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嬰之母」林巧稚,一生只做一件事

她是我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

接生過50000多的小生命,被稱“萬嬰之母”。

終身未嫁,沒有自己的子女,在她心中,病人永遠是最重要的。

“萬嬰之母”林巧稚,一生只做一件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醫學家。她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癥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是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

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雖然一生沒有結婚,卻親自接生了5萬多嬰兒,被尊稱為"萬嬰之母"、"生命天使"、"中國醫學聖母", 又與梁毅文被合稱為"南梁北林"。

“萬嬰之母”林巧稚,一生只做一件事

在鼓浪嶼晃巖路,有一幢法國風格的二層小樓,人稱“小八卦樓”。它的屋頂呈長方形,在兩頭各突出一塊,構成了一個八邊形。

這座小樓,即是林巧稚的故居。在前往北京協和醫學院求學之前,林巧稚一直居住在這座小樓裡。

走出鼓浪嶼的林巧稚,成為了現代中國婦產科學的開拓者。她沒有自己的兒女,卻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

林巧稚5歲時,進入英國長老會開辦的懷德幼稚園。10歲進入廈門女子師範學校。在此,她遇到了恩師——梅瑞·嘉凌。

梅瑞·嘉凌是廈門女子師範學校創辦人兼校長周壽卿從英國聘來的,擔任教務長。來華那年,她二十五歲。因為未婚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她決心不再婚嫁,就到這裡執教,人們都叫她凌姑娘。凌姑娘面龐消瘦,身材修長,金黃色的頭髮挽在腦後,經常穿著一身裁剪合體、熨燙平整、色調淡雅的連衣裙。凌姑娘對學生要求很嚴格。每天她都用英語(有時也摻雜著生硬的閩南話)親自訓話。學生上課的時候,她常在走廊裡踱步,透過教室的玻璃,發現誰上課不守紀律,朝會上就要點名批評。

林巧稚很喜歡親近凌姑娘,凌姑娘也喜歡這個勤奮的小姑娘。因為林巧稚的英文很好,凌姑娘就常常借給她一些英文書,其中一本就是修女德蘭所著的《靈心小史》。

德蘭的生命很短暫,在這個世界上僅僅生活了24年。生前,她一直默默無聞,沒有做過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業;去世後,她卻感動了全世界,人們稱她為“當代最偉大的聖女”。她留下的《靈心小史》,讓每一個讀過的人都深為感動。如果,《靈心小史》啟發了林巧稚的志向,那麼,凌姑娘給了林巧稚以實實在在的榜樣。凌姑娘作為一個單身女子,在遠離故國的鼓浪嶼上,依靠自己的學識和信仰安身立命。她讓林巧稚看到了一個獨立的女性可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

“萬嬰之母”林巧稚,一生只做一件事

1929年,中國領導人會見林巧稚,中國領導人會見林巧稚,畢業,獲得北京協和醫學院醫科學士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是當屆“文海”獎學金唯一獲得者。

1960年,被評為全國教育和文化衛生方面的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

2009年9月14日,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人物軼事

破格錄取:1921年7月下旬,林巧稚和女伴餘瓊英到上海參加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考試。在考英語時,由於天氣酷熱難耐,餘瓊英中暑暈倒在考場,林立即中斷考試,與另一女生將餘瓊英迅速抬到陰涼處,僅用十來分鐘,便迅速敏捷地處理完了這起突發事件。然而,回到考場,考試時間已過。

所幸,在考場之外,她被考官發現了難得的素質:第一,會一口流利的英語,這對在協和學習至關重要;第二,處理突發事件沉著果斷有序,這是當醫生不可缺少的;第三,她的各科總成績並不低。主考官被她捨己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華所感動,破格錄取她入學。

獨立手術:林巧稚還在當助理醫師的時候,就是一位出色的醫生,獨立地完成了第一例大手術。一個深夜,協和醫院遇到了一位子宮破裂流血不止的年輕婦女,林巧稚還是助理醫生,無權處置這種病人向科主任報告危急情況後,科主任讓她自己做手術。她果敢地通知手術室,站上手術檯,完成了她當醫生的第一例大手術。手術的成功,也引起了醫院更多人的注目。她被提前3個月由助理醫生晉升為住院醫生,比同班同學提前兩個月接到繼續任用聘書。

奠定中國婦產科學

按中國的傳統觀念,有沒有醫生,女人都照樣懷孕生孩子。因此,我國婦產科學長期不被人重視而處在很低的水平上。這不能不對我國婦女、兒童,乃至整個民族的體質產生重要影響。

林巧稚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深深感到,婦女的身心是否健康,從懷孕、生產到產後對婦女、嬰兒的檢查、監護、操作、護理是否科學,是一個關係兩代人健康和家庭幸福的大事。因此,她致力於這門科學後,就以自己的全部精力來研究它,探討它。

在臨床上,林巧稚把給婦女生產和護理,變成了一門精湛的藝術,凡經她的手,再難產的產婦,都會化險為夷。她挽回了無數母親和孩子的生命。她在實踐中摸索的一整套技術、方法和程序,成為我國婦產科學的重要基礎。

