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輩子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她是中國教師的偶像!


做一輩子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她是中國教師的偶像!


於漪同志從事教育事業已近67年,是教育界一面旗幟。幾十年來,她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教育事業,以高尚的師德修養、深厚的學術功底、精湛的育人技藝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一直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在本市語文課程教學改革中銳意創新、勇於實踐,成為素質教育的實踐者、新時代教師的領路人。為表彰於漪同志為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作出的卓著貢獻,市政府研究決定,授予於漪同志“教育事業傑出貢獻獎”。希望全市廣大教師向於漪同志學習,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愛崗敬業,為人師表,不斷進取,關愛學生,為實現上海教育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做一輩子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她是中國教師的偶像!


9月10日,90歲的於漪帶領500位新教師宣誓

說起二十世紀中國教育史,有一個名字不得不提。

她寫下400多萬字的論文專著,上了近2000節的公開課,她的名字和語文和教育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她獲得了來自政府和業界的所有榮譽,她贏得了同行和學生的一致尊敬,她的一生都在三尺講臺堅守,胸中卻懷有江河世界,她是一名真正的老師,我們甚至可以說她是整個中國教師群體心中的偶像。

她的名字叫——於漪。

做一輩子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她是中國教師的偶像!


20世紀80年代,於漪老師的公開課《海燕》在電視裡直播時,大上海萬人空巷,全國人民紛紛守在電視機,爭睹她上課時的風采,事後,連高教界都在談論於漪與她的《海燕》,一位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談及當年盛況,說一位同事出差回上海,問及上海最近有什麼動靜,歷史教授說,都在看《海燕》直播呢,這在現在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做一輩子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她是中國教師的偶像!


這位老師教過的學生,十幾年後再來看望她,還能把她在課堂上講過的話一字不差地背出來,有的還能記起當時她在黑板上的板書,學生說:“你怎麼講的,我們都記得。”

做一輩子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她是中國教師的偶像!


這位老師曾說出,“師愛超越親子之愛”這樣的話,她說,“學生的天就是你的天下,學生都是你的兒女。”

而她在以後教學工作的60餘年裡,用切身行動證明著這話無半點虛假。

做一輩子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她是中國教師的偶像!


這位老師願意踏踏實實地,將自己的歲月奉獻給三尺講臺,她的人生教學,是在用生命唱歌,用上課的質量來影響孩子生命的質量,她告訴世人如何“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

這位老師會為了一堂完美的語文課,用格物致知的探索,血肉交融的感應,砥礪前行,以致一位青年老師從1976年開始,聽了3000節於老師的課,都沒有發現她上課有過任何重複的內容,哪怕是一篇課文教第二遍、第三遍,都沒有重樣。

做一輩子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她是中國教師的偶像!


於漪是教育界的“明星”,她家三代六口全部是教育工作者,愛人黃世曄離休前是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兒子任凱慧中學副校長,兒媳退休前任職於復旦大學物理系,孫女任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科研員,與孫女牽手的孫女婿是市北中學教書。

回首於漪的一生,從來沒有間斷過和艱難困苦作鬥爭,旁人說她有一種忍辱負重、舉重若輕的本事,於漪自己解釋道,那是因為她想自己少一點,想學生想他人多一點。

做一輩子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她是中國教師的偶像!


1944年,15歲的於漪失去了父親,半通文墨的媽媽,帶著五個幼小的子女,生活頓時失去了依怙,因為家裡經濟來源困難,從小於漪就幫助媽媽,補衣服、襪子、照顧弟弟妹妹。

母親是半文盲,但是母親對孩子們的教育卻影響了孩子一生,她告訴孩子 做人最最重要,第一要心地善良,這才叫人;第二要勤勞,自己吃點虧、吃點苦沒有什麼了不起,只要力所能及都要幫助別人,媽媽的思想深刻的影響了孩子們的心靈。

做一輩子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她是中國教師的偶像!


1947年,18歲的於漪離開家鄉江蘇鎮江,考入上海復旦大學教育系,曹孚、周予同等著名教授的治學精神,滋養了於漪深厚的學識基礎,求學時代這些大家名師的身教垂範,沉澱了她血液中深厚的傳統文化品格。

於漪說,“我真是有幸碰到了許許多多的好的老師,使得我對教育、對社會、對人生、對歷史、對自然,從懵懵懂懂、毫無認識到慢慢地知曉,回想到求學的經歷,我真是一個幸運兒,所以我工作以後一直是帶著感恩的心。”

做一輩子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她是中國教師的偶像!


1959年,已經當了七年老師的於漪改行教語文,此時教育系畢業的於漪,教了七年的文化課,編了兩本歷史課小冊子,本已積累了些教學心得,卻突然被推上語文教學的崗位,有些惴惴不安的她,在一次講課經歷後,受到了傳統國學底蘊深厚的徐振民老師的指點。

徐教師講了幾個她上課的優點後,點評說:“語文教學的大門在哪裡,你還不知道呢。”

語文教學的大門在哪裡?於漪一輩子都在尋找,從復旦第四宿舍到幾條馬路之遙的四平路,於漪走了整整34年,眼前都是她熟悉的風景,忙碌的人潮,喧囂的市聲,而她的腦海裡,卻上演著課堂上的一幕一幕。

做一輩子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她是中國教師的偶像!


“在備課時為了改自己的口語,我真的把每一句話都背出來的,每一句話寫出來,寫出來以後然後修改,規範的書面語言,改造自己不規範的口頭語言,背出來再口語化,每天早上走一刻鐘的路,都是腦子過電影,怎麼講,怎麼開頭,怎麼鋪展開來,怎麼樣形成高潮,怎麼結尾,我是把它當成藝術作品來教課的呀!”


在後來的教學生涯裡,她常常反躬自省:,“你入門了沒有?,‘堂’在哪兒?‘室’在何處?你清楚了多少?,一名對學科教學辨堂室的教師怎能稱職?,怎能對得起學生?”

外力在教育歷程中化為內驅的動力,成為於漪夙興夜寐尋尋覓覓的明燈,教育就是要同孩子的心絃對準音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