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造星」到「養星」,愛奇藝網綜下了一盤關於「明星」的大棋

從“造星”到“養星”,愛奇藝網綜下了一盤關於“明星”的大棋

導讀:近年來,互聯網持續在文化產業的重構中扮演關鍵角色。異軍突起的網絡視聽平臺作為一股重要的力量,除了在上游發掘新人,也不斷深入到整個產業鏈,力圖讓更多“流量新人”成為“超級明星”。從“造星”到“養星”,已推出一系列爆款網綜的愛奇藝,背後還下了一盤更大的棋。

文 | 一文

安迪·沃霍爾說,“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每個人都能在十五分鐘內出名。”

從網絡紅人到草根明星,從選秀藝人到抖音紅人,互聯網時代的“一夜成名”不再是一件難事,甚至連“明星”的角色都不再是稀缺身份。相關數據顯示,在過去五年間,明星產業相比前一個五年實現了規模化、結構化的發展躍升,面對不斷壯大、繁盛的流行文化,明星經濟儼然成為了整個文化產業市場中較為亮眼的一顆明珠。但是,也要看到,今天層出疊見的“明星”,一方面為通向主流市場的影響力和拉金能力加速增量積累;另一方面,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也面臨著無法跳脫出“曇花一現”價值曲線的困境。

“一夜成名”的神話在這個躁動的年代幾乎天天上演。

下一站,“超級明星”在哪?

據艾漫數據2018年藝人行業現狀與發展前景的分析報告顯示,今年Q1、Q2有一批網綜相繼成為爆款,側面反映通過網絡綜藝造星的渠道業已成熟。愛奇藝作為頭部視頻網站,在今天推出的《偶像練習生》《中國新說唱》等現象級網綜,更成為助推網綜造星的至關重要的一環。人數佔比僅3.7%的新出道藝人,生成了演藝圈8.6%的全網討論量,在愈發專業化的明星產業鏈和成熟的粉絲經濟帶動下,明星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

從“造星”到“養星”,愛奇藝網綜下了一盤關於“明星”的大棋

可以看到,包括《偶像練習生》《中國新說唱》等在內的以“推新”為目標的節目,不僅為主流市場帶來全民傳播效應,更在文化產業的拉動方面創造更多可能性。以愛奇藝為代表的網綜創新探索,代表著互聯網造星產業的新興崛起,它們不斷衝擊傳統造星產業(如唱片公司、經紀公司等),倒逼整個產業實現升級與迭代。

從2005年超女的零星嘗試到今天台網兩端百花齊放的養成類節目,各式選秀綜藝的爆發式增長開創了“造星”新局面。隨之而來的變化也是顯著的。在最近一期的《中國音樂公告牌》中,歌手王博文感慨,“現在音樂的市場,就是比較快。每天恨不得有好幾百、好幾千首歌出來。”新東西帶來更多的新鮮感,由此反觀的則是這些“亮光”生命力的簡短。

從“造星”到“養星”,愛奇藝網綜下了一盤關於“明星”的大棋

熱鬧之外一地雞毛,只造星、不養星,真正能站穩腳跟的“超級明星”卻幾乎不見,這也是在大規模的網綜造星之後留下的“後遺症”。藝人的可持續發展依舊顯得匱乏,整個產業生態也尚未形成完善、結構化的產業鏈支持。

“造星”之後,如何解決藝人的“存續”問題?這也是成功藉由爆款節目推出一系列新生代藝人的網絡視聽平臺亟待解決的問題,愛奇藝是走在前面的一個先行者,就像率先締造了“偶練”“新說唱”的造星現象那樣,它也最早開始全面、系統地思索“養星”問題。

“一夜成名”只是成為“超級明星”的一個入口,如何保鮮、持續輸出影響力恰恰是今天這個快消文化時代中明星文化最為薄弱的一點。以歌手為例,“超級明星”誕生的根本,除了有一個平臺讓其亮相、進入大眾視野,更需要持續不斷地在音樂領域的深耕、開拓,以及一系列傳唱度極高的音樂作品。

近期引發眾多關注的《中國音樂公告牌》是一個代表性案例。愛奇藝聯合Billboard China推出了這檔新形態網綜,模式的創新突破了此類節目流量入口較為窄眾的侷限,扶持剛剛嶄露頭角的音樂人,營造更為良性的音樂市場生態。這樣的探索落實到“打歌”的實踐中,實則是對音樂明星的長線發展提供更有力、更公平的支持。節目中,蔡徐坤希望在《中國音樂公告牌》上的打歌舞臺“不僅僅是一次性的唱跳,而是一個作品,會永遠保留下來”。

從“造星”到“養星”,愛奇藝網綜下了一盤關於“明星”的大棋

某種程度上,作為頭部視頻平臺的愛奇藝,也由此擁有了定義流行文化主流話語的權力,也正是源於其無偏見、無差別的選擇,讓一些新人、新歌也有了充分的機會曝光、再傳播。例如,在抖音上一夜成名的網絡音樂人摩登兄弟劉宇寧,攜作品進入節目打榜,從幕後走到臺前,節目讓他真正促成了“網絡紅人”到“明星”的身份轉化。

網綜創新中尋找“持續力”

今年4月,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發佈了一年一度的“全球音樂報告”。報告顯示,中國音樂產業取得歷史性的突破,首次進入全球十大錄製音樂市場行列。

