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推開孩子,是給他最好的禮物

今天突聞噩耗,我們曾經的一個客戶,一位從美國回來的投行精英,半個月前,在工作時突然猝死。從週一深夜突發疾病到週三溘然長逝,不超過72小時。然而更令我無比難受的是,這位精英同時也是兩個男孩的爸爸,大兒子不過小學三年級,小兒子正在上幼兒園大班。而他們的媽媽,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過世了——這也就是說,除了年邁的爺爺和一個照顧他們日常起居的保姆,兩個孩子突然成為了孤兒。

我完全不敢想這兩個孩子該怎麼辦,急急忙忙打各種電話去打聽孩子們現在的情況,得知他們的父親早就立好遺囑,準備好了孩子的教育基金,而且孩子爺爺也已經從老家趕來上海和孩子們一起,我略略鬆了一口氣。除了祈禱孩子們可以儘快從悲痛中走出,就是默默回憶他們倆之前的表現,然後我竟然有一種奇特的直覺——我相信這兩個孩子可以照顧好自己。

與這兩個孩子見面的次數不多,但每次都令我記憶深刻:

——一次是在吃飯時,由於家族糖尿病基因遺傳,哥倆不允許吃澱粉類食物。哥哥很淡定地告訴服務員,不要幫他準備米飯,也不要在菜里加任何糖份。弟弟畢竟小,非常眼饞麵條,就跟我商議:

“能不能給我吃一根麵條,我不會多吃的,一根麵條就行了。”

我看向哥哥,他小小的眉頭皺起來,對弟弟說:

“真的只能嘗一嘗,我們不可以吃澱粉的。”

麵條端上來後,弟弟真的只嚐了一根麵條。

——另一次是在聚會中,弟弟和一個比他更高大的孩子起了爭執,兩人扭打到一起,弟弟被壓在地上打了幾拳。哥哥飛奔過去,把弟弟拉到了身後,對那個孩子說:

“你比我的弟弟高大,所以你欺負他,但我比你高大,我可以欺負你嗎?”

那孩子諾諾地說不出話,弟弟卻在哥哥的身後喊:

“哥哥,我可以打得過他,我不用你保護!”

學會推開孩子,是給他最好的禮物

我一直猜想是不是因為從小失去母親,父親又非常忙無法照顧他們,所以兩兄弟的獨立生活能力、心理成熟度,都遠遠超過了他們的同齡人。三年級的哥哥臉上似乎從來沒出現過暴躁和焦慮的神情,弟弟也不會無理取鬧和任性。和這兩個孩子相處,是非常享受的時光,因為他們太懂事了,完全不用旁人操心——雖然心酸,但卻讓我不得不想到:

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的身上,我完全無法想象我的孩子能夠照顧好自己。因為隔輩教育,孩子到現在只能自己勉強穿衣吃飯,遇到一點點困難就眼淚汪汪。我們所謂的保護,在這個意義上,是不是其實是害了孩子呢?

可能你會覺得這太極端,但可以設想,即使不是現在,是孩子更大一點的時候呢?9歲太小了,那19歲呢?29歲呢?

記得我的一個好朋友,高二,也就是19歲時,母親去世了。當時我都替她覺得天塌了——同樣是獨生女,同樣是從小就被要求“只要讀書,其他都不用管”的嬌嬌女,離了母親真的什麼都不會。但一年後,我突然發現她和我之間有了非常大的不同——她在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同時,已經可以把她父親的生活起居照顧得妥妥帖帖了。而我,依然藉著“高三”的名頭,享受著我媽無微不至地照料,連每週住校的髒衣服都得打包回去讓媽媽洗。

學會推開孩子,是給他最好的禮物

因為這個刺激,我突然感覺到,可能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儘快教會他獨立,教會他照顧好自己。而事實上,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很明確的獨立階段,如果誤解錯他們發出的信號,把孩子的獨立訴求認為是任性和無理取鬧,造成的後果可能是無法彌補的:

  • 兩~三歲的時候

我們常常會說,孩子是“Terrible Two”。因為這時候的孩子實在是太難帶了,他們永遠在說“不”,“不要”,似乎專門找茬來哭鬧不休,亂扔玩具發洩自己的不滿。

此時,卻正是孩子開始出現獨立意識的階段,因為他們第一次感覺到了“我”的存在,原來我可以自己跑跑跳跳,我可以自己拿到玩具,我可以自己吃到想吃的東西,我所見到的東西都是我的。

但與此同時,他們卻還無法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詞句不連貫,而父母長輩們卻依然習慣把這個階段的孩子當作小嬰兒般照料,——

殊不知,這照料卻是在傷害孩子小小的自尊心,所以他們會拼命喊不,來刷新自己的存在感。

Tips:在這個階段,可以試試讓孩子掌握簡單的生活技能、運動技能,引導語言表達,比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耐心等待他們講清楚訴求,而不是粗暴斷言他們是在耍脾氣。

  • 六歲左右

這是與母親真正分離的起點。這個階段,孩子既想要獨立,又必須依賴媽媽。孩子的內心充滿矛盾,愛走兩個極端,也是母子之間糾葛最多的年齡。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這個階段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的大好時機,孩子們從單純的十萬個為什麼模式開始進入思考階段,開始會質疑一些制度的合理性,比如:

“為什麼我吃飯不能看電視,但媽媽可以看手機?”

“為什麼我必須要在9點前睡覺,我的同學有的10點才睡!”

工作一天的父母第一反應是覺得頭疼,忍不住在心裡吐槽“老子是大人,想幹嘛幹嘛。”但粗暴下結論,實際上就是用自己的權威性在傷害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做:

——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是有價值的,好奇心和觀察力是孩子獨立思考的開始,如果孩子喜歡探究身邊的所見所聞,無論多麼微小的事情,父母都需要多鼓勵,讓孩子覺得他的想法很重要。

——要鼓勵孩子學會質疑和多問為什麼,即使在成人看來很無厘頭的想法,我們也要尊重孩子。孩子自發產生的質疑,就很容易引發他獨立解決問題的意願和能力。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父母需要跟孩子討論更多話題,在互相探討的過程中引發孩子的獨立思考,還可以利用一些話題來拓展孩子的思維。

  • 青春期前後

讓父母們如臨大敵的青春期,孩子開始為獨立向各方宣戰。

這個時候,獨立是孩子唯一追尋的東西,他們渴望脫離父母,樹立自己的形象,尋找自我:

認識自己、界定自己、依靠自己。

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向他人宣告自己內心的想法。很多時候,他們會以反叛的方式來向世界宣告自己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對很多事情,一旦形成自己的想法,他們就會堅持自己的見解和立場,不會輕易受到別人的影響和干預。

那麼如果青春期的叛逆被父母用強制手段壓制了,會有什麼後果?

——只能說恭喜你,你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唯唯諾諾,再也沒有自己主見,成日生活在別人的評價中,很容易陷入抑鬱情緒的孩子。

學會推開孩子,是給他最好的禮物

每一個關鍵階段,孩子的獨立性發展任務和需要具備的自理能力都不一樣,我們都不能錯過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這些關鍵期。

否則,我們的孩子就將永遠無法長大成人,即使生理上長大,心理上仍然處於孩子的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