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逼著女兒題海戰術考上了交大以後,她卻把兒子送到了國外

(以下講述根據羅女士的講述整理,感謝羅女士和我們分享她的教育理念和親身體驗,也歡迎更多的家長給我們留言,一起交流孩子教育中的困惑和經驗)

為什麼逼著女兒題海戰術考上了交大以後,她卻把兒子送到了國外

今年7月,我的大女兒從上海交大畢業了,與此同時,我把我的小兒子,從上海的一所市重點初中辦理了退學手續,送到了歐洲的一個國際學校。朋友都覺得我是不是重男輕女,願意為兒子付出更多金錢來培養,但事實卻恰恰相反。

我的女兒出生的時候,我正好是最有精力的年紀,一頭扎進“富養女兒”的雞血熱潮中,不論是衣食住行還是讀書培養,都希望給她最好的。女兒也算很乖,讓做題就做題,讓上補習班就上補習班。所以從小學開始,就考上了上海第一梯隊的小學、初中、高中學習,大學也順利考上了名牌學校。我曾經覺得和從小就很有自己主意的小兒子相比,一直乖巧聽話的女兒才是我這輩子的驕傲,是最貼心的小棉襖。然而到女兒高中畢業開始,我和她的相處之道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這才發現,這麼多年專注在女兒的學習問題上,翻了一個非常大的錯誤。

和女兒的矛盾是從她選專業開始的,我沒想到的是,已經高中畢業有了身份證的女兒,對於自己想學什麼專業,以後想從事什麼職業,沒有任何的想法,一整個暑假,除了和同學聚會和外出遊玩,彷彿選專業這個事情和她沒有任何關係。每次我和她爸爸問她,她都是一副“從小都是你來決定的,你幹嘛問我?”的表情。無奈之下我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本著子承父業的原則,給她選了國際金融專業。

然而從大一開始,女兒就對這個專業顯示出了極大的不適應和反感,甚至開始翻舊賬歸罪於我們幫她選錯了專業。從小沒有操心過她的學習,反而到了大學,我得一門功課一門功課地去陪讀、輔導孩子,用我積累的金融工作經驗幫她分析案例,一起學習。

為什麼逼著女兒題海戰術考上了交大以後,她卻把兒子送到了國外

但也正因為這樣的陪讀,讓我發現了中國大學教育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死讀書”了12年,到了大學,居然依然延續著模式化的教學。國際金融環境千變萬化,存在很多變量問題,但教材中灌輸的內容,都是在一個一個定量環境下去做的答題。也就是說,我女兒刷了12年題以後,還在繼續面臨著刷題的困境,我甚至可以預見到,她學了四年大學內容後,在工作中根本沒法應用到這些課本上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教學現實,讓我對過去這麼多年逼著女兒苦讀的行為產生了深深的懷疑,我逼著她考上了名校,而忽視了對她自我探索能力的培養,究竟對不對?

壓倒我的另一根稻草,是女兒在大學的人際關係問題。

女兒一直很單純地生活在我們和學校的保護下,只要考試好,不論老師和同學都會喜歡她,順著她。所以即使到了20歲,女兒的心智還是非常簡單,就如同她答題一樣,答案必須是確定的,要麼對,要麼錯。所謂的圓滑、妥協、中庸之道的處事哲學,她完全不在意也不願意去實行。我看到她因為和“看不慣”、“合不來”的同學而吵架之後回到家大哭的樣子,心如刀絞又恨鐵不成鋼。但女兒錯了麼,從小到大,我一直跟她說,你只要學習好就行,成績不好的不要一起玩,浪費時間的事不要去做……所以她在人情世故上的幼稚,是我和學校一手造成的,錯的不是她,是我自己。

為什麼逼著女兒題海戰術考上了交大以後,她卻把兒子送到了國外

與女兒相比,兒子實在算得上是個“混世魔王”——因為他出生的時候,剛剛是姐姐開始雞血學習的時候。隨著姐姐一路學業越來越緊張,我對兒子的培養就放鬆了很多,一直沒怎麼管他。等姐姐考上了大學,打算回過頭抓兒子學習的時候,他已經在自我發展的模式里長成了一個主意很大的小男生。他有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有自己每天的安排,要想強迫他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什麼事情,那就是一場世界大戰,我們勉強不了他,老師也勉強不了他。我有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很怕工作日早上的9點,因為那是老師固定發短信過來通知我“你家小羅又犯錯誤了”的時候。短信丁零一響,我就一個激靈,立馬立正低頭,隔著手機屏幕給老師道歉。

可想而知,這樣的男孩子,在學校裡怎麼都討不了老師歡心。漸漸的,兒子的性格越來越沉默,不論在學校裡還是在家裡,哪怕再有自己的意見,他都不願意表達給我們。但他不是個好孩子嗎?我絕對不這麼認為。

相比較一門心思學習的姐姐,兒子的性格更加仗義、寬容,所以他有一堆關係很鐵的好兄弟。他對家人也更加有耐心和愛心,對姐姐的保護和照顧,甚至超過了姐姐對他的。他也有自己很喜歡、願意投入全部精力去做的事情,比如因為熱愛足球,他甚至可以獨立去俄羅斯參加世界盃。他所不願意的,就是拼命刷題而已。

但這樣一個善良有個性的孩子,卻在體制內學校日復一日的教育裡日漸沉默,失去信心,也讓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之中——我是逼著他走上姐姐這條老路,承擔者母子反目的危險,還是為他找到另外一條成長的道路?

為什麼逼著女兒題海戰術考上了交大以後,她卻把兒子送到了國外

去年暑假,我帶著兒子去了歐洲旅遊,並在地中海的一個美麗的島國馬耳他,讓他參加了為期5周的夏令營。我至今還記得兒子每天通過微信,給我發他們做的活動,交到了各個國家的朋友,參加舞會和沙灘晚會的種種興奮。他甚至給我寫到:“媽媽,我現在才理解了,什麼叫把路走寬了。我在這理認識了很多不同國家愛的朋友,我才知道原來世界這麼大,有這麼多有意思的人和事情。媽媽,我好喜歡這裡。”的確如此,因為老師的寬容、課程的豐富和自主選擇的空間,兒子在看似陌生的環境裡如魚得水,小男孩的天性終於得到了完全的發揮。

因為兒子臉上那久違的笑容,因為女兒這幾年來痛苦的淚水,我在那一刻就下定決心,不論如何,我要讓兒子經歷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教育。我不求他功成名就,但求他可以活出自己的個性,獨立走向他的成年世界。

接下來的幾個月,我跑遍英國、德國、意大利、法國和瑞士,考察了十幾所國際中學和知名大學。最終把兒子的學校定在馬耳他的聖愛德華國際中學。因為馬耳他的英聯邦教育、低生活成本、未被產業化的教育模式(學費非常低廉,甚至比國內國際高中都低一半價格)、無敵的美景,都深深吸引著我和兒子。我甚至打算退休以後,就過去那個小島和兒子一起生活。

為什麼逼著女兒題海戰術考上了交大以後,她卻把兒子送到了國外

就如我兒子所說,把路走寬了,一切皆有可能。在教育這條路上,我不可能全對,但只願我這顆為人父母的心,讓他們多一條未來選擇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