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這個規劃一出,90後都跑去買「郊區房」?上班通勤一小時

(申工潤滑油提示:)

老杭州都有一個默契:普遍更願意住在西湖邊、武林廣場一帶。

杭州這個規劃一出,90後都跑去買“郊區房”?上班通勤一小時​因為在他們看來,那裡才是杭州這座城市的中心,再遠一點就都“太偏了”。但對年輕人而言,關於居住的選擇範圍則要大得多。尤其是隨著地鐵的不斷覆蓋,以及各大商業綜合體的湧現,臨平、下沙、濱江、蕭山等區域都可以成為一個合適的居所。有地鐵,就不“遠”1大學畢業4年,在杭州搬了3次家,阿怡每次租房子都很佛系,沒有太多額外要求,但有一個條件必須滿足:有地鐵。在她看來,只要房子在地鐵站附近,哪怕離單位遠一點也沒事。最近一次搬家,阿怡和閨蜜把房子租在了蕭山的振寧路地鐵站旁,而她的新公司則遠在三墩。要放在以前,這個距離可以說是遙不可及,但2號線的開通,其實已經把通勤時間大大縮短了。現在,阿怡每天早上大約7點半出門,在振寧路地鐵站乘坐2號線,歷經19站之後抵達三墩站,加上前後的步行時間,總共耗時大約1個小時10分鐘。“差不多可以剛剛好趕在9點之前打卡上班吧,也很少有遲到。”至於週末想要逛街吃飯,阿怡也不一定非得過江不可,坐2、3站地鐵就有恆隆廣場、銀隆百貨等不少選擇。2租房看地鐵,買房也是如此,“地鐵房”的火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雖然在濱江上班,但去年小虹計劃買房的時候,還是把目標定在了臨平,原因不外乎兩個:價格便宜、有地鐵。臨平和“國際濱”的房價差了不是一星半點,但是被地鐵1號線緊密相連,總體來說往返還是比較方便的。從距離小虹家最近的臨平站出發,一直到濱江的江陵路站,差不多可以控制在1個小時左右,“關鍵地鐵不會堵車,這點比打車靠譜,而且又省錢。”而這兩年,臨平的綜合體也堪比雨後春筍,尤其是今年餘之城、銀泰城、綠地藝尚魔方的扎堆開業。對於周邊居民來說,曾經發愁“沒地方逛”,現在卻深陷“不知道逛哪個”的煩惱之中。3今年年初,楊光結束了北漂生活,隻身來到杭州,在未來科技城找了一份新工作。楊光對杭州心儀已久,親身感受過這裡的生活之後,更讓他堅定想要留下來的想法。於是,楊光決定買房。楊光在未來科技城看了不少樓盤,但價格都不太友好。更糟糕的是,由於杭州的限購政策,初來乍到的他並不具備購房資格。經同事指點,楊光把目光轉投到了杭州第十區臨安,並且很快覓得心儀房源。對他而言,臨安的優勢很明顯:價格低,並且不限購。還有一點也很關鍵:臨安規劃有杭臨城際鐵路,未來可在綠汀路站與地鐵5號線、地鐵3號線換乘,直通未來科技城。到時候,楊光往返於公司和家之間就會很方便。但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杭州必然會從單中心向多中心發生轉變。如今的杭州,已經是公認的“新一線城市”,多中心格局的正在形成。

事實上,杭州早在前幾年修訂城市總規時就提出了“2個市級中心、6個城市副中心、18個城市次中心”的概念。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濱江、蕭山、臨平,就分別屬於江南副中心和臨平副中心。在這些副中心以下,還會設置不同的區域中心,建設包括商業綜合體、特色商業街、鄰里商業中心在內的各種配套設施,給區域內的居民構成一個方便快捷的“生活圈”。而且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副中心的形成,其實和城市的路網、軌道交通的佈局有著密切的聯繫,尤其是地鐵。對於各個城市中心來說,地鐵的價值不言而喻,其作用就如同高鐵之於“雙城生活”。在北京,有北漂把房子買在廊坊等地,選擇每天高鐵上下班;在杭州的上班族,也有不少人通過高鐵往返紹興的家。地鐵對於一座城市的不同區域來說,也具有相似的意義。過去,蕭山到三墩,臨平到濱江,起碼要花上大半天時間,但現在,至多一個小時就可以了。目前,杭州地鐵在建里程約329公里,計劃2022年亞運會前全部建成投入運營。這些線路中,6號線通往之江,9號線抵達塘棲,7、8號線也將大江東和主城區緊密相連。那些如今看來仍然有些遙遠的區域,也會隨著地鐵的開通而變得更“近”。用不了4年,這座四通八達的城市無疑將會更具吸引力,而像小虹一樣家住臨平,在濱江上班,或者同楊光那樣把房子買在臨安的年輕人,也會越來越多。杭州傳統的市中心概念,將逐漸被打破。杭州正變得越來越大無論是租房還是買房,可以跟著地鐵的腳步走得更遠,究其本質,是因為杭州正在變得越來越大。每座城市都有一箇中心,杭州從前的中心就是西湖。所以在老一代人的心中,看不見西湖的地方就意味著遠,更別說什麼三墩、良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