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她是中国教师的偶像!


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她是中国教师的偶像!


于漪同志从事教育事业已近67年,是教育界一面旗帜。几十年来,她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教育事业,以高尚的师德修养、深厚的学术功底、精湛的育人技艺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一直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在本市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锐意创新、勇于实践,成为素质教育的实践者、新时代教师的领路人。为表彰于漪同志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作出的卓著贡献,市政府研究决定,授予于漪同志“教育事业杰出贡献奖”。希望全市广大教师向于漪同志学习,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进取,关爱学生,为实现上海教育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她是中国教师的偶像!


9月10日,90岁的于漪带领500位新教师宣誓

说起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史,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

她写下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她的名字和语文和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获得了来自政府和业界的所有荣誉,她赢得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尊敬,她的一生都在三尺讲台坚守,胸中却怀有江河世界,她是一名真正的老师,我们甚至可以说她是整个中国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

她的名字叫——于漪。

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她是中国教师的偶像!


20世纪80年代,于漪老师的公开课《海燕》在电视里直播时,大上海万人空巷,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事后,连高教界都在谈论于漪与她的《海燕》,一位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谈及当年盛况,说一位同事出差回上海,问及上海最近有什么动静,历史教授说,都在看《海燕》直播呢,这在现在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她是中国教师的偶像!


这位老师教过的学生,十几年后再来看望她,还能把她在课堂上讲过的话一字不差地背出来,有的还能记起当时她在黑板上的板书,学生说:“你怎么讲的,我们都记得。”

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她是中国教师的偶像!


这位老师曾说出,“师爱超越亲子之爱”这样的话,她说,“学生的天就是你的天下,学生都是你的儿女。”

而她在以后教学工作的60余年里,用切身行动证明着这话无半点虚假。

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她是中国教师的偶像!


这位老师愿意踏踏实实地,将自己的岁月奉献给三尺讲台,她的人生教学,是在用生命唱歌,用上课的质量来影响孩子生命的质量,她告诉世人如何“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这位老师会为了一堂完美的语文课,用格物致知的探索,血肉交融的感应,砥砺前行,以致一位青年老师从1976年开始,听了3000节于老师的课,都没有发现她上课有过任何重复的内容,哪怕是一篇课文教第二遍、第三遍,都没有重样。

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她是中国教师的偶像!


于漪是教育界的“明星”,她家三代六口全部是教育工作者,爱人黄世晔离休前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儿子任凯慧中学副校长,儿媳退休前任职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孙女任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科研员,与孙女牵手的孙女婿是市北中学教书。

回首于漪的一生,从来没有间断过和艰难困苦作斗争,旁人说她有一种忍辱负重、举重若轻的本事,于漪自己解释道,那是因为她想自己少一点,想学生想他人多一点。

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她是中国教师的偶像!


1944年,15岁的于漪失去了父亲,半通文墨的妈妈,带着五个幼小的子女,生活顿时失去了依怙,因为家里经济来源困难,从小于漪就帮助妈妈,补衣服、袜子、照顾弟弟妹妹。

母亲是半文盲,但是母亲对孩子们的教育却影响了孩子一生,她告诉孩子 做人最最重要,第一要心地善良,这才叫人;第二要勤劳,自己吃点亏、吃点苦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力所能及都要帮助别人,妈妈的思想深刻的影响了孩子们的心灵。

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她是中国教师的偶像!


1947年,18岁的于漪离开家乡江苏镇江,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教育系,曹孚、周予同等著名教授的治学精神,滋养了于漪深厚的学识基础,求学时代这些大家名师的身教垂范,沉淀了她血液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品格。

于漪说,“我真是有幸碰到了许许多多的好的老师,使得我对教育、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对自然,从懵懵懂懂、毫无认识到慢慢地知晓,回想到求学的经历,我真是一个幸运儿,所以我工作以后一直是带着感恩的心。”

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她是中国教师的偶像!


1959年,已经当了七年老师的于漪改行教语文,此时教育系毕业的于漪,教了七年的文化课,编了两本历史课小册子,本已积累了些教学心得,却突然被推上语文教学的岗位,有些惴惴不安的她,在一次讲课经历后,受到了传统国学底蕴深厚的徐振民老师的指点。

徐教师讲了几个她上课的优点后,点评说:“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

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于漪一辈子都在寻找,从复旦第四宿舍到几条马路之遥的四平路,于漪走了整整34年,眼前都是她熟悉的风景,忙碌的人潮,喧嚣的市声,而她的脑海里,却上演着课堂上的一幕一幕。

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她是中国教师的偶像!


“在备课时为了改自己的口语,我真的把每一句话都背出来的,每一句话写出来,写出来以后然后修改,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自己不规范的口头语言,背出来再口语化,每天早上走一刻钟的路,都是脑子过电影,怎么讲,怎么开头,怎么铺展开来,怎么样形成高潮,怎么结尾,我是把它当成艺术作品来教课的呀!”


在后来的教学生涯里,她常常反躬自省:,“你入门了没有?,‘堂’在哪儿?‘室’在何处?你清楚了多少?,一名对学科教学辨堂室的教师怎能称职?,怎能对得起学生?”

外力在教育历程中化为内驱的动力,成为于漪夙兴夜寐寻寻觅觅的明灯,教育就是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