林巧稚發現,許多的婦科疾病,都是可以預防的,許多嬰幼兒的疾病都是來自先天。因此她極為贊成我國醫療制度中“預防為主”的基本方針。她認為單純的醫療是治末不治本,醫院只是治病的第二、第三道防線,真正的第一道防線是在預防上,在對廣大正常生活中的婦女進行普查普治上。50年代末,她組織了一次對北京某小區5萬人口的普查普治試點。他們克服了思想的、物質的困難,走門串戶逐人檢查,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終於初步摸清了諸多婦女疾病,特別是子宮頸癌的發病規律,同時對普查中發現的疾病逐個進行了早期治療。這一嘗試為在婦產科領域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奠定了基礎,並逐漸使婦科普查成為制度,大大提高了婦女的健康水平。

林巧稚在對婦科惡性腫瘤的防治上做出了特別重要的貢獻。除上述對子宮頸癌的防治成績外,在她的指導下,她的學生在治療“絨毛膜上皮癌”這一高度惡性腫瘤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到80年代初,一、二期絨毛膜上皮癌治癒率幾乎達100%;三期病人的治癒率也達到了53.4%。

1962年初,包頭一個女工寄來一封求救信。信中說,她已生了4個孩子,但每個出生後不幾天就全身發黃死去。現在是第5個,已懷孕7個月,她抱著一線希望求林巧稚救孩子一命。

林巧稚毅然接收了這個孕婦。待孩子生下時,果然出現上述症狀。這是典型的“新生兒溶血癥”,病因是父母血型不合。林巧稚和她的治療小組,勇敢地充當了第一個向這種病衝擊的集體。他們採取給嬰兒換血的方法,把臍靜脈切開,抽出病血,注入新鮮血,終於救活了這個孩子。

在此之後,他們又先後做成了幾十例“新生兒溶血癥”病例,填補了我國在這一婦產科學上的空白。

家鄉情懷

我是鼓浪嶼的女兒

1980年,林巧稚因患腦血栓入院治療,住院期間,福建來人看望她,她握著來人的手說:“我是鼓浪嶼的女兒,我常常在夢中回到故鄉的海邊,那海面真遼闊,那海水真藍、真美……我死後想回到那裡去。”在遺囑裡,她把自己的全部遺產捐贈給北京的幼兒園和託兒所,並請求歸葬故鄉鼓浪嶼。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去世。故鄉人記得她最後的心願,在鼓浪嶼修建了一座毓園,並在毓園內建立了林巧稚紀念館和漢白玉全身塑像。塑像的後面,安葬著林巧稚的骨灰。一襲白衣的林巧稚微微笑著,雙手握在胸前。每天,都有遊人來到毓園。也有一些年老的遊人,會特意來到毓園,表達他們不盡的感念之情。

主要作品

林巧稚曾帶領醫務人員深入城鄉,考察婦女和兒童的疾病,主編了《家庭衛生顧問》、《家庭育兒大全》等書。 率先對婦產科學許多方面進行了研究,許多研究結果發表於《用造袋術治療後腹壁囊腫一例》等文章中。這些都是中國以往婦產科醫學史所未涉及到的領域。

人物評價

  • 林巧稚不僅醫術高明,她的醫德、醫風,奉獻精神更是有口皆碑。她獻身醫學事業,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深刻敏銳的觀察力,對婦產科疾病的診斷和處理有高超的本領和獨到的見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婦產科各種疑難病,確認了癌瘤為戕害婦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地跟蹤追查、積累了豐厚的供後人借鑑的資料。
  • 自她走上工作崗位到臨終前夕,心中裝著的只有婦女、兒童的安危。在生活和事業兩者不可兼得的條件下,她選擇了事業,為事業終身未婚。追悼會遺像兩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聯,上面寫著:“創婦產事業,拓道、奠基、宏圖、奮鬥、奉獻九竅丹心,春蠶絲吐盡,靜悄悄長眠去;謀母兒健康,救死、扶傷、黨業、民生,笑染千萬白髮,蠟炬淚成灰,光熠熠照人間”。60個字反映了她60餘年的工作和她的業績。(光明網)
  • 她是一團火焰、一塊磁石。她的“為人民服務”的一生,是極其豐滿充實地度過的。她從來不想到自己,她把自己所有的技術和感情,都貢獻傾注給了她周圍一切的人。關於她的醫術、醫德、她的嘉言懿行,受過她的醫治、她的愛護、她的培養的人都會寫出一篇很全面很動人的文章。……她不平凡的形象永遠在我的心中閃光!(作家冰心《悼念林巧稚大夫》一文)
  • 回顧林巧稚的一生,她曾為自己的醫學理想而堅定求學,曾堅守在婦產科的崗位數十年如一日勤勉工作,曾用她的雙手迎接過千千萬萬個新生命的到來。"她終身未婚,卻擁有最豐盛的愛;她沒有子女,卻是最富有的母親;她是母親和嬰兒的守護神",林巧稚將自己的全部都奉獻在孕婦和嬰兒身上,笑著說:"我是個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