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蝦共生米兒香

“你看這片水稻長得多好,稻穗壓彎了腰。”這幾天,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朱巷鎮種植戶陶元貴正忙著收割“稻蝦米”,聞著微風吹來的稻花香,他樂呵呵跟記者聊著。前幾個月,他利用稻田養蝦賣,秋收之時,他又收穫了“稻蝦米”。陶元貴今年採取“稻蝦共養”模式,種了40多畝水稻,效益顯著。說起來簡單,要小龍蝦與水稻和諧共生卻並不容易,時機掌握不好,小龍蝦反而會破壞水稻,吃過虧的陶元貴逐漸摸索出經驗:“水稻剛插的時候投放蝦苗,稻蝦共生共長。稻根下的雜草和蟲卵靠蝦來‘消滅’,葉面上的蟲子靠飛鳥來食,這樣一來,解決田裡面的雜草和蟲害,稻田就不用打農藥。同時,喂小龍蝦的菜籽餅、黃豆餅,既可以肥水,也可以肥田,還有龍蝦的糞便,這都是水稻生長最好的天然肥料。”

陶元貴說,過去村裡人光靠種糧食每畝地最多賺1000元,現在每畝水田年產小龍蝦150-200斤,按均價每斤20元計算,單小龍蝦一項就有3000-4000元收入。水稻不打農藥、不施肥雖然會有一定減產,但是綠色種植方式產出的稻米品質高,每畝地也有1000多元收入。

看到蝦稻共養的良好發展前景,兒子陶亞銳回來成立了農業科技公司,註冊了“本薏穀物”稻蝦米,並且通過微商銷售。作為回鄉創業帶頭人,陶亞銳積極吸引貧困戶進基地務工。“農忙兩季,能掙上五六千元。”貧困戶耿廣朝說,這裡離家近,來去方便,幹些除草、施肥的輕體力活。

近幾年來,地處江淮分水嶺的長豐縣利用區域優勢,積極推廣“稻蝦共養”高效種養模式,積極探索“接二連三”綜合發展,稻蝦產業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由2015年1.3萬畝發展到2018年的11.2萬畝,種養技術也在不斷探索中逐漸成熟,種養模式也不斷創新,改“一稻一蝦”為“一稻二蝦”或“一稻三蝦”。

按照“政府引導、民間組織、市場運作”的方式,長豐縣大力培育稻蝦種養新型經營主體。目前全縣共發展小龍蝦加工龍頭企業兩家,小龍蝦養殖加工研發中心1家,小龍蝦養殖企業7家,小龍蝦專業合作社78家,全縣稻蝦綜合種養戶2.61萬餘戶,社會效益明顯。

長豐縣通過召開龍蝦產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論壇,先後舉辦了以龍蝦、稻蝦米為主題的各種活動,吸引周邊市民參與鄉村休閒、鄉村體驗遊等活動,提高長豐“稻蝦共養”的知曉度。為推動長豐稻蝦米銷售工作,創新稻蝦米包裝,加快稻蝦米精品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長豐縣今年還開展了“稻蝦米包裝設計大賽”和“稻蝦米品鑑大賽”,將藉此逐步打造和培育一批具有長豐特色、影響力較大的“稻蝦米”“稻田蝦”等綠色或有機品牌,將長豐稻蝦產業做大做強,從縣城走到省城,再到全國,甚至走出國門。

“隨著農業調轉促的大力推進,稻蝦共作正成為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之一。截至8月,安徽省蝦稻共作面積已達到140萬畝,明年有望突破200萬畝。不僅要養出好蝦,更要種出質量高、效益高的大米。”安徽省農委副主任陳衛東介紹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