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女孩”一种因作品而生的“粉丝群体”解读

“XX女孩”一种因作品而生的“粉丝群体”解读

第2116期文化产业评论

“XX女孩”这种因为一部影视作品所形成的别样“粉丝经济”,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不因人而异,对影视作品的质量要求极高。它因影视作品而“生”,也因影视作品而“去”。对于影视行业而言,唯流量时代正在走向衰落。而“XX女孩”的出现,推动着粉丝经济由量到质的转变,一切已然开始。“XX女孩”的出现或许将颠覆传统的粉丝经济。

作者 | 橘子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2671字丨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最近你是否经常看到这类表情包?

“XX女孩”一种因作品而生的“粉丝群体”解读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应该有以下几种原因:

最近有某部异常火爆的影视作品;

你正沉迷于某部影视剧中,无法自拔;

你周边有人正沉迷于某部影视剧中,也无法自拔;

你会经常在社交媒体网站上浏览与影视剧相关的信息;

你正被疯狂安利某一部影视作品;

……

不要紧张,你只是被这部影视作品的观众包围了。

她们沉浸在作品中无法自拔,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观感体验。她们根据作品制作表情包、创造成语、剪辑视频、宣传安利……总之,可以将一部影视作品渗透到各个方面,力量非常之强大。她们也渐渐代表了一种趋势,发展成了一种新的现象,通常自称为“XX女孩”。

“镇魂女孩””C位出道,开创先例?

六月中旬,一直处在“C位”的世界杯,却被“镇魂女孩”抢走了风头。

什么是“镇魂女孩”?据广大观众解释:“镇魂女孩”是指共同喜欢《镇魂》,而聚齐在一起的女性观众们。以《镇魂》为中介,“镇魂女孩”们公开表达个人体验,构建起一个“私人共同体”,似乎与哈贝马斯所提的“公共领域”观点相契合。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私人共同体”拥有了一个代表身份的名字。

“XX女孩”一种因作品而生的“粉丝群体”解读

“镇魂女孩”们发掘《镇魂》的优点,从两位主演入手,根据《镇魂》剧情所制作的大量表情包,一时之间风靡于网络;#镇魂女孩是魔鬼吗?#、#镇魂女孩C位出道#等话题常常登上热搜。当官方主流媒体采用“镇魂女孩”的表情包之后,“镇魂女孩”撬动网络的势头愈发不可阻挡,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镇魂女孩”的成功也带动了《镇魂》的成功。

“XX女孩”一种因作品而生的“粉丝群体”解读“XX女孩”一种因作品而生的“粉丝群体”解读

即使在世界杯期间,”镇魂女孩”也要C位出道,绝不认输!

这种因为一个群体所带给一部影视作品的影响力,《镇魂》似乎开创了一个“范例”。此后“XX女孩”仿佛成为热剧的标配。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的《香蜜沉沉烬如霜》(以下简称《香蜜》)的“香蜜女孩”,其势头与“镇魂女孩”不相上下,《延禧攻略》中的“傅璎女孩”,《天盛长歌》中的“天盛妙仔”等也都成为现象级存在。甚至在综艺节目中都开始有“XX女孩”的叫法,如《这就是灌篮》的“灌篮女孩”。

可以发现,在“镇魂女孩”取得成功之后,有越来越多如法炮制的“XX女孩”出现,这种现象正逐渐成为影视作品的潮流与标配。

“XX女孩”因作品而生的“粉丝群体”

“XX女孩”无论叫什么名字,都有特点可寻——

都依托一部作品,根据作品进行命名;

这些名字,既代表个人又代表群体;

热爱并主动安利所代表的的作品。

可以发现“XX女孩”群体似乎与因人而生的“饭圈”粉丝极为相似。换句话来说,“XX女孩”就是因一部作品诞生的“粉丝群体”。“XX女孩”与“饭圈粉丝”,无论是哪一种粉丝,都具有一种由自身向外扩张的“普世性”。一旦从个人集结成群体,便能产生强大的共鸣,并开始进行自我思考:如何去发挥自我的力量,让自己喜爱的事物能够“普世”。但与“饭圈粉丝”相比,“XX女孩”又是不同的。

  • 不因人而异的“包容性”

传统粉丝,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家爱豆打call,但排外性较强,他们只“钟爱”自己的爱豆,有的甚至无法容忍自家爱豆与别家爱豆的合作。2018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吴亦凡和赵丽颖的合作,引得两家粉丝“大开杀戒”,网络上各种互撕。