從“造星”到“養星”,愛奇藝網綜下了一盤關於“明星”的大棋

行業的熱鬧和機會都擺在眼前,愛奇藝首先切準了“網綜造星”這一入口。

在這種大勢之下,前期養成類選秀節目備受關注,尤其在年輕人聚集的網絡視聽平臺,更成為娛樂內容選擇和消費的主流。愛奇藝找準定位、明確路徑,以長線化、生態化補全明星產業鏈的思路,打造出一批成體系的創新節目集群。

從《偶像練習生》到《中國新說唱》,一批現象級節目全面展示了愛奇藝用節目“推新”的強勁實力。不管是上半年成為新晉藝人的蔡徐坤,還是剛剛引起全民說唱熱的艾熱和那吾克熱,“成名的想象”不再是少數人所擁有的權力,主流視頻平臺更需要有方向的引領和扶持,以迎接網綜造星時代所開啟的下一個明星產業風口。

儘管如此,但從入圈到出圈,明星之路才剛剛開始。

平臺努力的方向在於,堅持優勢的同時,也繼續做開拓者。在今年的一批新節目如《中國音樂公告牌》,我們又能從中明確看到愛奇藝力圖讓明星重新迴歸到專業舞臺,而不僅僅通過其他綜藝或電視劇消耗流量的“養星”邏輯。

為什麼要做打歌節目?

“打歌是對這首歌曲的尊重,因為給了這首歌新的生命,一個舞臺。”歌手胡彥斌在節目中說。

從“造星”到“養星”,愛奇藝網綜下了一盤關於“明星”的大棋

藉由真實、權威和公正的榜單規則,加上優質的歌手和作品,以及節目在專業性上的把控,我們能夠看到,榜單、節目和歌手幾乎是相互成全的關係。“只要看到這個節目,觀眾能再回去聽一下,我就滿意了。”王博文說。

例如,在榜單規則中佔比最大的“視聽傳播指數”,由電臺播放、流媒體播放及數字專輯的相關音樂數據組成,包括歌曲、音樂視頻,音樂專輯,數據覆蓋全國百餘家電臺,各大音樂平臺及音樂門戶,視頻平臺。於是前來打榜的歌手,作品的重要程度要遠甚於自身流量。這也讓《中國音樂公告牌》給了更多新人機會,CTO男團的薛恩說,“以新人來說,我們能得到這樣的資源,真的是很榮幸。”歌手王梓寧也表示,“已經顛覆了我對打歌節目的那種觀念。”

從“造星”到“養星”,愛奇藝的全路徑發力,填補了國內造星產業鏈在“養星”環節的缺失,不僅向市場源源不斷地輸出大量高質量藝人,更通過不斷創新網綜形態為這些“新生”藝人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平臺空間。

縱橫交替,愛奇藝有哪些“養星”邏輯?

30多年前,當港臺的唱片和影片紛紛流向大陸時,人們第一次感受到了“明星”的光芒。在那個流行文化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的年代,唱片公司和影視公司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發掘、培養藝人,生產回應市場需求的文娛內容,利用渠道優勢獲得穩定的商業回報。

彼時,只要造星成功,幾乎都有一套標準化、規模化的生產方式跟隨其後,“養星”自然不成問題。但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以前的“娛樂規則”似乎不再靈驗。

互聯網時代怎麼“養星”?愛奇藝的探索似乎是一個不錯的樣本。

橫向看,愛奇藝對每一個網綜內容文本的打造都保持了高度的專業度、權威性,在平視無偏見的內容創作邏輯方面不斷深耕:《偶像練習生》對中國全能男團的培養,《中國新說唱》對中國說唱歌手的持續性開掘;《中國音樂公告牌》對專業音樂人的打磨和對中國音樂產業的反哺……

從“造星”到“養星”,愛奇藝網綜下了一盤關於“明星”的大棋

2015年底, 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臺《關於大力推進我國音樂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要求加快音樂與科技融合發展, 重視互聯網等在音樂產業的應用。在這樣的背景下,愛奇藝作為一家科技公司具有先天的優勢,它在資源的價值挖掘力度上相比傳統平臺,有了質的飛越。

藉助愛奇藝的龐大的娛樂生態系統,優質藝人能通過優質內容完成定向化、專門化輸出,愛奇藝運用不同的節目空間“扶持”不同領域的明星新人更進一步成長的可能性,在極強的包容性之下,側面顯示愛奇藝網綜面向行業的長線考量。

縱向看,愛奇藝網綜造星的節目集群都具備完整的邏輯鏈條,例如蔡徐坤以新人身份在《偶像練習生》C位出道後,在《中國音樂公告牌》成為專業音樂人,為自己的新歌打榜;艾福傑尼和黃旭則在《中國音樂公告牌》中擔任了主持人的角色,顯示出“說唱”之外的另一番才能。

從“造星”到“養星”,愛奇藝網綜下了一盤關於“明星”的大棋

愛奇藝在為明星產業不斷造血,全路徑“養成”全能優質藝人的同時,也延展了愛奇藝的品牌價值。更重要的是,它兼顧一體兩面,既重視自身內容發展的創新驅動,又要從解決行業發展的困境出發,為建立系統化、規範化的新“娛樂規則”做出了嘗試,這也是一個頭部網絡視聽平臺繼續前行的責任和動力。

這個時代有太多發現音樂的途徑,但始終缺乏傳遞有價值音樂的舞臺——“做節目”是一個起點,愛奇藝要下的這盤棋可能遠超乎我們的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