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邊疆少數民族遷徙淺略—也許你是戎狄後裔……

二千三百年前,一些語言屬阿爾泰語系、居住在蒙古草原南部和黃河流域北部的人被中國史學家稱之為“狄”或者“北狄”,而北狄這個稱呼很可能就是“丁零”的音譯。

狄,按照所處位置分為“赤狄”、“白狄”、“其他狄”,而這種分法大概與其所處方位有關(青、赤、白、黑,對應東、南、西、北)。狄人最早居住在山陝高原和河北太行山北麓。春秋戰國時期則主要在華北平原和河北省北部和中部。

周朝時,其國家周圍幾乎都是荊、蠻、戎、狄之人,而各個諸侯國北部也夾雜很多少數民族:如晉國北部有北狄,韓國北部有羌人,芮國境內有戎人,武羌則在魏國境內,所以對應現在這些省市,這些地方的原住民也許很早(春秋時期)就留有當時所謂少數民族的血液。

赤狄在春秋戰國時期分六個集團:

1:今山西潞城縣的潞氏狄人集團,

2:今河北雞澤縣的甲氏狄人集團,

3:今山西屯留縣的留籲狄人集團,

4:今山西長治的鐸辰集團

5:今河北魏縣、元城的廧咎如狄人集團

6:今山西垣曲縣的東山皋落集團。

赤狄人姓氏大概有隗(音:魁)、妘、酆。晉文公重耳的老婆就是北狄人,季隗,而叔隗則嫁給了趙衰。

白狄主要分佈在今陝北高原和山西西部。晉文公重耳的母親其實也是少數民族,乃大戎狐氏。

晉滅狄是分步進行的,先對赤狄與眾狄進行了離間,然後逐步滅了甲氏、留籲、鐸臣,廧咎如,滅潞最為艱難,戰線從山西聞喜拉到了河北永年,大概七百多公里。

戎狄人的最後去向:一部分留在北方,被稱為林胡和樓煩。公元二世紀,匈奴南下,滅東胡,樓煩與林胡皆被吞併,其族則入匈奴。另外一部分則南下與西進(陝西),慢慢被漢族同化。

從上述簡略可以看出,山西,陝西,河北、山東,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大量戎狄人存在,最後他們的部族被消滅,轉化為東胡的部分自不待言,而其他部分則與漢族慢慢徹底同化,同時北方漢族因為同化了狄人,其血液中必然存在狄人之基因,而這部分戎狄基因,也隨著漢末三國戰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人大量南遷,而遍佈江浙皖閩諸省了。所以,基本可以說部分中原人與部分南方人血液裡面可能存在有戎狄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