“XX女孩”和“明星粉丝群体”不同的是,她们不特定宣传一个人,而是针对作品,展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只要属于作品范围的内容,她们都会竭尽所能,即使粉剧集中不同演员,不同CP,也依然能够和平相处。

《香蜜》在热播的过程中,香蜜女孩们虽然有的站队“凤凰”,有的站队“润玉”,但都为了《香蜜》团结一致。根据剧情制作大量表情包、根据主题曲创造专属成语“萨手人寰”和“毛骨悚然”、各种花式cut……“香蜜女孩”战斗力杠杠滴。

“XX女孩”一种因作品而生的“粉丝群体”解读

△香蜜女孩安利表情包

  • 重视品质,绝不因人而异

对于“XX女孩”来说,最大的吸引力还是来自于作品本身,并不单单是某一演员。即使对于演员本身有好感,“XX女孩”也并不会“手下留情”。

《镇魂》中沈巍的扮演者朱一龙,在《镇魂》播出期间,话题不断,热度不减,深受“镇魂女孩”的喜爱。可以说一部《镇魂》将出道已久的朱一龙捧上一线。但是他的新戏《许你浮生若梦》的播放量与评分却惨不忍睹。

“XX女孩”一种因作品而生的“粉丝群体”解读

△《镇魂》·骨朵数据

“XX女孩”一种因作品而生的“粉丝群体”解读

△《许你浮生若梦》·骨朵数据

按理来说,有一部刚刚爆红的《镇魂》作为支撑,朱一龙的新戏理应会有不错的反响,但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对于“镇魂女孩”来说,她们所喜欢的是朱一龙演的“沈巍”。朱一龙将“镇魂女孩”们带入了“镇魂”的世界,演技得到了认同,收获了一大波好感。“镇魂女孩”是因为《镇魂》才出现的,而非朱一龙出现的

。一旦脱离了《镇魂》,也就没有了“镇魂女孩”。而对于只喜欢朱一龙的“小笼包”(朱一龙的粉丝)来说,只要和朱一龙相关,都有她们的身影,和某一部影视作品并无绝对关联。虽然《镇魂》在热映中,两个“粉丝群体”都从朱一龙入手宣传《镇魂》。但对于“镇魂女孩”来说,朱一龙并不是“目的”,而“小笼包”的“目的”却是朱一龙

传统粉丝经济或将迎来质的飞越

“XX女孩”因作品而生,而她们评判作品的标准不唯流量、不唯名气,而是基于作品本身的质量。作品带来的观感体验达到了观众的预期,“XX女孩”便会自发集聚,进而对影视作品产生影响,这一点在系列作品中体现更加明显。

比如《速度与激情》系列,如果说《速度与激情1》的成功是偶然,观众们持着观望态度而来;那么,当第二部、第三部直到今天的每一部,当带给观众的体验感都达到预期时,观众就会对它产生一种“定式思维”,会形成固定的“XX女孩”。这种“定式思维”在二者之间构建起了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

只要仍然是能达到观众期望的《速度与激情》,属于他的“XX女孩”便永远不会离去

“XX女孩”一种因作品而生的“粉丝群体”解读

△猫眼票房

“XX女孩”一种因作品而生的“粉丝群体”解读

《爱情公寓》同样也是系列作品,也同样有着作品性的“粉丝群体”。即使一直有着“抄袭”的传闻,这些“爱情女孩”们也一如既往的支持着,甚至一度有人将《爱情公寓》作为自己的青春。《爱情公寓》利用观众们的这种情怀推出了大电影,不得不说这种“卖情怀”的方式十分有效,上映第一天票房就高达3亿。然而《爱情公寓》电影的品质却伤透了为“情怀”买单的观众,观众们用实际行动表示抗议,上映第二天,《爱情公寓》票房断崖式下跌。

《爱情公寓》也曾经取得过成功,但是却再也没有了属于《爱情公寓》的“XX女孩”。

“XX女孩”一种因作品而生的“粉丝群体”解读

随着文化行业的不断发展,观众的审美日益提升,产品架构下“圈占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对于影视行业而言,唯流量时代正在走向衰落。而“XX女孩”的出现,推动着粉丝经济由量到质的转变,一切已然开始。

结语

“XX女孩”因为影视作品而存在,但二者却又是共生关系。“XX女孩”代表着一部作品成功的取悦了观众,或许它的存在就是一部作品的存在,然而如何维持这种存在关系,决定因素还是在于“影视作品”本身的质量。

//主题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