,“求子”的願望就會實現。據雷武義介紹,每年放河燈時,都有一些了結心願的人抱上孩子,帶上自己蒸的“獻神饃”,放著鞭炮去“還願”,有的還給幫撈河燈的水手披上大紅的被面以示感激之情。

合陽岔峪河燈——菰蒲深處燈影依舊

河燈在水面靜靜漂移

“放河燈民俗起源較早。原始社會時,限於對大自然認識的侷限,較長時間,人們認為火是萬物之源,成為頂禮膜拜的圖騰,吉祥溫暖的象徵,戰勝寒冷飢餓的神靈。漁獵時代,人們駕舟出海下湖為免風暴肆虐,在過危礁險灘或風大浪高時,用木板編竹為小船,放祭品點上蠟燭,彩紙作帆及燈籠放水中任其漂流,向神祈禱平安。漢晉以後,放河燈活動受宗教影響較大,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導辦水陸法會,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燈。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規定中元節各地燃河燈、濟孤魂、放焰口、演目連戲。”陝西省民俗協會副會長史耀增介紹道。

在歷史的長河裡,有些習俗在人們遙遠的記憶裡早已落滿了塵埃,而放河燈卻在岔峪村完好地保留了下來。儘管現在岔峪村裡也沒有人能說得清楚,放河燈這項民俗具體何時開始,但都曉得這一古老風俗從來沒有中斷過。

而今,沿黃公路修通之後,隨著整村搬遷工程的實施,旅遊資源產業的開發,這裡的人們日子越來越好,而放河燈也成了這裡的一個文化亮點。“我們會繼續把放河燈這個民俗活動堅持下去,希望河燈會帶給更多的人平安、幸福、美滿,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岔峪這個黃河岸邊最美的驛站。”雷武義說。

黃河水滋潤養育著岔峪人,而人們也把希望寄託於一盞盞河燈,讓河燈點亮黃河,把自己的心事說給黃河聽,也把深深的祝福送給母親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