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到底有沒有「鐵律」?看看古代書法大俠怎麼握筆,真心任性!


很多人從學苦學書法,把王羲之的“鵝頭式執筆法”當做金科玉律,“鵝頭、執筆、懸腕”讓不少人初學寫字就吃了苦頭。在我看來,執筆無定法。執筆的方式要看寫什麼字、多大的字、在哪些。寫小字,寫比拳頭大的字,定不是一種方式。寫在紙上,寫在牆上,也不一樣。如果寫牌匾,那更是必須站起來,擼起袖子揮手幹……哪有那麼多鐵律,是人體結構、物理常識,“逼著”我們改變姿勢。

【東漢】《倉頡》﹙部分﹚畫像石,山東臨沂博物館藏。圖中倉頡以左手執筆,大指斜翹貼筆桿,四指握筆,為握管式的執筆法。筆桿前粗後細尾尖。

【晚唐】《說法圖》﹙部分)敦煌壁畫,大英博物館藏。圖中菩薩及弟子部分用握管式法執筆,或可看作漢代流行的握管法之遺風。

【西晉】《對書俑》雕塑,永寧二年(302年),湖南省博物館藏。此塑像的執筆方法為握管式執筆法,可以看作為漢代主流性執筆法的延續。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 (局部),英國大英博物館藏。圖中大指與食指執筆明顯,但中指拈不拈筆桿便難以確定。如從同一作者所作《斫琴圖》中的執筆方法來推斷,中指應不拈筆桿,可判為二指單鉤式執筆法。

【東晉】 顧愷之 《斫琴圖》 (晏元濟臨本)局部之二 顧愷之《斫琴圖》的執筆,清楚顯示為二指單鉤的執筆方法。其所執之筆有竹筆的可能。但毛筆與竹筆的執筆方法,相同的可能性很大。

【北齊】楊子華 《校書圖》(局部之二),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圖中執筆者大拇指與食指執筆應無疑,中指是否參與難以確定,二指與三指執筆皆有可能。

【唐】 《送子天王圖》(局部)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圖中文官大拇指與食指執筆,中指、無名指與小指相互抵拒,兼助食指而不拈筆桿,為典型的二指單鉤(單苞)式執筆法。

【唐】 韓滉 《文苑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作或定為五代周文矩所作。圖中執筆者作思考欲書之狀,大拇指與食指執筆可以確定,然中指抵不抵筆桿難以確認,故二指單鉤與三指單鉤皆有可能。

【日本】《弘法大師所傳執筆法》,1996年採錄於日本《墨》雜誌。

【五代後蜀】邱文播《文會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中執筆者都為單鉤式的執筆。

【五代後蜀】邱文播《文會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中執筆者都為單鉤式的執筆。

【五代後蜀】邱文播《文會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中執筆者都為單鉤式的執筆。

【宋】佚名《靈芝大師像》(部分),日本泉湧寺藏。此為典型的二指單鉤式執筆法。

【宋】《十八學士圖》(部分),圖中執筆者大拇指、食指與中指執筆,無名指與小指彎曲不拈筆桿,為典型的三指雙鉤式執筆法。

【宋】陸信忠《十王圖之一》(局部),此圖執筆者食指單鉤,中指與名指、小指一起彎曲不拈筆桿,為典型的二指單鉤之法。

【元】 佚名﹙舊稱陸忠信)《地藏十王圖》之一局部,日本永源寺藏。此圖執筆者採用食指與中指雙鉤式的執筆方法,小指明顯不拈筆桿,名指作彎曲狀,彎曲便不拈筆桿,所以判其為三指雙鉤法。

【元】 張渥 《臨李公麟九歌圖卷》(局部),吉林省博物館藏。此圖的執筆方法應為大拇指與食指同執的二指單鉤式執筆法。

【明】 項聖謨 《自畫像》(部分) ,新罕布夏州翁萬戈藏。項聖謨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畫家、書法家。自畫像中的執筆方式,大拇指與食指共執,中指、無名指與小指閒置不拈筆桿,為典型的二指單鉤式執筆法。

【明】佚名《蓍英盛會圖》(部分),遼寧博物館藏。此圖左邊作書者大拇指與食指、中指執筆,無名指與小指閒置不粘筆桿,為典型的三指雙鉤式執筆法。右邊作者執筆應與之相同,同為三指雙鉤式執筆法。

【清】《乾隆帝寫字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乾隆皇帝特別愛好書法,天下名景名跡留有他很多的題詞與手跡。作為皇上與書家,他的執筆是很有代表性的。從這幅作品可知,乾隆的執筆應該屬於三指單鉤之法。

【清】丁觀鵬《中秋圖》(部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著名宮廷畫家丁觀鵬所畫王獻之書寫《中秋帖》之形像,其執筆為二指單鉤之法。此執筆方法為二指單鉤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